-
殷之光:中国革命视野下的阿拉伯民族独立与第三世界秩序观的形成
关键字: 殷之光国际主义时刻中国阿拉伯民族独立中国第三世界秩序观中国革命如果说在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军事与政治斗争塑造了一个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那么在解放战争末期开始的、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展开的针对“美国帝国主义”以及后来的英法“帝国主义”以及“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斗争,则成为构成“中国人民”这一政治身份主体性的重要部分。它通过对“帝国主义”这一敌人的反抗,以及对“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这一朋友的团结,塑造了新中国平等政治话语的一个基本逻辑框架,并将中国“广大人民”“拒绝支持反动统治”这一谋求“中国民族的权益”的斗争,放在了一个更大的人类解放框架中。48
这种中国社会建设与世界人民反霸权运动之间的关联,通过一系列包括广播、戏曲、版画等多样的宣传形式,为普通中国人创造了一种国际主义的共时感。这种共识感,则进一步通过报纸新闻及有组织的群众政治学习与讨论,变成了普通人的国际主义“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幅世界图景里,阿拉伯地区作为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反抗殖民与帝国主义主要的政治现场,很早便成了解放区以及之后新中国关心的重点。
三、“巴勒斯坦”在晋冀鲁豫边区
1946年5月15日,中共晋冀鲁豫边区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发行量将近一万份。同年5月29日,即《人民日报》创刊之后两个星期,其头版便刊发了三则与中东地区密切相关的短讯。第一则是关于埃及亚历山大港民众与英军的冲突;第二则为转载路透社电讯,内容是阿拉伯国家对英美巴勒斯坦委员会提议向巴勒斯坦地区移入十万犹太人的抗议;最后一则有关黎巴嫩政府改组。49在此之后,《人民日报》便开始密切关注阿拉伯地区,特别是埃及和巴勒斯坦的民族独立运动。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其消息来源,除了编译各国通讯社新闻简讯之外,主要还是苏联报刊评论。
从内容上来看,这一阶段针对中东问题的表述,除了展现阿拉伯国家“日益滋长的民族运动”、受美国支持的“犹太恐怖主义”与英国、埃及政府的冲突,以及“阿拉伯人民独立要求”之外,还涉及对美英这两个新老帝国主义在阿拉伯问题上出现的矛盾,阿拉伯国家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以及诸如1930年签订的《英伊友好同盟条约》(The Anglo-Iraqi Treaty of 1930)对阿拉伯国家经济独立负面影响的简单介绍。此外,还有少量内容,介绍中东地区共产党(特别是以色列共产党)对阿拉伯民族独立问题的支持。50
虽然这一时期内,这类消息内容简单,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从消息的采编及叙事的形式上,这类对阿拉伯世界要求民族团结,特别是“回犹两族人民”团结,超越党派偏见,共同反抗不平等条约,以及受帝国主义压迫的状况,很容易便同中国民众反压迫的历史经验发生情感上的联系,并与当时重点进行的反美反蒋解放斗争发生直接的呼应。阿拉伯世界这种民族团结、阶级联合的政治诉求,也为中国共产党当时在解放战争背景下进行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提供了更具普遍意义的国际主义共时性。
这种对阿拉伯世界反抗运动的叙述,将弱小民族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这一主题从中国历史经验扩大到了国际范畴中,并从知识上丰富了当时民众的世界图景,同时也将多民族的世界想象纳入到了一个整体性“人民解放”的政治理想之中。而在这其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便开始浮现的巴以问题也得到了《人民日报》的极大关注。
从19世纪晚期欧洲内部诞生的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以及同时期在欧洲殖民秩序背景下诞生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及伊斯兰现代化运动,是二战结束之后出现的巴以问题最重要的历史基础。而随着二战之后国际秩序的变迁,特别是美国的参与,这一19世纪的“欧洲内部”问题,也很快成了新秩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冲突核心。51
处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1946年6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刊载了一则关于美国“设立巴勒斯坦委员会”的短讯。短讯中所指的委员会,是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46年6月11日发布命令成立的“巴勒斯坦及其相关问题内阁委员会”(Cabinet Committee on Palestine and Related Problems)。52该委员会基本任务则是推动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十万犹太难民,建立独立的犹太人的国家。
当时,英美还正在英美联合调查委员会(Anglo-American Committee of Inquiry)的框架下,就巴以建国问题进行磋商。两国的主要冲突在于,英国方面希望以道义上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方式,通过阿拉伯国家维持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而美国杜鲁门政府则更希望通过支持以色列独立一方面来获取国内犹太选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则能够在中东地区扩展其世界影响力。53
《人民日报》对这则消息的报道最后加了一则按语,“英国在美国压力下,曾同意十万犹太人(有美国资本背景者)移入巴勒斯坦,后又多方推诿。上述行动,为美国势力积极渗入中东之明证”。54这种着重表现英美冲突及新旧霸权对中东地区干涉的基调,基本代表了1946年—1949年这段时期《人民日报》对中东问题的大致态度。
从1947年10月14日起,《人民日报》上开辟了一个名为“读报辞典”的不定期栏目,专门对报纸上出现的大量社会科学、政治、地理、经济、国际关系等各类新名词进行简单解答。55这一栏目至1958年最后一次出现为止,共对约二百多个新概念进行了解释。当然,介绍新概念的功能不仅仅由这一个栏目承担。除此之外,还有“学习讨论”“答读者”等一些栏目,也承担着传播新概念的责任。
关于阿拉伯世界的观念,最早出现在1949年1月18日的“读报辞典”中。此时的《人民日报》已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在这一期里,《人民日报》除了向读者介绍包含“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叶门和外约坦”在内的,以阿拉伯人为主的“阿拉伯国家”,以及“根据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联合国安理会对巴勒斯坦问题”这个“合理的决定”成立的“据有巴勒斯坦一半以上的面积,约等于江苏省的八分之一”的“以色列”国之外,还以夹叙夹议的口吻,向读者介绍了“巴勒斯坦委员会”。56在介绍中,作者表示,该委员会“由有意破坏民族自觉原则的五强中的美、英、法、‘中’”指派成员组成,因此“不能真正解决阿犹纠纷”,甚至还只是他们取得“在巴勒斯坦的石油权利的一个工具”。57
随后的几期栏目里,“读报辞典”又通过“自治领”(dominion),向读者介绍了英帝国主义通过名义上赋予殖民地立法、行政权的形式,“缓和其殖民地人民日益增长的反抗”,继续维持其殖民帝国主义对殖民地支配的统治形式。58并通过介绍“摩洛哥”“阿尔及尔”“突尼斯”59“外约旦”60等国家的情况,向读者展现了英法两个老帝国对中东国家的殖民统治。通过介绍“叙利亚”和“中东油管”61等概念,更进一步将帝国主义追求中东石油利益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 原标题:国际主义时刻 ——中国革命视野下的阿拉伯民族独立与第三世界秩序观的形成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李泠
-
“谁都不想挂电话” ,美俄元首两小时都聊了啥? 评论 70“中国提出需求,俄方愿保障:就差技术方案了” 评论 201“比美国先进20年,但中国稀土业要居安思危” 评论 211俄美元首通话超2小时,俄乌停火谈判有戏? 评论 91“特朗普的耳朵成了关键战场” 评论 28最新闻 Hot
-
“谁都不想挂电话” ,美俄元首两小时都聊了啥?
-
雷蒙多焦虑:美国每天都要有“落后中国”的紧迫感
-
“中国提出需求,俄方愿保障:就差技术方案了”
-
讲个笑话,这就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
-
“G6要告诉美国:要对华施压,还要被你胁迫,臣妾做不到”
-
“比美国先进20年,但中国稀土业要居安思危”
-
黄仁勋:全球一半AI人才都是中国人,根本阻挡不了
-
特朗普要查哈里斯
-
英法加谴责以色列:震惊!再不收手就制裁!
-
特朗普还是忍不住,暗示拜登“隐瞒癌症病情”
-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张永宁,任宁德市委书记
-
孙杨退赛
-
特朗普拟对中国起重机加100%税,“美国这行80年代就黄了”
-
安徽凤阳鼓楼瓦片大面积滑落,当地通报
-
陈奕迅发文报平安
-
“特朗普的耳朵成了关键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