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对和平的渴望,为何被阿拉伯人当作“软弱”的证据?
美国在中东的作为让阿拉伯人感到窒息,他们也不再相信西方能够带领他们进入现代化,但是,他们却期待新的大国复制美国的行为。[全文]
-
“种花家”的赏花风流,连日本都未能尽得精髓
把赏花发展成一种丰富的体系,变为人生过程的有机部分,在文学艺术中形成长久的主题,催生出无数作品,属“种花家”独有。[全文]
-
这段麦加“朝贡”往事,揭开了中国与中东的“历史宝藏”
假想明朝如果率先“称霸欧亚世界体系”,后来的中西冲突就不会发生,或者中国就一定能占上风,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奥斯曼帝国与沙俄都卷入了列强争霸,结果分崩离析,况且大英帝国如今又安在哉?[全文]
-
“香料之路”PK“丝绸之路”?是调料不是香料!
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人太穷了;他们太缺乏物资了;于是,胡椒和肉豆蔻就成了他们的奢侈品的天花板,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去消费亚洲上层社会已然消费上千年的沉香和檀香等香料。[全文]
-
石油发现之前,阿拉伯的富庶“自古以来”
非常多的人受欧美通俗文化的宣传影响,误以为在西方人发现该地区的油气资源之前,阿拉伯半岛只有沙漠、骆驼和游牧民族,是文明的荒漠。那里并非就是西方人渲染的“蛮荒之地”,而是形成了别具一格、不断变化的物产、商业文化和文明形态,有着兴衰的轮回。[全文]
-
“高丽扇”?“倭扇”?折扇来源不该出现的误会
折叠扇毫无疑问是古代中国的发明,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所谓折叠扇从朝鲜半岛传入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持此论者声称,证据在宋人文献里。两宋之交的画学专家邓椿写有一本重要的著作《画继》,其中有专门一条介绍“高丽”来的扇子,却恰恰是对那一说法的否定。[全文]
-
一条迪奥裙子,为何让中国年轻人动怒?
当马面裙的前身——旋裙成为北宋水陆繁华的东京流行时尚的时候,六百年后参与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那几个国家,要不还不存在,要不就是国王住在城堡里。1946年在巴黎开了第一家时装店的迪奥,上了一款裙子,与比路易十四至少年长一百五十三岁的明制马面裙被标注为:“标志性的Dior廓形,全新的时尚单品。”[全文]
-
中国考古发现如何延伸到世界文明中去?聚影杯告诉我们……
为什么在黄金时代,在中东,能够出现海什木等人,能够形成光学研究的爆发?中国的考古发现恰恰提供了部分宝贵答案。关于欧亚非之间的文化互动,我们虽然位处东亚,但一样有条件、有资格,进入那一研究场地。[全文]
-
“以和代唐”背后是一场暗潮汹涌的“文明夺嫡战”
部分中国人,没有察觉“以和代唐”是一项战略忽悠行动,真的相信中国一共就两个盛世,而日本是其中一个盛世的正统传人。这一场觊觎“天朝大统”的围剿与厮杀,历史叙事是最重要的战场。一两个世纪以来,西方包括日本,一直在争夺对中国历史的话语权。[全文]
-
迪奥的雷人“中国风”,无关审美多元,就是没文化
朋友劝我理性对那幅中国摄影师拍摄的迪奥图片进行艺术分析,他们在无知和愚昧的状态下亵渎文明,配得上分析吗?没文化,怎么分析?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方时尚忽然变成了闹剧,如今欧洲公主王妃的衣裙往往像某宝上几十元百来元的货,出现那样一幅图片,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全文]
-
“能建长城的人应该统治世界”: 一个中国人无法理解的西方杜撰
当时的中国没有察觉西方那场成功的“战略忽悠”行动,今天的中国也不清楚,“中央王国说”依然在全世界的媒体上弥漫。中国自先秦以来的历史叙事,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叙事,都被围堵在国境线内,一步出不了国门。[全文]
-
高考全国卷作文里,让管仲和公子小白相杀相爱的那只带钩
带钩不仅是实用品,也是耀目在男子腰间的一件重要装饰。但是无论装饰多么华丽,带钩本身通常都是以青铜铸成,有着金属的质地。也或者采用玉、铁、金银等,同样为硬材。正因如此,管仲的一箭射到小白的带钩上,正好撞到坚硬的钩身,才未能伤害到未来的齐桓公。[全文]
-
没有“炊事班”,古代侦查小队如何吃上“自热军粮”?
几位考古人员在发掘古代人类生活遗址的时候,发现有小小的石头堆,他们很困惑,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就把疑问连同图片一起发到同行的微信群里。没过多久,安徽考古所的同仁就实际操作了一次“焖红薯”的流程,一边操作一边拍照,然后把照片贴到群里,解答了疑惑。[全文]
-
这部阿拉伯的“科技宝书”,亮点藏在细节里
很显然,这个零件,以及整部的《奇器之书》,都不应该止步于文人的猎奇。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技史学者进入古代阿拉伯文化的领域,像李约瑟那样,把人类技术与科学的流变过程,尽量地置于欧亚非的整体景观中梳理。豪瑟、希尔的珍贵研究仅仅是开始,还有巨大的工作量有待后续。[全文]
-
香风袅袅中的日本“拿来主义”
日本在7世纪起开始学习唐朝,以彼时彼刻的中国文化武装自身,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那就是东瀛的宫廷与贵族把唐宋两朝的香文化成果直接“拿来”,于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在这一方面呈现为同步的状态。[全文]
-
从“黑糖浆”到“白砂糖”的技术革命
一直到元代,中国本土制糖业缺乏有效的手段去除杂质、中和酸性物质、催化结晶、分离糖蜜与结晶、去除糖蜜,因此难以低成本、大规模地生产固体糖,也就只能以熬造浆式糖——沙糖为主,于是形成了整个社会依靠浆式糖的局面。[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