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晖:从“黑糖浆”到“白砂糖”的技术革命
最后更新: 2019-10-05 10:12:0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孟晖】
笑话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日常生活状态。你讲笑话的时候,内容必须是目前最普遍的现象,这样听笑话的人才能马上明白(“秒懂”),然后反应出来里面的寓意,被逗笑。如果对宋朝的人讲一个涉及汽车的笑话,人家肯定笑不出来,因为根本不懂你在说什么。反之,古人的笑话,由于时过境迁,我们也难以发笑。
北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里有一则笑话:
顷有秉政者,深被眷倚,言事无不从。一日御宴,教坊杂剧为小商,自称姓赵名氏,负以瓦瓿,卖沙糖。道逢故人,喜而拜之。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小商弹指叹息曰:“甜采你即溜也,怎奈何!”左右皆笑。俚语以王姓为“甜采”。
我就笑不出来,完全搞不清楚笑点在哪里。但是,这个笑话却有着重要的史料意义,它告诉我们:在《渑水燕谈录》成书的年代(一○九五),也就是北宋时期,普通人日常使用的糖,习惯称为“沙糖”,乃是糖浆状态,可以四处流淌。当时的街市上会有游动的卖糖小贩,其形式则是背或担着瓦罐,罐里盛满浆液形态的沙糖。那时,这种浆状的糖是如此普遍,百官熟悉,伶人熟悉,甚至生活在宫廷内的天子都知道,因此会在御前宴会上演出假扮卖糖小贩的喜剧小品,并且利用糖浆在地面上乱流的现象制造噱头,那笑话的意思似乎是,一旦王姓权臣没打招呼离开——溜走,皇上立刻就六神无主拿不了主意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这则笑话,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
《清明上河图》里卖甘蔗的市井小贩
造成这一误会的主要原因无疑是《糖霜谱》。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望文生义,对这一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指的是我们今天习惯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或“冰糖”(杨万里:《冰糖诗》)。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四明(浙江)、番禺(广东)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可是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但结霜的过程却难以预测,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对于产户来说带有运气的成分。
故而,包括遂宁在内,几个产地每年生产糖霜的能力非常有限。宣和初年,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给当地造成了极大困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由此可以推测,全宋境内每年固体糖的产量非常之低,完全不可能覆盖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另外,据《糖霜谱》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连王灼都觉得奇怪。这就意味着,对于宋代的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有能力消费蔗糖,也很难享受到固体糖。
《糖霜谱》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饧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好的蔗浆倒入,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这个程序称为“沥缸”。“沥”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最终的糖霜。不过,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熬沙糖”。
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前者绝对不是固体的糖。南宋医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中同样肯定了这种区别:“甘蔗……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并说明沙糖是“紫黑色”。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蔗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饧”,即经过初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成浓缩稠浆。
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在火上熬炼的程序。据文献记载,唐太宗派人从印度的摩接陀国学会了“熬糖法”,很多后代学者误以为,这次引入的新技术是直接制作固体糖,但事实绝非如此。王灼推测,熬糖法是“熬糖渖作剂,似是今之沙糖也”,接下来他明确道:“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他指出,前三个阶段里都没有提到固体糖的制作工艺,所以糖霜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他认为,唐初从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产品就是沙糖。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实际上,当王灼的时代,在整个世界上,砂糖很可能都尚未问世。
- 原标题:宋人的沙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猜猜谁给《我和我的祖国》打分最高?是90后!
2019-10-02 08:25 国庆70周年 -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票房已破6亿
2019-10-01 19:19 中国电影 -
十一期间成为观察员有机会获得张维为签名版《这就是中国》
2019-10-01 12:05 -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寸土地 都是我们的挚爱
2019-09-30 21:38 -
20余位围棋冠军首次献唱《我和我的祖国》
2019-09-30 16:12 国庆70周年 -
国庆出游人次预计近8亿!最浪漫的安排是…
2019-09-26 15:29 国庆70周年 -
讲述女间谍打入巴基斯坦军队的电影,获国际印度电影大奖
2019-09-25 15:41 印度惊奇 -
“可爱的中国”之塔吉克族:绚丽的民族服饰 寒冷高原上最靓丽的风景
2019-09-24 19:42 -
“可爱的中国”之汉族:小剪纸绽放大异彩
2019-09-20 20:33 -
英国人说自己像香港的“保姆”,我外交官:你们得利还不够多吗?
2019-09-20 14:59 这就是中国 -
俄罗斯送来大礼,彩色的开国大典!
2019-09-18 18:04 国庆70周年 -
养活14亿人,中国为什么能?
2019-09-17 11:49 -
-
华春莹:确保网络安全,要防备的不是华为而是思科和苹果
2019-09-16 18:41 华为 -
“可爱的中国”之哈萨克族:听不完的冬不拉,数不完的民族传奇...
2019-09-15 15:17 -
撒拉族:在骆驼泉旁,感受“花儿”与“少年”的别样生活
2019-09-12 20:09 -
习近平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
2019-09-12 19:10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民主还是专制,这个范式已成为西方推动颜色革命的一种工具
2019-09-12 11:04 这就是中国 -
峨眉山景区:喊客拉客3次以上将被拘留
2019-09-12 08:16 中国游客 -
西方民族主义是好是坏?为何今天“见人就嫁”?
2019-09-11 07:26 文化
相关推荐 -
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243“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05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16“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9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3最新闻 Hot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