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平:高考是古典时代通才的葬礼?呵呵
关键字: 同济教育高等教育大学教育高考基因选择权社会分工显然,答案只能是提高阅读速度。如果你每分钟能读1000字,一小时就能读6万字,考虑到某些段落要回头精读一下,一小时5万字。每天拿出一小时阅读的话,一周35万字,已经是很厚的一本书了。我认识很多人,在一般性阅读的时候,能达到每分钟1500字到2000字,每分钟3000字也不稀奇。认真读起书来,一晚上一本书还不够看的。现在我在这里演讲,语速大概是每分钟150字,其实是一种效率不太高的交流方式。我希望大家阅读的时候,接受信息的速度至少要达到演讲速度的十倍。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其实网上介绍快速阅读经验的文章很多。我这里只分享一个经验,就是不要把文字当文字去读,要尽量把相邻的文字读成一幅图像。你如果逐字逐句的读过去,一方面你的视线要扫过每一个文字,速度快不了;另一方面你只能从前往后理解文字,逻辑是一条单向的线条,理解复杂问题的时候就必须把视线倒回去,也会影响你的速度。实际上,对你的大脑来说,文字既不是一个词的组合,也不一定要按顺序来组合。
比如说,网上最近流行一个文字小游戏:
如你果能懂看句话这,说你明要不需按照顺序来句子读。
你们看看,字词的顺序是不是根本没影响你理解这个句子?
我再举一个例子,是我从土木工程概论第一页抄来的:
土木程工为国经民济的发展和生民活的改善提供了的物质重要技术础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轻重地位的。程土木工的水平发展能够充分国民经济体现综合实力,应反一国家的水平现化代。
土木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木工程的发展水平能够充分体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反应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
前面一段删掉了几个字,词汇顺序也是错的。但我相信,大多数人在读两段文字的时候都没有明显障碍,这说明按顺序阅读,逐字逐句地阅读是对时间的浪费,是我们从口语时代继承的坏习惯。你翻开一页书的时候,正确阅读方式应该是跳跃性移动你的目光,目光在一个区域停留几秒钟,理解200到300个字,然后迅速跳到下一个区域。只在逻辑性比较强,数字相关性比较大的地方放慢速度。这样你就能把速度提起来。
之所以这种方法不会损害读书的准确性,是因为大多数文字的信息密度其实很低。用香农的信息熵理论去衡量,这些书的压缩性本来就很强。你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多少已经对书的内容有所预测,对汉语固定的句式,固定的词组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读书的时候不必把每个字都在大脑里载入一遍。我现在的领导举过一个例子,说某一天他读书读到一个短句:
日本用原子弹轰炸美国。
他读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读完了觉得和下文对不上,又扫了一眼,还是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第三遍停下来逐字逐句读过去,才意识到真正的含义。这说明我的领导是一个习惯快速阅读的人,他已经把日本、美国、原子弹这几个概念在大脑中形成基本固定的结构,所以阅读时候只用了十分之一秒就把这个短语读过去了,不需要重新构造这个短语的内容。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习惯可以帮助你节约阅读时间,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制造误差,导致上下文对不上,你还得回头来验证一下。但是如果算总账,他的阅读速度明显超过常人,这是媒体行业领导的基本素质。以后,我希望大家不要把一目十行当成贬义词,实际上大多数书本来就该这么读。在你的专业课之外拓展知识面的时候,泛读和快速阅读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技能。
6 你多久没写作文了?
我今天要谈的最后一个经验就是写作。
我们都知道知识是会遗忘的。没有经过反复使用的知识尤其容易被遗忘。我们在专业之外,为了建立世界观而读的大多数书都处于这种状态。你几乎不知道这辈子什么时候会用上这些知识,这样收集到大脑里的知识肯定非常脆弱,以很短的半衰期离开你的大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你拿起笔或者拿起键盘,把你读到的东西和自己的新想法变成一篇文章。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有主题,有逻辑关系的文章,不是零散观点组成的笔记。我向你保证,写作比任何考试都能巩固你的学习成果。如果你把自己的文章贴到相关社区里,和别人因此争论起来,那被你写到文章里的知识肯定会陪你一辈子。大学四年,写上几十篇自己想写的东西,要比多读几十本书还重要。
这就是作文为什么会在高考中占那么高分数的原因。对成年人来说,文采和思想水平还不是必须的能力,但是你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能把自己的思想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用所有人都能懂的客观语言展示给全世界看。这也是中学教育留给你的重要能力,千万不要丢了。
以我这几年面试的经验来看,如果不算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的话,绝大多数大学生,大学四年没有写过一篇自己想写的文章。甚至绝大多数中文系和新闻系的学生也是如此。以至于我对同事说,这些来面试的硕士我可以不看成绩,只看他还能不能在40分钟内写一篇合格的作文,看他高中的各门课程是不是还记得80%以上。只要做到这两点,我别的就可以不用问,直接欢迎他进入试用期。
咱们在座的各位学弟学妹,如果你在高考之后就放弃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请赶快捡起来。无论你将来当公务员,当工程师还是当投资经理或是像我一样当媒体人,都肯定用得上,肯定能巩固你在所有领域的学习。就算前面这些职业选择你都不考虑,我再说一个最近的新闻,4月17号,杭州各个私立小学报名,长江实验小学要求家长写一篇作文来谈谈孩子的成长故事。我觉得这个小学的入学条件测试非常高明,用一个非常简单又不伤害面子的方式测试了家长的教育程度和工作能力,进而估计了孩子的学前教育水平。结果呢?很多家长丢掉了高考前练出来的手艺,写不出一篇通顺的命题作文。再过十几年,在座各位校友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希望到时候大家不要被作文考试弄的很尴尬。
四 青春不会落幕
谈到这里,通才教育的必要性和经验我都说完了。我们回到最初的那段话:
在高考前,你是亚里士多德,是达芬奇,是斯科特船长,是丘吉尔爵士。你希望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
高考是古典时代通才的葬礼。
高考后,你是银行家,是程序员,是画家,是建筑师。你是一枚专业的螺丝钉。
每个人都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史,你所回望的高三,那是一个落幕的,人类文明的青春。
虽然我很欣赏这位网友的文采,但我并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注意他对高考的描述是“古典时代通才的葬礼”。意思是人类的分工越来越复杂,知识总量越来越大,几乎不可能再有古代社会那种对所有领域都有所了解的通才了。所以他感慨,高考之后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个螺丝钉,再也没有可能享受很多学科带来的乐趣,也不可能靠一个人去做出科研的重大发现。他为这种零件的生活而感到悲哀。
我承认,客观上,知识增长超过人类寿命增长的趋势的确很严重,哪怕是为了应付普通的工作,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也要经历16年的教育时间。而且这16年还不能让你成为一个通才,只能让你具备某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早晚有一天,读博士要读到60岁才能发第一篇原创性的论文;做工程师要做50年,才能了解足够多的子系统,才能当总工程师。到这个时候,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就该停滞了。所以那位网友会说,高三是人类文明落幕的青春,言外之意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走向人类文明的晚年,一个停滞的晚年。
如果人类不能改变寿命和学习方式的话,我承认这位朋友说得对。但是,就我这几年观察到的趋势,人类正在同时延长寿命和颠覆以往的学习方式。比如说,我80年代的时候,觉得30多岁就是人生一道坎,无论男女过了40岁立刻就满脸皱纹,牙齿松动,腰腿弯曲,60多岁的人很快就要考虑自己的葬礼了。但是现在看看周围,45岁的人还可以自称青年专家呢,70多岁的人给子女带孩子,跳广场舞健步如飞。进了医院的人,只要不超过80岁,家属都不会太赞同保守疗法,都希望积极治疗根除疾病。这说明,无论是比实际寿命还是有效寿命,我们比几十年前都延长了一二十年。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我对生物技术是外行,但就我看科技新闻的感受来说,我怀疑今天在座的听众可能有人可以等到永生技术的出现,把自己和机器结合,变成一个不会死的人。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275“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1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2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2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