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平:高考是古典时代通才的葬礼?呵呵
关键字: 同济教育高等教育大学教育高考基因选择权社会分工这几年我做社会新闻,屡屡看到30岁出头的人抱怨生活不如意,抱怨父母当年给自己选了工作,给自己选了女朋友,乃至给自己指定了生活地点。如果不是父母,自己本来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但就我的经验,绝大多数父母不会在这些问题上和你闹到以死相逼的地步。之所以许多人毕业十年后深深地后悔,首要责任人就是自己。在毕业之前,你们应该问问自己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社会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各个城市的收入水平有什么差别?房价是多少?各个行业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哪些行业需要出差?哪些行业加班多?和公务员相比,到大企业求职的风险有多大?到小企业呢?
这些东西,本质上是你中学政治课和国情教育的延伸,也不是什么保密资料,但必须通过自学才能掌握够用的社会模型。前面提的问题,你不需要做到了如指掌,但心里要有一个大概的数字,然后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中是什么样的位置,知道自己期望的生活是不是靠谱。你们大三大四的时候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回去帮中学母校的校友填志愿,看看你能不能向他们描绘出各个行业和各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如果你能让自己的学弟学妹填志愿的时候不再是一片迷茫,你自己对未来也就算有一定把握了。甚至可以轻易地说服你的父母接受你的观点。
很遗憾,大多数大学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5年前在西安招聘的时候,曾经要求应聘者不看手机,画一张粗略的地图,测验他们的地理常识。反过来说,这对找工作,选择自己定居的城市也大有帮助。从测试来看。我觉得大多数大学生还有必要加强对这个社会的全面了解,至少不能把自己中学学到的内容丢掉。
大学生笔下的中国地图
其实,如何用好选择权还是第二步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不害怕,不回避自己的选择权。2002年,我毕业走出四平路校门的时候,看到一个横幅:“热烈欢送2002届毕业生奔赴祖国各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显然是从毕业分配时代延续下来的传统。我当时正在考虑到底是去设计院还是去施工单位,还是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新闻行业,觉得选择哪一边都不是完全满意。走过这条横幅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毕业就由国家分配工作的感觉也不错,至少自己根本就不用操心选择问题。虽然分配的地方不一定符合我的需要,但至少会给我一种国家包揽一切的安全感。等到我工作之后再回顾毕业时的想法,我意识到,当时是在害怕自己的选择权,因为掌握信息不足而害怕选择生活的自由。
前面我谈了一点历史,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大多数人就没有选择人生这回事。原始社会没有分工不用选择,农业社会选择了基本没用。所以,我们的基因或者说本性并不支持我们设计自己的人生。到了现代社会,尽管我们厌恶分工,渴望自由,但是当自由送到手上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迷茫和恐惧,在没有足够背景知识的前提下,自由完全可能是一个负面因素。
这个时候,宗教往往就有机会了。因为宗教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帮你思考,通过减少思想自由来压制恐惧。古代的时候,大多数人根本没有选择人生的可能,所以宗教劝说你不要胡思乱想改变命运,让普通人放弃希望就无所谓绝望,也算一种勉强的精神安慰。这是宗教的思想基础。
现代社会让普通人有可能改变命运,但许多人害怕选择的自由,这时宗教就会利用恐惧感,以新的面貌出现,安慰你说上帝依然有安排,不要对已经做出的错误后悔,也不要害怕未来,怎么选择都能解释为好的结果。这当然也算正面的效果。但客观上,宗教本身可以取代很多选择,成为主要的精神生活,乃至让你放弃对世界的理性思考,觉得感性认识就足够了,结果就是影响了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我看了几份近年的报告,大概有10%到20%以的大学生自认为宗教信徒。我上大学的时候就知道,以复旦大学为中心,东北片这几个高校是韩国那几个变异基督教的重点开发区,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人是教徒,但今年经济形势不好,找工作压力大,恐怕宗教就会显得比往年还有诱惑力。
当然,我不是反对宗教自由,也并不歧视宗教信徒。我对所有宗教,无论是官方认可的宗教还是所谓的邪教一视同仁。很多教徒也和我是好朋友。我只是觉得,作为受过严格工科教育的大学生,接受宗教信仰是可以的,但最好不要被低水平宗教宣传侮辱了你的大学教育。如果你受到的大学教育仅限于在本专业内部形成一个理性模型,对整个社会一无所知,为了寻求对生活的解释去皈依宗教,我觉得你这信仰也不算信仰,而是思想上偷懒的结果。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大学继续多读书,多了解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尽早形成对社会的完整模型,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不要盲目尊奉上一代人的所谓人生经验,更不要被水平很差的所谓信仰拉下水。我听说北京龙泉寺里面挤满了北京几所大学毕业的it工程师,号称技术实力比百度还强。但我还听说龙泉寺的和尚组织大学生参加所谓的禅修,蒙上眼靠心灵走路,结果从5楼掉下去摔死了。咱们同济校友将来可以有宗教信仰,也不能被低智商的信仰侮辱自己的理性,更不要去给全国网民当笑话。
2 永远保持两周搞定一门课的勇气
在大学建立全面知识体系的第二个理由是要保留快速学习的能力。我们在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都是在十年二十年之前就已经成熟的技术。等到毕业,按照现在的退休年龄看,我们起码要工作40年。考虑到技术人才的工作周期比较强,再考虑到人均寿命的延长,大家毕业后健康地工作60年也不稀奇。结构学院刚刚去世的范立础院士,1955年大学毕业,到5月3日为止,在土木工程行业工作了61年。1976年老校长李国豪交给他抗震研究的新任务,他在这个方向一直研究到今天。你们想象一下,大学毕业21年后,转到一个新的方向再工作40年,有没有为这种生活做好准备。
这说明,我们大学学到的东西,和我们工作中应用的东西,可能会有80年的跨度。绝不可能靠大学学到的东西混一辈子。我大学学到的许多东西,现在就已经基本用不着了。1998年入学的时候,学校明确通知要带上墨线笔和全套绘图工具来学校,结果我工作第一天就转入全面的CAD绘图,毕业后一张手绘图都没画过。我上学的时候用平板仪和经纬仪测地形图,毕业后发现测量队的初中生都扛着全站仪满山跑,我在知乎上给人介绍平板仪绘图就像介绍石器时代钻木取火一样古老。刚刚落成的上海中心,从头到尾应用了BIM技术,我听工程人员介绍新型施工方式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个纯粹的外行,好像从来没学过建筑施工一样。
这说明,无论上学时学的多好,毕业后必须积极地学习追上行业的发展。而行业的发展是没有确定方向的,在技术突破出现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新技术会延伸到哪个领域。哪怕仅仅是为了保住饭碗,你也得不断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学习你大学时没有考过的那些东西。
就我的观察,很多人在毕业后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很快就从工程师变成了实际上的绘图员,根本不知道自己使用的软件背后有什么原理,也不太清楚自己新拿到的工具是怎么工作的。这样的人实际上就是新时代的流水线工人,非常容易被时代淘汰。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275“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1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2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2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