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平:高考是古典时代通才的葬礼?呵呵
关键字: 同济教育高等教育大学教育高考基因选择权社会分工我大学的时候还没有网络,计算机也不算普及,所以四年大学,我获取信息主要靠图书馆。我经常是9点吃早饭,上午某一门课点名之后就溜出来钻进图书馆,下午四点多再出来吃晚饭。有的时候是阅览室,有的时候是在书库里看一天的书,最后晚上再带几本书出来。我当然不建议大家学习我,毕竟我四年下来,专业课绩点还不到2,是勉强毕业的。但是,就我对身边同学的观察,大多数人如果不是专业课需要,几乎根本不去图书馆借书。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图书馆首先是一个条件很好的自修教室,其次才储存资料的地方。我觉得这有点本末倒置。有这么大的一个图书馆在身边,四年下来,每个人起码应该借上50本和专业无关的书,这才对得起这个图书馆,对得起你的大学。
现在是开架借书,大家大一到了学校,或者大二大三换了校区,我建议花一个白天熟悉一下图书馆,知道哪一类书在什么地方,这是任何查询系统也没法替代的一种熟悉感,而且非常有利于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你因为专业课或者写论文去借书,这是目的性非常强的查询,只能帮你解决特定的问题。你觉得自己有时间看书的时候,走到图书馆里,在书架之间走来走去,随着兴趣翻阅或是借走,在这种状态下,图书馆才是属于你个人的知识储备库。如果实在没有兴趣,就干脆强迫自己在每一排书架里选择一本自己最能读下去的书,当课本读下去。相信用不了十本书,你就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了。
当然,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网络时代了,现在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是大学生的标配。所以阅读这种事也不限于读实体书。我现在每个月逼自己读一两本书,但实体书也就是占三分之一。以现在网络版权保护水平,中国互联网对作者来说不是特别好的环境,但对于学生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堂。这么好的环境和学生时代的精力结合起来,如果我能回到大学时代,肯定觉得是世界最幸福的生活了。
3 你为什么来上海
第三点是利用好上海这个大城市的文化活动。各位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肯定考虑过地域因素,实际上我高三的时候也是因为类似因素选择了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但是,到底上海比二线三线城市强到哪里呢?从学习的角度,我建议大家利用好每年上海的几十次大型展会。去直观体会一下这个国家各个行业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书本上的东西虽然很重要,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对许多行业有一个直观了解,那一定不要错过每年的大型展会。不要觉得和你的专业无关就放弃。尤其是在国展中心举办的大型展览。
比如说,每年11月,上海都会举办中国工业博览会。这个展览会我每年都去看,虽然我不是学机械的,也不是搞电子的,但我还是很有兴趣看看中国制造业的最新水平。我能够从感性上认识到各大企业能造什么精度的东西,能造多大的东西。比如说这几年我在金属加工展厅里面走,听到噼噼啪啪的激光切割声越来越多,流水声音越来越少,我就知道激光切割在薄板切割方面开始逐渐取代水刀,算是产业升级的一部分。对于机器人方面,我虽然看不明白,但看到各个公司展示的生产线,也能感受到机器人负担的任务越来来越复杂,单个机械臂搬运的货物越来越重。再看看各个公司列出的重要配件都是哪国造的,中国国产货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我大概就对中国工业水平有个初步的认识。
其他的展会,比如刚刚结束的数控机床展会,现在正在举行的第17届中国环境科学博览会,马上要开幕的国际太阳能展会,8月份的上海书展,9月份的3d打印博览会,10月份的中国玩具展览会,我都推荐大家去看看。至于那些平时就开放的博物馆,我就不给大家介绍了。一般这些展会的门票也就是几十块钱,和你看一场电影差不多,但肯定比电影更能帮助你了解这个世界。希望大家不要浪费了上海的这个条件。
4 互联网学习小组
第五点,我建议大家尽早加入网络社区的讨论。我很久之前看徐志摩的书,他讲了一个英国段子。
说如果有钱要造一所大学的话,首先要造一个吸烟室,让学生们聚在一起聊天;如果还有钱就造宿舍,让学生们住在一起,再有钱就造图书馆,最后还剩点钱,就盖教室,雇几个教授来上课,剑桥大学就是这么组织起来的。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大学首先要保证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次是让他们能自由地读书,最后才是上课。徐志摩对这种教育模式的评价是: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拔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换句话说,这种教育模式或许不会培养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但肯定能帮助你建立完整的世界观。图书馆前面已经说了,吸烟室对应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吸烟室对应的就是现在的交互式互联网社区。比如知乎,比如前几年的BBS。一个交互性的社区要热闹起来,首先要保证人人平等,大v也不能凭借身份禁止别人说话;其次要做到能吵架,不同的观点能够相互对立;第三要做到有所筛选,你说的有道理,就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这种氛围,当年是吸烟室这个放松的环境提供的,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把所有人结合起来。
我为什么鼓励大家到互联网上参与讨论,至少也要围观别人的讨论呢?因为互联网可以帮你分解目标。无论是讨论政治,讨论学术,还是讨论文化问题,在正规的学术环境下,不读十年书你就没资格开口。但在互联网这个环境下,有几亿网民陪你讨论,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也有人愿意讨论,至少愿意和你吵架。你提出的观点再幼稚再可笑,也没人能剥夺你的发言权,也有和你水平差不多的人一起探讨。在这种情况下,碎片化的学习反而成了一种优点,不会让你觉得目标太遥远,学习太艰难而形成恐惧心理。如果不指望当专家,只求对某个领域有概念性的了解,互联网学习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可以让你的工程教育变成真正的大学教育。
当然,碎片化学习也有不深入,不系统的问题。互联网社区学习无论如何不能取代图书馆,至少不能取代对专著的阅读。但互联网社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超级学习小组,而且不用交学费。毕业以来我的绝大多数大多数学习都是基于互联网社区这个平台,可以说每个和我吵过架的网友都是我的老师。现在我听说同济自己搞了一个社区软件,同心云,一直想看看校友们现在在讨论什么。可惜现在这个软件还没有对往届的校友开放。我这次回同济,很希望能给自己要一个账号。
5 每分钟读2000字
前面说的这些经验,比如说读其他专业的基础课,泡图书馆,参加网络社区的讨论,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占用时间。我大概估算过,在同济四年,1400多天,我的读书数量应该能超过1000本。我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读这么多书,但要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又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用四年时间读个几百本书总是要的。一周就要读一本到两本,每天要读几万字,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9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292“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7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3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