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平:高考是古典时代通才的葬礼?呵呵
关键字: 同济教育高等教育大学教育高考基因选择权社会分工2 选择的自由
实际上,在我介绍之前,你们已经有丰富的准备了。因为你们分专业是进入大学之后的事情。在高考填志愿之前,本来并没有人规定你们将来属于哪个行业,国家也不知道你们想学什么样的专业。所以,无论是高考科目,还是中小学教学内容,都引导你们每个人成为一个通才。中小学不止是教你会读、会写、会做加减法,还要给你讲数理化学英语,教你了解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动物植物,最后再用高考来验收教育的成果。可以说,中小学课程才是字面意思的“博士”教育。
你们现在上了大学,可能会觉得中小学教育很普通,很不值得一提。但实际上那是过去几千年人类文明最精华的部分,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相对古代人最大的福利。大家能在毕业后有那么多的职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你的中小学老师。这就是我在讲座介绍里面提到的那段话:
在高考前,你是亚里士多德,是达芬奇,是斯科特船长,是丘吉尔爵士。你希望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
高考是古典时代通才的葬礼。
高考后,你是银行家,是程序员,是画家,是建筑师。你是一枚专业的螺丝钉。
每个人都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史,你所回望的高三,那是一个落幕的,人类文明的青春。
这样一看,我们的中学教育是不是有了高大上的感觉?但是,很遗憾,虽然通才教育很值得赞美,虽然高考测试的是通才教育,但高考之后,你就要填志愿选学校和专业,到一个非常细化的专业里面学习。选择自己的社会分工。
人类社会自从离开原始社会,就要有职业分工。但有分工不一定意味着个人有选择,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大多数人根本没有选择职业的机会,往往就是爹妈做什么,自己就得跟着做什么。想干别的,既没有资本也没有技术。我们现在说某个人有成就,会称呼他科学家,艺术家,这个“家”字就是从古代社会继承来的名词,意思是技术都是家传,外人根本学不到。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当什么“家”都是妄想,在一小块土地上当一辈子农民是注定的结果。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我小学毕业的时候。1992年,大概就是这个季节,我的很多同学讨论的不是暑假怎么玩,也不是中学生活怎么过,而是毕业后干什么职业。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几乎不能叫选择,未来如果保守一点就是回家种地;冒点风险就是到附近的镇上去批发点东西,回到村里当小贩;至于跟着建筑队到大城市搬砖头的机会,那时需要一点运气才能得到。总之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职业是他们不敢也不能选择的。
我很幸运,或者说在座各位都很幸运,通过学习,在高考报志愿和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机会。比我们的前辈,甚至比大多数同龄人拥有更大的自由。
但是呢,选择权也不一定意味着100%的幸福感。从个人的角度说,填好志愿,是获得一份好工作的前提。但另一方面说,这也让无限的可能性收缩为一个确定的专业,会让你很失落。以我的经验,每个人在高考前都会憧憬自己的大学;等到去了大学,就算是按照第一志愿录取的,心里也多少会有一点失落感,觉得和自己向往的大学不一样。我大一的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失落感,也和同学讨论过。最后我发现,失落感的主要原因不是大学不好,而是高考前的想象太丰富。
中学生一般都会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一般来说,会努力收集很多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生活段子,再把听到的亮点集合起来变成自己的大学梦想。我妻子今天也在这里,高三下学期的时候,她送了我一本中国知名大学介绍。我看书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把几百个大学的优点挑出来,以为这就是我将来的生活。后来到了同济,学校和专业都不错,但无论如何,同济大学在那本书里只占两页。两页纸和整本书几百所大学去比亮点,肯定有差距。所以我觉得大学梦受到了现实的打击。无论你选择任何一所大学,都免不了有这个心态,都会觉得自己是为一棵树放弃了整个森林。你们将来找工作的时候也会再次经历这个失落感。
3 热爱自由是你的本能
我后来又反思这种失落感,考虑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失落感呢?为什么知道自己只能选择一个专业的时候会觉得害怕呢?去年河南那个女教师,已经工作了11年,干的好好的,为什么说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扔掉事业编制辞职了呢?
我后来读了一些人类学方面的书籍,发现这种失落感不是因为我自己太矫情,而是因为分工不符合我们的本性。
都说人类刚出生是一张白纸,但实际上,我们继承了祖先的全部基因。很多事情不用学习就会,比如说吃奶,比如说哭,比如说抓住一切塞到手里的东西。当然,基因给我们带来的东西远远不止是这些基本能力,因为基因的历史积淀太深厚了。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我们人类已经在草原上游荡了几百万年。这几百万年不是个小数字。60万年前,北极熊还是一种温带的小棕熊,等到我们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棕熊已经是一种纯白色的巨型熊类了,体重可以接近一吨,这就是几十万年自然进化的力量。根据进化论的原则,我们人类的基因一定很适应几百万年的草原原始部落生活,或者说,不适应这种生活的基因都被缓慢地淘汰了。
我举个例子,为什么男人比女人喜欢足球篮球,为什么女人比男人喜欢逛街买包呢?这其实和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有关系。草原上的基本分工是男人打猎,女人采集。打猎就是十几个男人去追逐一个快速移动的东西,争取把它赶到网里面;采集呢,就是一群女人集体到附近游荡,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带回去。很显然,草地上的球类运动对应的是打猎,直到今天,足球外面包裹的还是动物的皮;逛街对应的是采集,一个好包对应的是女人采集的篮子,也是女人潜意识里的面子,现在说包治百病,就是女人的基因本性。我们基因决定了我们会喜欢这样的体验。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275“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1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2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2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