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平:高考是古典时代通才的葬礼?呵呵
关键字: 同济教育高等教育大学教育高考基因选择权社会分工不过,虽然男人和女人在原始社会有相对分工,但除此之外,原始社会没有其他分工,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专门的军人,医生,也没有领导和临时工,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商量着干。甚至男女的分工也不是绝对的,一大群羚羊跑过来,女人可能也是打猎助手,水果熟的时候男人也要和女人一起拿着篮子去采集。在这种环境下过了几百万年,我们基因已经适应这种没有分工,没有等级的生活。这这就是我们的本性。
当然,打猎捡蘑菇的原始生活很久之前就已经消失了,因为人类学会了农业,进入了有分工的文明社会。但这个农业时代满打满算只有一万年,在我们中国这块土地上也就是五六千年,200代人的时间。这在生物进化上只能算短短一瞬间,显然不足以显著改变我们的基因。只要有机会,在草原上形成的基因和潜意识就会驱动我们去追求一个没有社会分工的社会。
所以,我们看人类历史,每个朝代都会有人起来造反,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分工的社会,尤其要反对一个世袭社会分工的社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造反口号就是陈胜吴广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有道家主张小国寡民,放弃技术,减少社会等级,每家每户都退回去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都是在迎合我们讨厌分工的本性。就算到了现代,无政府主义也是非常盛行的思想。四五十岁的人,微信朋友圈里面传的大多数段子都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反对警察,反对医生,反对政府官员,对一切专业技术人员保持警惕,等到出了事情又要反过来抱怨为什么有关部门不负责。这些段子不管多么不合理,因为迎合了我们的本性,所以能传播起来。
但是,无政府主义终究是行不通的,因为不分工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你就被别人消灭了。而且,社会没有效率,个人就没有选择权。老子说小国寡民消灭分工,其实是说落后到一定程度就不用分工了。这样的社会谁也不喜欢。
所以,要获得选择职业的自由,我们不能通过整个社会开倒车来解决问题,只能往前走。现在我们虽然距离真正的自由还很远,但无论如何在选择职业方面比古人多了很多自由,这不是因为我们比古代人更热爱自由,而是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严格的分工体系,创造了现代社会的高效率,才能供养这么多人受教育,给大家选择职业的自由。
200年前,英国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社会的分工比农业社会复杂的多,效率也高的多,所以发达国家率先落实了普遍教育,允许平民的孩子也有机会当工程师,当政府官员。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打完了朝鲜战争,也开始建设中国工业社会,在教育方面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清晰各个学校的专业技术定位,在高等教育资源极端缺乏的年代,要给中国建立一套完整的分工体系。在1952的院系调整中,咱们同济大学从一所综合性大学变成了以土建为主的工程类大学。从同济大学这个局部来看,这似乎是从通才教育退化成专业教育;但从整个中国来看,这是通向工业社会必不可少的一步,和大家高考要报志愿分专业是同样的理由。发展到今天,一半的人可以读大学,大多数人在20多岁的时候可以凭自己的能力选择专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总而言之,社会分工是文明社会的必然,分工越严格,大家的选择权反而越多。虽然基因的本能让我们讨厌分工,但我们越是尊重社会分工的必然性,职业上的自由就越大。这是一个典型的辩证关系。我们的教育就体现了这两方的结合。用中小学培养你成为一个初步的通才,让你拥有选择的能力;用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把你培养成一个专业工程师,让你加入这个复杂的分工体系。现在各位的高考都已经是历史事件了,是不是通才教育就可以结束了呢?前几天我还在网上看到另外几个段子。
很久很久以前,我能做三角函数,解多元高次方程,能背文言文,知道either or 和neither nor的区别,知道辛亥革命的意义,会画大气环流图~再往前,我能背化学元素表,知道氧化还原反应和中和反应,看得懂电路图,知道牛顿三大定律,知道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许多人都说,高考是人生最辉煌的时刻,那时咱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外可说英语,内可赏古文,求得了数列,品得了马哲,溯源五千年历史,兼修德智体美劳。那年高考,你们还记得么?现在的你们,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以我个人的看法,大学,尤其是工程类大学固然是培养专家的地方。但是,既然你所在的是大学,不是职业训练学校,更不是岗前培训班,我认为各位的通才教育不应该停在高三,尤其不能让高考成为你人生最渊博的时刻。否则的话,将来各位的职业生涯也会遇到很大的瓶颈。
二 读“杂书”有什么用
当然,如果只是为了毕业,为了应聘一个工资很高的工作。我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没人会测试你的通才教育水平。高考的确可能是你人生最后一次在考试中用到全方位的多学科知识。但是,人生的目标有很多,考高分绝对不是最重要、最值得追求、最艰难的目标。接下来,我和大家谈谈这些年的见闻,其中有我的经历,也有别人的经历,看看到底通才教育对我们的未来有什么用。
1 二十“不惑”
首先,这个通才教育就是解决你如何使用选择权的问题。前面提到过,普通人在就业和生活上拥有选择权,是个很新鲜的事情。换句话说,在此前的几千年里,大多数人是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祖先怎么生活,自己就怎么生活。
现代社会在给你选择权的同时,并没有同时给你一本操作手册,告诉你怎么给各种选择打分。无论是婚姻、找工作、买房子还是抚养子女,最靠得住的都是你自己的判断。你父母的经验可以给你做参考,但绝对不可能给你当样板。因为中国发展得太快了,在座大多数人的父母要么生活在农业社会,要么生活在一个工业社会和农业交替的时代,而你们毫无疑问地将生活在工业时代。这就注定了他们的经验没法指导你的生活。
比如说,我之前在知乎解释过一个字典例句的问题:
为什么说「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 马前卒的回答
这个例句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中专生也是大多数单位的技术骨干,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占据了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所以在实际的社会地位上,三者相差不远,都在社会的前20%,很可能不值得放弃售货员的职位去追求一所好的大学。这就是在座各位父辈的人生经验。你们肯定不希望这些经验来指导自己的生活。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都觉得25岁结婚真的算晚婚,30岁不生孩子就是社会隐患了。你们觉得这样的经验适合自己吗?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把选择权交给父母,或是某个长辈的指导,甚至可能是看到同学做什么,他也做什么。至于是不是最后符合自己的需求,只有碰壁之后才知道。这不是因为他们信任父母或者同学的选择,而是他们对自己完全不信任,完全摆不正自己在社会里的位置,也不知道前面有哪些路。所以只能把选择权交给别人。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275“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1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2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2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