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平:高考是古典时代通才的葬礼?呵呵
关键字: 同济教育高等教育大学教育高考基因选择权社会分工不过,这个现象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非常不符。从我上学的时候就有一句话流传,说大学生为什么厉害?因为他们有能力用2个星期的时间搞定一门课。我相信在座各位,大多数人也有期末考试之前一两个星期突击复习,通过考试的经历。那么,既然大多数人有能力,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去搞定一门新课程,为什么毕业后会丧失这个能力呢?
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说毕业后离开学校没有学习气氛,工作太忙没有学习时间等等。但是,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学习的对象有恐惧感,觉得新技术太神秘,无从下手,干脆就不学了。而你们大学期间要突击的课程,基本都是专业相关课程,你虽然整个学期没怎么听课,但多少了解一点这个课程相对整个专业体系的地位,知道有哪些相关的接口,所以学习起来没有恐惧感,敢于用几十个小时的时间去了解主要思路,解决基本的专业问题。换句话说,人类容易对完全未知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进而放弃学习;对于没有神秘感的领域就敢于迎接挑战,大胆地尝试。
所以,大学期间尽量拓展知识面的好处就在于减少完全未知的领域。你虽然不可能把所有领域变成自己的专业,但你可以破除许多行业的神秘感,将来一旦要快速学习的时候,不会害怕,不会因此掉队,可以在毕业后重现2周掌握一门新课程的奇迹。这是保证你们一辈子站在行业前沿的最重要能力。
3 科普能力决定你的职位上限
拓展知识面的第三个好处是有助于做好科普工作。
大家可能觉得,毕业后主要工作压力来自同行,来自同一个专业的人。我坦率地告诉大家,错了,你毕业后首先要和计算机软件的bug斗争,其次就是和外行斗争,同行之间反而可以用数据说话,很容易讲道理。我过去做交通工程的时候,不止一次被交通局的领导教训,说我不管你有什么规范,反正这个牌子就是不能做这么大、这么贵,不能一个字就要半米高,一个牌子花几万块钱。对于专业之外的人来说,这不是把预算表和国家规范拿出来就能解释清楚的问题。你要是想做这个生意,就必须做好科普工作。否则客户绝对不买账。
但是,把专业问题用通俗的语言向对方说清楚,这不是大学专业课能教你的能力。你必须对很多领域都有理解,才能把你的专业数据翻译成大众能理解的模型。如果你恰好理解客户的专业背景,最好是还能借用他熟悉的问题来打比喻。比如说了解一点法律问题,你就可以借助民法来解释,绕开规范会有什么责任,会有多大的风险,进而如何影响客户的个人生活。这才能说服客户接受你的方案。
其实,如果科普的对象只限于一两个人,那还算容易。但很多时候你要面对整个新闻界搞科普。还是前面交通标志牌那个例子。2009年的时候,韩寒听说上海要花2亿人民币更换5000个标志牌,就跳出来大骂劳民伤财,说你们怎么能用4万块钱换一块铁皮?
一下子就把整个上海交通部门戴上了一个腐败的大帽子。这个时候交通部门该怎么办呢?说韩寒你不懂技术规范只懂得炒作?这不行,因为韩寒不是一个人,他还有很多粉丝,粉丝也是上海市民。你不能把他们都当做低智商的代表,无视他们的发言。大多数人对专业问题都是外行。如果以说大家是外行为理由无视他们的意见。等于向所有舆论宣战。
我再举几个例子,在专业人员看来不是问题,但在普通人中间明显激发了恐慌:
在一个人人能上网的时代,类似的负面新闻如果不处理,就会以指数增长的速度扩散。所以现代大多数企业都有公关部,时刻和媒体、和网民联系,保持自己的企业形象。不能说技术上说得通,就无视一切负面新闻。我之前和一家台湾大企业的副总聊天,发现他之前专门给台湾高铁做新闻发言人,再往前是台湾中央日报的高级编辑,最后凭借自己的科普能力到企业当高管。在座很多同学将来也可能会走这条路,至少有极大的可能会参与专业科普工作。如果你在大学里没有足够丰富的知识面,很可能有专业水平也展示不出去。
我再举两个科普性文章的例子:
集美大桥石碑断裂,工程师怎么看?这个石碑本身的问题很简单,但因为上面有重要人物的题字,所以大家都认为不简单。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消除谣言。我想,我的解释多少给厦门的舆情部门减少了一点压力。
2015 年 12 月 20 日深圳光明新区重大山体滑坡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滑坡的解释模型后来被深圳电视台拿去用了。
我在98级土木工程几百人中间,专业水平恐怕是倒数第一,但是我在知乎不仅是同济大学这个话题的最佳回答者,还是土木工程话题的最佳回答者之一。我认为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科普和科研一样,都需要最优秀的人来做。各位同学的专业课比我学的好得多,最好能早点培养出科普能力,到知乎把我这个准外行顶下去。
最后,科普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决定你的职业发展上限。因为大多数行业的终极规则就是外行领导内行。无论行业多大,企业多大,最终要和其他行业协作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负责这个协作的人,就是企业和行业的领导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委要负责超越行业利益来调配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公司和银行负责这个工作。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了解多个行业,善于把一个行业的知识变成另一个行业的科普模型。
现在我的很多同学都在银行或者政府机关工作,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同届毕业生中进步最快的一批人。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对社会的全面了解更重要,更能让他们获得更重要的职务。
咱们这个国家,从建国到现在,一半领导人是工程师出身,江主席是电气工程师,李总理是水电工程师,朱总理是电机工程师,毕业就到计划委员会工作,胡主席是水利工程师,温总理是搞地质的。现在的国家主席虽然专业背景经常被忽视,但也是学化工出身,总之大多数领导人来自工科。在座各位将来也可能会走上这条路,从一个工程师变成跨行业、跨企业的管理人员。考虑到这种可能性,你也应该尽可能利用大学的环境,获取全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普能力。
4 学习让世界变得有趣
下面我说说知识面开阔的第四个好处,不过这一点的主观判断比较多,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生活经验。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275“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1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2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2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