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评
-
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
-
来中国出席九三阅兵,是李在明的最优且唯一选择
无论韩国是真的想要“脱美归亚”,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之路,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解放的现代化民族国家,还是仅仅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提高自身“统战价值”,修复对华关系,与中国深度合作,都是最优解,也是唯一解。
-
中美经贸博弈的底层逻辑已经转变,中国如何“点穴”美国?
特朗普是美国政治里一个非常特异、极其不具代表性的特殊人物,某种程度上成为美国推行系统性反华战略的最大“干扰”因素,为中国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然而,任何因他个人特质所带来的战略窗口期都是有限的。
-
独家对话|周露:生物医药出海,超过了新能源车
在技术突破的轰鸣之下,如何解锁基因治疗更广阔、更精准、更可及的潜力?如何让前沿科技真正穿透实验室的壁垒,惠及每一位亟待希望的患者?这不仅是科学命题,更是产业与人文交织的深刻叩问。
-
现在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寻求中国知识的大时代
很多专业学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但他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不信马克思主义,所以讲得很枯燥。我们平时谈马克思主义时,完全可以是非常活泼的、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甚至不用马克思的话讲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这就应该成为主流。
-
一个法国超市的塑料袋,如何变成二噁英进入印尼儿童的鸡蛋中?
这不仅仅是发达国家在“倾倒”垃圾,而是它们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化学副产品,正在被全球南方国家的民众直接摄入体内。
-
高考三年之后,我逆天改命了吗?
其实改命的根本不只是高考,改变我命运的其实是我从始至终,都走对了那条属于我自己的路。
-
独家对话|朱融融:脊髓损伤修复,让我深感科技造福人类的力量
脊髓损伤,这一曾令医学界束手无策的难题,正因一位科学家的突破性研究迎来曙光。这次心智观察所也走进这位“破壁者”的科研世界,聆听她如何用生物材料书写生命的韧性。
-
特朗普错了,彻底错了!
特朗普倚仗美国的经济实力和无可置疑的谈判筹码,却忽视了美国成功的根基。他重启了对美联储的攻击,给经济稳定增添了新威胁。
-
谁该有核,谁该无核?
任何以核武器相威胁或以阻止拥核而动武的言行,不管是为了所谓的“止战”,还是赤裸裸地逼对方就范,都是某种形式的“讹诈”或“恐吓”。
-
美国有“健忘症”,忘记了很多事情的起因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
美国在俄乌问题、台湾问题上的共同特点就是健忘症,我们忘记了曾经达成的共识,忘记了事情的起因,还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宣传中。
-
我希望石破茂首相能继续坚定推进美日谈判
理论上日本有四条路径可选:第一条路径,无条件追随美国;第二条路径,试图劝说美国;第三条路径,增强对美国的独立性;第四条路径,与美国决裂。
-
我去非洲出差时,发现那里的中国记者比西方记者还多
这是因为现在传统的“外派记者制度”正在经历一场危机——无论是我所在的国家,还是欧洲,都很难派出足够多的驻外记者了。而我很惊讶地看到,尤其是中国的新闻机构,在非洲各地都有常驻记者,持续进行报道。
-
七月四日如相问,你是哪种MAGA人?
海纳百川易,川纳百海难。
-
我常常陷入“做不到完美就意味着失败”的求职焦虑,其实大可不必
所有岗位本质上都是一份工作,很少非它不可。不行就赶紧下一个,不要在一个岗位的失败上过多停留。
-
欢迎来到“G零”时代,未来将是中美俄三大强权相争
当前国际秩序可能比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都更为脆弱。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关注一些崛起中的重要力量。
-
谁在守护中国的能源咽喉?
为摆脱这一战略瓶颈,中国在海洋科技上持续发力,深海水下滑翔机、LNG运输船和“深海一号”能源站等技术突破,都是为了守住能源自给的“生命线”。
-
关税期限将近,印度也对美国划出了“红线”
对印度而言,签署一份失衡的协议可能被视作投降,而退出谈判虽能宣示“战略自主”,却可能招致美国26%的关税加征于纺织品、海产品等关键出口商品。
-
我军两艘航母首次对外开放,为何都设在香港?
中国海军航母编队访港的背后,体现的是长达百年的海权与人心回归之争。
-
这是近几年我参加的气氛最好、讨论最深的中日韩合作会议
中日韩三国已不能再简单重复昨天的合作故事,而是要因势利导,寻找新的合作路径和突破口。
-
国际秩序已出现性质转变,战争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长
历史一再证明,超级大国的卷入往往只会升级战事,扩大冲突规模。而眼下,冲突升级到世界大战的危险尚未出现,靠的是核武器。
-
-
• 最热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