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观察所:谁在守护中国的能源咽喉?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心智观察所】
刚刚过去的6月,并不平凡,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以及美国的卷入,让霍尔木兹海峡的波涛暗藏危机。
伊朗扬言封锁这条全球20%石油(每日约2090万桶)的咽喉通道。早在2019年的一次秘密演习中,伊朗就成功测试了“智能水雷”系统,能精准锁定特定船只,避开己方油轮。这一技术细节从未公开,却让海峡封锁威胁更加可信。
封锁如果实施,将推高油价至每桶100美元以上。而伊朗约90%的石油出口流向中国。
历史总是一再重演。1973年10月7日,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爆发,伊拉克宣布将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的股份收归国有。这是OPEC石油禁运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导火索。
此举让美国措手不及,油价从每桶3美元飙升至近12美元,迫使美国加强了对波斯湾的军事部署,如在巴林建立第五舰队,才最终巩固了其通过能源控制全球霸权的战略布局。
这是波斯湾国家在能源控制上的觉醒,他们意识到,手中握着的不仅是石油,更是全球经济命脉。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23年石油消费量达7.56亿吨,天然气消费量约3900亿立方米,其中约7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依赖进口,高度暴露于国际市场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 尤其在南海,马六甲海峡承载了中国75%的石油进口,这一“能源咽喉”一旦受阻,将直接威胁国家经济与军事运行。
为摆脱这一战略瓶颈,中国在海洋科技上持续发力,深海水下滑翔机、LNG运输船和“深海一号”能源站等技术突破,都是为了守住能源自给的“生命线”。
南海蕴藏约190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和110亿桶石油的已探明储量,另有未探明资源潜力巨大,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40%。 “深海一号”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2025年6月25日全面投产后年产气量达45亿立方米,相当于海南省2023年天然气消耗量的1.67倍,也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
霍尔木兹波涛涌,南海气田风浪平。
时间倒回2014年8月18日,夜幕下的中国南海,橘黄色的火焰从“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的燃烧臂喷薄而出,照亮了漆黑的海面。
这不是普通的火光,而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里程碑——“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发现。这片位于海南岛东南150公里、琼东南盆地陵水17-2区块的超深水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井深超过4000米。这是中国首个自主勘探开发的超深水大气田,也是打开南海深海能源宝藏的一把金钥匙。
然而,这片宝藏并非唾手可得。深海1500米的极端环境,复杂的地质构造,高温高压的挑战,以及此前中国在超深水领域的技术空白,让“深海一号”的开发充满了悬念:中国能否突破世界级难题,自主掌握深海油气开发技术?这一气田的成功开发,又将如何改变国家的能源格局?
深海的“无人区”
在全球油气勘探的版图上,深水(水深超过300米)和超深水(水深超过1500米)是资源开发的“无人区”。全球70%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其中40%来自深水,而超深水更是技术与勇气的试炼场。
海面下每增加一米水深,压力、温度、洋流等条件的变化呈几何级数增长,开发难度成倍递增。国际上,仅少数几家石油巨头掌握超深水开发技术,而中国在2014年之前,海上油气开发主要集中在300米以内的浅水区,超深水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2006年,中国海油与国外石油公司合作,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钻探第一口深水井,验证了南海深水油气的潜力。然而,2012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国外合作伙伴因储量规模和经济性问题退出,留下中国海油独自面对这片未知的深海。
“深海一号”气田的发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技术可依,中国海油能否在这片“无人区”闯出一条路?
“深海一号”气田的开发面临三大世界级难题:深水、高温、高压。气田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澳三大板块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地层温度高达138摄氏度,压力超过69兆帕,相当于家用高压锅的1000倍。钻井作业需应对超深水、高温高压、极端天气等挑战,而中国此前从未自主设计和建造过1500米级深水油气处理装备。
35岁的李达,担任“深海一号”项目副经理兼浮体负责人,带领团队从零开始。2014年10月,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建造一座带储油功能的半潜式生产平台,采用“保温瓶内胆”原理,将凝析油存储在立柱内。这一设计在全球尚无先例,连国外同行都未尝试过。业界一片哗然,但李达和团队坚信,这是破解深海开发经济性难题的唯一出路。
“深海一号”能源站的奇迹
要开发“深海一号”气田,核心装备是“深海一号”能源站——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它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总重量超过5万吨,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高度约120米。
更令人震撼的是建造速度。国际同类半潜式平台从决策到投产平均需38.4个月,而“深海一号”能源站仅用20多个月,创下全球最短纪录。2021年1月,这座“海上巨无霸”从山东烟台出发,穿越渤海、黄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历时18天、航行1600海里,抵达海南陵水海域,完成1500米深水的多点永久系泊。
能源站的设计和建造包含3项世界首创技术:半潜平台立柱储油,最大储油量近2万立方米;世界跨度最大的桁架式组块;陆上船坞内湿式半坐墩大合龙技术。此外,还应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包括1500米级水深聚酯缆锚泊系统和30年不回坞检修的浮体结构疲劳设计。这些创新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超深水领域的技术空白,还将关键设备自主化率从33%提升至80%。
“深海一号”能源站的诞生,是无数中国海油人日夜奋战的结晶。开发团队数千人轮班作业,攻克了高温高压井下安全、深水流动性保障、乙二醇回收系统调试等一系列难题。
项目总经理尤学刚回忆:“我们没有经验可借鉴,每一步都在试错和突破中前行。”
2021年6月25日,当水下机器人开启1500米深水下的油气阀门,火炬点燃的那一刻,团队成员蒋东雷在办公室激动地鼓掌,但短暂的喜悦后,他又投入到新的挑战中。蒋东雷和团队正在研发1500米级国产深水水下采油树。他预计,在2026年,1500米深水水下采油树的国产化率将达到85%。
标签 心智观察所- 原标题:谁在守护中国的能源咽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昊 
-
我国首个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
2025-07-02 22:05 能源战略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AI技术革新与女性数智赋能路径
2025-07-02 21:27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WAIC 2025:AI技术与全球健康产业的破局与融合
2025-07-02 21:27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WAIC 2025: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中国实践
2025-07-02 21:27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现AI赋能文娱产业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2025-07-02 21:27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稀土牌还有这样打法?人民币稳定币的地缘政治设想
2025-07-02 14:01 心智观察所 -
德国对DeepSeek下手
2025-06-28 19:56 德意志 -
马斯克如何被自身思维武器困住
2025-06-27 08:10 心智观察所 -
神二十乘组第二次出舱圆满完成
2025-06-26 21:33 航空航天 -
答时代之问,呈中国之卷——WAIC 2025倒计时30天五大进展发布
2025-06-26 19:42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可控!新一代国产通用处理器发布
2025-06-26 17:11 中国精造 -
印度宇航员时隔41年重返太空,莫迪祝贺
2025-06-26 15:48 航空航天 -
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全国首艘氢电拖轮正式入列
2025-06-26 15:22 能源战略 -
高考生“想成为最顶尖人才”该怎么努力?王兴兴发文指点
2025-06-24 16:24 -
中国扫地机器人企业遇到的,不止是舆情危机
2025-06-24 13:51 心智观察所 -
打破垄断!我国这项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2025-06-21 20:47 科技前沿 -
MAGA手机,中国制造
2025-06-21 09:19 心智观察所 -
突破性进展!我国团队成功研发出这一关键器件
2025-06-18 18:14 科技前沿 -
磁悬浮技术新突破!7秒冲刺时速650公里
2025-06-17 20:05 科技前沿 -
一路坎坷的拉美航天,能否搭上中国这列快车?
2025-06-15 14:17
相关推荐 -
这个前苏联国家正在外交大转向:愿深化对华关系不设限 评论 196“美国已解除这项对华出口禁令” 评论 272家乐福CEO放话:对中国小包裹,要学特朗普征税100% 评论 217“2027年起,整个产业将拱手让给中国” 评论 129最新闻 Hot
-
“没客户!”获47亿补贴后,三星在美芯片厂推迟投产
-
约翰逊急着表决,民主党领袖连续讲了6小时,还没停…
-
“六代机机密会议,扎克伯格突然闯入”,白宫回应
-
8年后,默克尔吐槽特朗普:真装!
-
美军评估又变了,“不是几个月是两年”
-
“即使特朗普下台,美国政策也不会变,中日韩要合作”
-
“船到桥头自然直”,印外长回应美议员
-
俄海军副总司令阵亡
-
“在越南的中国制造商松了一口气”
-
他倒戈后就躲起来了,电话都不接,同僚评价:聪明
-
“美国已解除这项对华出口禁令”
-
“印军将全面排查中国产零部件”
-
美国和盟友闹掰?“本质没变,中国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声,英财相当场落泪,“哭崩”市场
-
家乐福CEO放话:对中国小包裹,要学特朗普征税100%
-
莫迪表态:金砖是重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