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舸:发展嵌入传统——藏族农民的生计传统与西藏的农业技术变迁
最后更新: 2023-05-04 08:34:58二、研究对象和材料
本文要考察的新技术指的是通过科学育种培育的青稞新品种。青稞是藏族的生活必需品,其播种面积占西藏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
种植品种是农业经营中的核心要素,近代以来,育种科学一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优势基因的筛选和定向培育,人类获得了在各个方面都远优于传统品种的新品种。
根据测算,自和平解放以来,良种选育对西藏粮食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是所有因素中最高的。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农业发展经验中,推广良种是最容易被农民接受、成本最低的农业发展措施。因而,选育好的新品种是西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品种的更替也将对传统的生计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因此,本文以此为考察西藏农业技术变迁的切入点,从民族志的整体图景来考察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藏族传统生计模式如何制约了藏族农民对不同青稞新品种的选择。
简言之,本文将介绍并对比两类青稞新品种,它们同为育种科学和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的产物,但是命运却截然相反,一类迅速被农民接受,遍布西藏大地;另一类则被农民坚决抵制,至今只能在科学家的试验田中生长。并且,更令人困惑的是,农民选择的新品种在粮食产量及其他许多指标上都远远逊于他们抵制的新品种。为什么农民会做出看似非常不符合理性的选择呢?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西藏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以下统称“西藏农区”),不涉及西藏的牧区。实证材料来自我在2007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共5次约六个月在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阿里等地的田野调查,包括入户访谈和观察,对自治区、地区、县、乡四级行政干部和科技专家的访谈以及对农业科技档案的阅读。此外,笔者还在2010年和2012年在青海省的格尔木市和海北藏族蒙古族自治州进行了对比性的调研。
村民在收割青稞(资料图/新华网)
三、被抵制的新品种和被接受的新品种
(一)两类品种的收益比较
众所周知,好的品种对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品种是好的品种呢?
从世界的普适经验看,植株高度较矮的品种是最符合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新品种,它的产量远高于植株较高的传统品种,并且具有众多其他优势。
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农业革命中,矮秆基因的发现与选育是世界粮食增产的根本性动力。短短几十年,小麦、大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植株高度不约而同地从一百厘米左右下降到了五六十厘米,而与此同时,全世界的粮食产量则从1950年的6.3亿吨增长到了2010年的22.8亿吨,可以说,是矮秆基因将人类从“马尔萨斯循环”中解救了出来。现在,矮秆品种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不仅是业界的共识,也早已成为公众的常识,在我国,这已经被写入了中学生物教科书。
对作为大麦分支的青稞来说,同样如此。
首先,青稞矮秆品种具有更高的籽秆比,这意味着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更多的被转化为籽粒(也就是粮食)而非秸秆。
其次,矮秆品种植株粗矮,能适应更大密度的种植,更耐肥水(吸收更多的化肥和水分),增产潜力大;更抗倒伏,减产风险小。特别是在年平均大风日多达100天~150天的青藏高原(这一指标是内地的5倍),作物的抗倒伏性能尤为重要。
第三,矮秆品种由于其形状整齐,更适宜机械收割。联合收割机一天就可以完成数千亩矮秆作物包括收割、脱粒、装袋在内的全部作业。而高杆品种一般只能使用小型收割机或者人工收割,再单独将收获物脱粒、装袋,费时费力。
例如,国内矮秆青稞的代表品种柴青1号,它是当前产量最高的青稞品种,主要种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其植株不高于七十厘米,2011年和2012年,格尔木市青稞平均亩产分别为454.1公斤和468.74公斤,农户种植青稞每亩的收益在1200元以上。
然而,增产优势如此出众的矮秆品种,却在西藏不见踪影。
矮秆的在西藏种是没问题的,试验田里的你也看见了,但是在西藏,它们也就只能在我们的试验田里种种,当参照系,根本推广不出去。老百姓思想上不认可,不接受这类品种。从80年代起,像当时的昆仑1号到现在的柴青1号,我们在不同地区推广了好几次,没一次成功的。老百姓很顽固,只要是秆子矮的,给种子给补贴给化肥,追着屁股后面求,就差没替他把地种了,他们还是不种。(科技专家LL,2012年4月29日)
但是,西藏的农民并不是对所有的新技术都无差别地抵制,现在西藏普遍种植的青稞品种同样是现代化的产物,但这类品种的各方面指标都远逊于矮秆品种。
导致这一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这类品种的培育没有依靠筛选矮秆基因,通过降低植株高度来提高粮食产量和其他性能;反而,逆世界潮流而动,进一步选育高秆基因,以西藏(也是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青稞品种藏青320为例,其植株高度达到110厘米~130厘米,比传统品种的植株高度90厘米~110厘米,还要高20厘米。而它的平均亩产也只有300公斤,其产量还远不如上世纪70年代初青海省选育成功的矮秆品种昆仑1号,每亩收益仅七百余元。
有一年,我去开一个全国的会,有人介绍他们那边今年丰收,(亩产)差不多能有五六百斤。我听了觉得很有趣,五六百斤怎么能是丰收呢?我们这最差最差也得有七百多斤。话说回来,他们那的青稞长得胸这么高,产量能高吗?(格尔木市农业科技干部LCZ,2012年9月4日)
这还没有计算两者之间在人工投入上的巨大差异,格尔木的矮秆品种全部都是机械化种植,每个壮劳力能轻松经营上百亩的农场,而西藏的高秆品种则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每个壮劳力仅能种植10亩~20亩,农忙时节更是需要大量帮工。
而在自然条件上,虽然格尔木的海拔更低(2800米),但由于纬度和地形等原因,在对作物生长最重要的生长期平均积温和无霜期长度上,格尔木相较于西藏的主要农业区一江两河流域并无优势。
并且,格尔木的土壤条件还要逊于西藏大部分农区,其土地盐碱化严重(格尔木是全国最大的矿物盐产地),2012年就有3721亩耕地(其中3000亩种植青稞)因为地下水位上升带来的盐碱化而不得不弃耕,超过总耕地面积的5%。80年代初,格尔木青稞的平均亩产不过150公斤,比西藏主要农区同期还低。
显然,现在格尔木青稞产量上的巨大优势主要是由于矮秆品种的优势造成的。那么,为什么西藏的农民不接受如此出色的新品种呢?
- 原标题:发展嵌入传统:藏族农民的生计传统与西藏的农业技术变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拉萨客栈命案受害者家属发声
2023-05-04 07:46 -
西湖景区回应高价捞手机:非工作人员,接到求助会免费打捞
2023-05-04 06:52 -
江汉黄淮江淮等地有强降雨天气
2023-05-04 06:51 极端天气 -
五一国内出游2.74亿人次:同比增七成,超过2019年
2023-05-03 18:28 节日谈 -
山东聊城一化工厂爆炸,死亡人数升至9人
2023-05-03 16:49 -
上海地铁1、2、10号线今晚加开定点加班车
2023-05-03 15:43 -
切阳什姐等30人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23-05-03 15:43 -
陕西西安一架直升机坠落,3人遇难
2023-05-03 15:26 航空安全 -
“复兴号”动车组将首次驶上青藏铁路
2023-05-03 14:31 -
香港警队招募将取消最低身高要求,增设“中英文笔试”
2023-05-03 13:49 香港 -
“花341亿建生态区,要全部铲平种田”?成都回应
2023-05-03 10:36 -
假期前四天:出境游涨幅超44.4%
2023-05-03 07:51 -
史航深夜再回应:不存在性骚扰,和几位当事人都交往过
2023-05-03 07:29 -
四川一干部拍地关键时刻借上厕所透底价,捞取感谢费700万
2023-05-02 23:05 廉政风暴 -
“千眼天珠”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6月将试运行
2023-05-02 20:05 科技前沿 -
美25家军火商赴台,讨论合作生产无人机与弹药
2023-05-02 19:48 台湾 -
两“母女”插队发飙?当事人回应
2023-05-02 17:09 -
香港新一届区议会将从4个渠道产生,引入资格审查制度
2023-05-02 16:24 -
接替刘赐蕙,简启恩任香港特区警务处维护国安部门负责人
2023-05-02 16:18 -
假期首日:检查组进入包间,几个似带醉意的干部愣住了…
2023-05-02 15:43 基层治理
相关推荐 -
“仅一代人时间!中国重新定义土木工程极限” 评论 10“涉及美越谈判,欧盟官员对越南发出警告” 评论 72美媒涉华提问“挖坑”,泰外长不上套 评论 51“西方还以为中国甘当廉价劳动力,没想到已成专家” 评论 158她主动联系谈这事,特朗普“准了” 评论 123最新闻 Hot
-
“仅一代人时间!中国重新定义土木工程极限”
-
“特朗普简直在‘投毒’,美国这个新兴行业面临脱轨”
-
在越南机场被妻子“打脸”?马克龙回应
-
俄方披露:普京专机遭大规模袭击
-
特朗普批评普京“疯狂”,克宫回应
-
特朗普对哈佛发出新威胁
-
“涉及美越谈判,欧盟官员对越南发出警告”
-
美媒涉华提问“挖坑”,泰外长不上套
-
“美国不必做球鞋T恤,要搞芯片、AI和军舰这些大事”
-
印媒承认:低估中国了
-
核电板块走强,中核国际午后飙升,一度涨超180%
-
“西方还以为中国甘当廉价劳动力,没想到已成专家”
-
“钻不成了”
-
离岸人民币汇率升破7.17,创近半年新高
-
“副部级李某某”,平均每周去两三次私人会所
-
石破茂“诱惑”美国:造船领域可以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