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晖:中国考古发现如何延伸到世界文明中去?聚影杯告诉我们……
最后更新: 2022-06-10 08:44:17不仅如此,他们还发展出了精巧工艺,能够在同一只玻璃器的弧面外壁上连续制作上下几排连续相接的正圆凹透镜,大小一致,焦点精准,映出的影像一致,也就是说,波斯玻璃匠人不仅明白玻璃曲率与折射的关系,而且掌握了利用玻璃的曲率制造凹透镜的具体技术,并且进一步发展出批量制造标准相同的凹透镜的能力。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特展上的两件公元五至七世纪的萨珊玻璃碗,均做有双重凹透镜饰,即,在一个大凹透镜正中再打磨出一个小些的凹透镜,十分罕见。其视觉效果如何,有待复制出透明件后考察。
所以,早在海什木之前,波斯人已然注意、研究和掌握了“把玻璃的曲率与折射联系到一起”,那是遭科学史忽视的一章。海什木,是在波斯人的经验基础上,把光学研究向前推进。
《1001项发明——西方世界里的穆斯林遗产》在“玻璃业”一节中提到,据信在九世纪,阿巴斯·伊本·费尔纳斯将水晶与玻璃的刻花工艺(the technique of cutting glass)从阿巴斯传入到西班牙安达卢斯的科尔多巴。他也是一位学者和发明家,研究了玻璃的科学属性,并完成了关于镜片的早期实验。(143页)如此说来,费尔纳斯早在九世纪就认识到了玻璃制造、玻璃工艺与镜片和光学之间的伴生关系,并尝试从工艺实践中提炼出科学原理与科学技术,由具体的手工业经验中发展出科学。
所以,黄金时代的光学成就,绝不仅仅是智慧宫的成员们翻译古希腊光学论述然后进行注释和讨论的结果。波斯文明的成就也是关键条件。
因此,中国、日本、伊朗等地考古发现或传世的萨珊聚影玻璃器,不能仅当作文物,也不能仅置于玻璃史中,而是必须将其作为光学史的重要一环,补足光学史发展的空白阶段。
另外,近代欧洲发明科学,玻璃镜片在多个领域都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东亚、西亚以及大中东地区的、不同时代的聚影玻璃器,一定要移入科学史,作为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哈利利的“开路者”一书出版于2010年,他没有把萨珊玻璃的成就算进去,仍然沿循着思维定式,描述着从希腊哲人理论到黄金时代研究的单线。
好奇的是,在伊朗和阿拉伯世界,是否有学者把聚影杯为代表的萨珊玻璃器,纳入到人类光学史与科学史当中,阐述萨珊玻璃是科学史中的重要一页?
罗马的相关玻璃器
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不仅有萨珊玻璃器,还有罗马玻璃器。在罗马玻璃器上,一样流行凹透镜式的纹样。
林怡娴发表在《文物与考古》2017年第6期的《来自“蛮族”的饮器——再议新疆所见磨面纹玻璃杯》,便对相关现象进行了探讨。文中采用专业用语,将玻璃器上的凹透镜饰称为“磨面纹”,“磨面纹玻璃器 (facet—cutglass),或称磨花玻璃,指器表主要以冷加工磨面纹装饰的玻璃”。其文中认为,“玻璃冷加工磨面技术最早可上溯至公元前八世纪的新亚述帝国,历经波斯阿契美尼德和希腊化时期的发展”,然后一下急转,说,“于公元一世纪在罗马工匠手下达到高峰”。她的观点是,“萨珊与‘蛮族’玻璃琢面技术的起源多少都与罗马相关 ”。为什么西亚不能有自己一脉流传、不断发展的技术传统,非要中间去罗马转一圈,也是让人纳闷。
林文披露的情况是,自公元一世纪至四世纪,罗马疆域内有磨面纹玻璃器的生产和流通,并且受到珍视,但在公元四世纪走向衰落。就其文中提供的资料看,罗马磨面纹玻璃器上,均为椭圆式凹面镜,没有正圆型镜,当然也就没有突出在器表外壁上的正圆型凹透镜。
罗马磨面纹玻璃器能够在外壁上做出多个凹透镜饰,环绕一圈,并且形状大小一致。不过,一般常见的做法,是那些镜饰彼此分离,相隔大致固定的距离,排列在器壁上。
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出土的异国玻璃杯,带有椭圆形凹透镜饰,绕杯一周分布。
也有将磨面纹的边缘彼此相切,聚成集阵,遍布器壁的做法,但,罗马人没有将磨面纹边缘制成正六边形的技术,只会做出“卵形或菱形多面纹,后者为前者相互交错重叠所致”,因此,罗马玻璃器上没有蜂巢结构的凹透镜排列。
据林文,“萨珊玻璃上的磨面工艺最早出现在公元四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在那一世纪的特点是“器腹饰以非常浅的圆形磨面纹、近乎等距间隔排列成行”,也就是与罗马玻璃器的纹饰相近,但是 “公元六世纪及其后……往往通体饰以成行密集排列、交错重叠的多边形蜂窝或龟甲状磨面纹;器壁较厚、磨面纹也相应较深;颜色多为淡绿或淡褐色”。按照如此的脉络,则萨珊波斯非常有意识地发展玻璃器上的凹透镜装置,刻意寻求先进的凹透镜技术形成的视幻结果。
林文指出,到四世纪,罗马的磨面纹玻璃器走向衰落,而西亚却在六世纪后仍然继续发展,并且走上了新的技术台阶,那就说明,如果前代的玻璃透镜研究对海什木等人有启发和影响的话,那么启发和影响来自波斯文明,而非罗马地区。
标签 中国考古-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王里嘉 
-
98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册在世幸存者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乌克兰,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娅再一次被“绞杀”
2022-04-24 10:15 乌克兰之殇 -
“定远”沉舰残骸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今年将继续
2022-02-13 22:33 考古 -
苏联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帅币”与张作霖: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观网直播间:苏联为什么由盛转衰
2022-01-07 17:57 -
“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优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发现!江西樟树国字山大墓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
1921-2021党史百问汇总
2021-07-06 10:25 建党百年 -
李光耀观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2021-07-06 09: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相关推荐 -
拿错剧本?特朗普在沙特演讲:美国不再说教了 评论 158脑洞很大!前北约秘书长:新组织D7,可对付中美 评论 479“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139“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250“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104最新闻 Hot
-
“美国说了,不让泽连斯基参加”
-
印尼网友质疑采购“阵风”:希望买歼-10
-
破防了?印度对中国媒体下黑手
-
“他们给小男孩戴上手铐,开枪打死了他”
-
拿错剧本?特朗普在沙特演讲:美国不再说教了
-
日本搜肠刮肚想辙,就这?
-
特朗普“忽视”以色列?
-
俄乌就几点谈判都能吵起来
-
卢拉本打算顺路去莫斯科,劝普京亲自参加谈判
-
韩国人先愁上了:要是埃及掉头去买歼-10了,咋办?
-
伊朗官员:准备用永不制造核武,换取美解除经济制裁
-
脑洞很大!前北约秘书长:新组织D7,可对付中美
-
被中方严重关切,英方忙解释:没有
-
当真?默茨打算对中国硬气一把…
-
“我都惊了,西方车企在中国这是要全军覆没啊…”
-
卡塔尔首相回应送飞机:要不合法,就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