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中国经济怎么稳怎么进?听三位经济学家深度解析
最后更新: 2023-01-04 15:33:42【文/观察者网 王慧 编辑/郭光昊】2022年已接近尾声,新的一年,中国经济怎么干?
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的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稳经济”的路线图正式敲定。
会议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从着力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方面部署了具体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一年。明年经济工作有哪些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新表述传递出哪些重磅信号?
为此,观察者网特邀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12大问题进行深度解读。
以下为采访实录:
观察者网: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明年依然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和去年相比,“三重压力”发生了哪些变化?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稳”字定调有什么不同,对2023年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元春:“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好几年的基本工作方针,但是不同年份,其内涵会有很大变化。今年我们不仅面临着去年的“三重压力”,并且在三大超预期因素的作用下,“三重压力”进一步增加。
这三大超预期因素分别是:第一,今年2月俄乌冲突带来全球地缘政治恶化,大宗商品价格变异;第二,全球通货膨胀导致欧美宏观经济政策全面逆转,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全面抬头;第三,国内疫情大面积暴发。
在上述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下,首先,今年的需求进一步疲软。比如说,去年出口同比增长21.2%,而今年11月份的出口增速为-8.7%;去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还能达到4.4%,今年1-11月份已经-9.8%了,下降幅度巨大;三大需求(投资、消费和出口)同步进一步回落。
其次,预期更加转弱。表现最明显的是民间投资,去年同比增长7.0%,今年1-11月仅有1.1%;消费者的信心指数也出现新低,持续恶化。另外在供给上,全球大宗商品的变异也对我们产生了明显影响。
今年,“稳”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第一,稳增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增速过快回落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第二,预期的持续低迷亟需逆转,在信心和动力上进行调整。
观察者网: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阐述财政政策时指出要“提升效能”、“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而今年改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对于今年财政政策的重点,您有何观察?“加力提效”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刘元春: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抬头,一些短板、底板问题开始出现,因此2023年财政“加力提效”很重要。
“加力”体现在总量上,总量上的扩大意味着:第一,赤字率要从2.8%提升到3.0%以上;第二,专项债不仅要提前发行,还要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容;第三,贴息的政策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而“提效”意味着,必须关注一些关键问题。
财政目前有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要保证基层的基本运转。2022年财政节奏提前,直接导致今年底和明年初,地方财政面临极度紧张的状况。可以到看,12月份就发行了特别国债7500亿元,主要用于基层。
第二个重点是筑牢民生底线。“新十条”的出台和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的确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常态化有很大帮助,但最初会有一个疫情蔓延的过程,对整个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带来挑战,因此必须在特殊时期对一些特殊人群给予重点保护。
第三,财政必须从传统的以扩投资为主体向消费领域逐步倾斜,形成投资与消费扩张政策相同步的格局。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而要提振消费的重点之一是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从什么地方来,扩消费的支撑点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财政买单。
第四,财政在基建上会有进一步调整,特别是会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的投资力度,对“十四五”的重大工程、重大科技项目进行支持。
因此,2023年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总量以及总量扩容上的举措有更深的考虑,甚至是创新。另外,在结构上要有一些重点关注:从中央向地方进一步倾斜;从投资向消费进一步倾斜;从一般项目向一些重大项目倾斜;从过去选择性的财政政策实施方式向一种市场兼容性的工具转变。2023年在财政上的调整将会是比较大的。
2022年10月30日,上海愚园路1088弄
观察者网: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货币政策相比,今年对货币政策描述由“灵活适度”变为了“精准有力”。如何理解“精准有力”?“精准有力”是否对应着边际收紧?
刘元春:“精准有力”实际上是“结构性宽松”的另一种表述。“精准”体现在结构上,而非总量上,要在结构上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有力”是指看准关键问题、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加大对它的货币政策的投入力度。
另外,总量上要求稳健,也就是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基本匹配意味着,2023年M2增速和社融增速相较2022年会进一步提升1-2个百分点。
今年我们的GDP名义增长速度估计在5.5%左右,明年估计在7%-7.5%的水平。如果盯住这一名义GDP增速的话,明年的M2增速应该是要提升1-2个百分点,这一点很明确。
虽然货币政策这部分的表述好像比较笼统,但明年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大的。
关于“精准有力”是否对应着边际收紧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没有收缩的道理。首先,11月份中国的金融条件指数有所收缩;第二,目前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下,物价水平处于加速收缩的状态。11月的核心CPI只有0.6%,PPI已经负增长了。因此,中国与欧美所面临的问题完全不一样,我们是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面临通缩的压力。
在目前各种市场风险很高,企业资产负债表很脆弱的时候,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解决重大经济风险的基本前提。同时,明年整个经济要全面复苏,也需要我们在货币政策上增加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
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王慧 
-
航天科技集团2023年计划: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
2023-01-04 15:26 航空航天 -
伊恩·克劳福:我们也许会在“人民城市”上海永远住下去
2023-01-04 13:20 老外讲故事 -
天府可乐回应破产传言:申请破产的是老企业
2023-01-04 13:15 观网财经-消费 -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规范与分级诊疗流程》发布
2023-01-04 12:56 抗疫进行时 -
事关新冠重点人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通知
2023-01-04 12:33 抗疫进行时 -
清华研究团队发现新冠病毒纳米抗体,对变异株BF.7等均保持活性
2023-01-04 11:58 -
东航第二批C919乘务员4日开始集训
2023-01-04 11:50 中国大飞机 -
海口多名男子持械打砸超市,当地警方回应
2023-01-04 11:33 -
瑞丽姐告国门将恢复人员货物通关
2023-01-04 11:00 -
东莞放开限购首周,新房成交量环比增950%
2023-01-04 09:40 中国房市 -
高福:医院不是菜市场,应逐渐过渡到“看病要预约”
2023-01-04 09:12 -
北京地铁1月8日起取消乘客测温
2023-01-04 09:08 -
XBB毒株会引发第二轮感染吗?中疾控回应
2023-01-04 08:55 抗疫进行时 -
河南省财政下达80亿元应对疫情补助资金
2023-01-04 08:50 抗疫进行时 -
不用抢购纸尿裤!
2023-01-04 08:14 -
多地拼经济,重点“瞄准”促消费
2023-01-04 08:07 中国经济 -
教育部:寒假期间各地严防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2023-01-04 07:58 中西教育 -
财政部长刘昆:今年每一分钱都用到国计民生关键处
2023-01-04 07:45 观察者头条 -
刘国中调研四川、重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3-01-04 07:39 抗疫进行时 -
“阳了”看病吃药医保咋报销?多地已明确
2023-01-04 07:18 抗疫进行时
相关推荐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54“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31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389“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127“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205最新闻 Hot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特朗普:可能找中国帮忙
-
大搞家庭式腐败,甘肃省原副省长赵金云被决定逮捕
-
盖茨怒怼:马斯克就是在杀死儿童
-
微软总裁瞎操心:不让员工用DeepSeek
-
特朗普:美国与乌克兰达成稀土协议
-
特朗普祝贺:历史性时刻,美国的莫大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