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的理论贡献,一个重要因素被忽视了
后来者经济发展的成功可能不仅因为战略执行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转向一个可以成功的战略,这是核心。[全文]
-
为什么数字经济开放性如此重要?这事关技术迭代……
任何一个数字服务平台,它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一旦确定,几乎马上就要面临未来发展空间到底还有多大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的迭代,一方面让数字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但另一方面其实也让这种市场权势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全文]
-
想让中国家庭有更多消费,需要国家在家庭层面有更多花费
中国的预算体系是一个建设预算的体系,不是基于家庭的支出体系,所以很少有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项目。现在中国应该有这个能力,让我们的家庭能够享受国家福利,有些免费、有些补贴,让家庭有更稳定长远、可预测的未来的政策框架。[全文]
-
很多行业,不能数字化转型就要掉队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对于行业、市场的监管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过去对传统行业的监管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政策,但数字经济的逻辑和传统经济不同,从“赢者通吃”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全文]
-
为什么今年增长目标设在5%左右?
可能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今年不必设定较高的增长目标。一方面,新一届政府要平稳衔接,稳字当头;另一方面,可能考虑到国际经济的动荡,不确定性比较大,不能低估今年的困难,要给新政府留有一定的政策余地。[全文]
-
如何降低中国家庭的高储蓄动机?
为显著减轻中国家庭在育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压力,中国应该考虑大幅度提高国家负担的比重,并尽快设计和推出更多以家庭为目标的福利项目。[全文]
-
中国底层的经济活力与韧性,是任何外力都无法打断的
中国这些年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围挑战和发达国家的技术钳制,政府治理内部经济秩序和消除内部金融风险的决心在市场也颇受争议,但经济并未如悲观者预料的那样停歇。那些扰动市场预期的政策和事件并没有真正阻止底层的创业冲动和新公司的诞生步伐。[全文]
-
中国经济承压时,为何总是呼吁基建刺激?
对当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仍不可否认基建对于持续的经济发展依然是重要的,但此一时彼一时,应与早期的做法有所不同,我们现在更多地需要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考虑基建投资的重点和方向,为此需要遵循效率与财务双重约束原则并且事前要做好充分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免造成中长期的拖累。[全文]
-
未来各国经济水平可能完全取决于该国APP数量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随着双边市场的不断演进,将会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巨大数字生态系统,平台之间也将逐步构建有序的市场结构,实现共享繁荣,为中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打下坚实的基础。[全文]
-
中国经济需要重磅政策,给市场和老百姓交个底
我期待新一届政府多算大账,目标怎么确定?预算上准备要支出多少,估计能收入多少,缺口有多大,如何弥补缺口。给市场和老百姓交个底,这样能够给市场注入信心。[全文]
-
2023中国经济怎么稳怎么进?听三位经济学家深度解析
明年经济工作有哪些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新表述传递出哪些重磅信号?[全文]
-
当中国经济呈现“无热点有重点”,关键是怎么“做重点”
这意味着中国几乎占据了独一无二的有利因素,应该更好地去调动、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到重点领域发展。人多力量大,这比选择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来主导重点领域、把更多的钱投到少数企业的成功率更大、且风险更小。[全文]
-
疫情压制即将过去,明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值得期待
我们应如何看待11月份经济数据的波动?接下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将如何发力?扩大内需的关键是什么,我们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全文]
-
放开是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放开是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但还不充分,还需要一系列配套跟上。对每一个微观主体来讲,放开之后,相当于一下子进入到另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明年不见得一定会有一个‘V字型’反弹”。如何大幅降低放开以后可能带来的新的不确定性,将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挑战。[全文]
-
地方层层加码背后,是治理现代化的考验
“二十条”出来了,为什么地方还在加码?各级地方政府官员心里很清楚,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少。为什么现在做得更多?[全文]
-
为什么中国经济不会步日本的后尘
单看中国今天可以维持占GDP大约60%的贸易额这一点,它的崛起就值得世人尊重。对中国偷窃技术的指责一定是假设中国仍是一个封闭经济,还停留在1978年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