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枫:新史学、帝国兴衰与古典教育
关键字: 新史学帝国兴衰古典教育著名的左翼史学家霍布斯鲍姆(1917 - 2012)正确地看到,“自下而上”的史学意识其实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19世纪。[46]布克哈特其实已经预感到,“大革命”之后,西方文明的高贵传统岌岌可危,他本来指望通过“文化史式”的世界史叙事来挽救这一传统,却没有想到会事与愿违。[47]
为了推行激进的民主化教育,“新文化史”的世界史十分注重叙事,以讲故事的方式重述世界史的各类主题,作者既有大学中的史学专业人士,也有传媒写手——或者身兼两者。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古代史上的转折点”大型丛书的“总序”说,丛书的作者们“既是会讲故事的学者,又是在其专业领域有着最新研究成果的叙事好手”,因为这套丛书“既关注上层精英,又关注普罗大众”。[48]这意味着,“民主化史学”不仅要塑造普罗大众的世界历史意识,改造精英们的世界历史意识更为重要。
由此可以理解,为何后现代的激进民主史学要摒弃学究式的实证考据,转向“叙事体史学”(narrative history)。[49]叙事史学注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笔生动活泼,对年轻人尤其有吸引力。可是,叙事同样是古典史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不能说“叙事体史学”本身有问题。毕竟,要更好地教育年轻人,就得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问题仅仅在于:谁教育谁?讲什么样的人世“道理”?
现在我们能够理解,为何尼采在《史学对于生活的利弊》的“前言”中会忧心忡忡地说:现代之后即19世纪以来急速生长的“历史感”(der historische Sinn)是“一种发育不良的德行”(eine hypertrophische Tugend),它不仅败坏个人的灵魂,而且败坏民族的政治生存,更不用说败坏一个民族的精神健康。
在这篇“不合时宜的观察”中,当时还不到30岁的尼采禁不住激烈抨击德国的教育。他以年轻人的名义“抗议现代人在年轻时期[所受]的史学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会让一个“真正的文化民族”丧失自己本有的“教养品质”。出于爱护年轻一代的精神健康,尼采愤然指责“自下而上”的史学把年轻人快速训练成“那种人们到处都在追求的利己主义的成年期”:
人们利用历史感觉,为的是通过美化、亦即通过魔幻般的科学光芒照亮那种成年男性和非男性的利己主义,损害年轻人的自然反感。的确,人们知道,史学凭靠某种优势能做到什么,人们对此知道得太精确了:即根除年轻人最强有力的本能——热忱、执拗、忘我和爱,降低他们正义感的热度,用快速完成、迅速见效、速见成果的相反渴望压制或遏制慢慢成熟起来的渴望,使[年轻]感觉的正直和勇敢染上病态的怀疑。
史学甚至本身就能骗取年轻人最美好的特权,骗取他们以充盈的信心为自己培养起伟大的思想并让自己向更伟大的思想成长的力量。只要有某种程度上的过分,史学就能够做到这一切,这我们已经看到了,而且原因就在于:史学通过不断推移地平线的前景,通过清除周围气氛而不再允许人非历史地感受和行事。这时,人就从地平线的无限中撤回到自我,进入最小的利己主义领域,不得不在其中腐败、干枯:他也许会成就了小聪明,却绝对达不到智慧。(《观察》,页227 - 228)
说得多好、说得多么透彻!我国不少爱读书的年轻人喜欢尼采,却不会有像尼采那样的年轻目光和自觉。我们应该问,何以尼采会对“自下而上”的史学教育有良好的免疫力?仅仅凭靠他的天生素质能够幸免于难?尼采在《史学对于生活的利弊》中告诉我们:他的免疫力来自传统的古典教育——来自柏拉图(《观察》,页136,233)。我们可以说,若不是接受过古典教育,尼采这样的高贵天性同样可能因史学教育的致命损害而要么腐败要么干枯。
由此看来,我国坊间晚近大量涌现的各色世界史译著,未必都出于所谓“大国崛起”的问题意识。毋宁说,出版界的盈利考核同样能够驱动这样的翻译热。在一年一度的国际书展上,外商必定会推销自己的“民主化史学”畅销书,而出版界商家更关切盈利而非关切我们的人文 – 政治教育的品质,并非不可理解。
梁启超号召我们走向“新史学”,除了要我们具有世界历史的视野和意识,还要求我们改变我国传统史学的品质:他身体力行亲自动手改述中国的传统史书。随着伯克的“新文化史”著述大量译介,在民主化的世界历史意识启发下,我国的古史重述也的确出现了可喜的新景象。[50]
梁启超若看到这样的“新史学”景象,他会心生忧虑还是欣喜,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他应该会意识到自己在《新史学》开篇所说的话未必妥帖:
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群治安有不进化者?(《新史学》,页3)
今天梁启超还能这样说吗?他只能说:欧美自由民主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激进民主,“新文化史学”等后现代式的解构史学之功居其半焉。接下来他恐怕会说:但患我之有兹学,苟其有之,则国民安能团结,群治安有不退化者。
- 原标题:刘小枫:新史学、帝国兴衰与古典教育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吴立群
- 最后更新: 2019-05-21 08:10:14
-
既然提起高加索人种,那何不一起谈谈欧罗巴人种和日耳曼人种?
2019-05-08 08:23 70年对话5000年 -
青春的颜色,叫奋斗!
2019-05-03 11:54 新时代之声 -
西藏考古大发现:发现青藏高原首个史前人类洞穴
2019-04-20 15:04 考古 -
在菲律宾发现新的古人类物种
2019-04-12 16:42 考古 -
侵华日军细菌战又添新罪证!
2019-03-25 19:19 -
选举产生官员是反民主的,在过去两千多年里曾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2019-03-25 17:38 观学院 -
“今天,向40年前那场战争中的英雄和烈士们敬礼!”
2019-02-17 22:47 -
长城城砖被撬坏60余延长米,谁干的!
2019-02-05 20:23 考古 -
在中国,不管官多大学问多好,都不该忘记自己来自人民
2018-12-11 08:05 新时代之声 -
尘封百年,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设计图在英国重见天日
2018-12-10 19:59 考古 -
直播: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三大战役”
2018-12-09 12:14 观学院 -
即使在最穷的中国面前,英国人也摔了跤,美国人也碰了壁
2018-11-30 07:10 新时代之声 -
唐代公主谁也没见过,怎么知道复原得准不准确?
2018-11-22 07:44 -
有些人一讲改革开放,就是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
2018-11-21 08:18 新时代之声 -
当年我们羡慕别人家家有冰箱,今天我们造给全世界
2018-11-19 08:38 新时代之声 -
疑似抗日英烈头颅现身日军老照片 日军曾“屠村”
2018-11-19 07:33 -
爱因斯坦亲笔信3.2万美元成交 信中成功预言德国未来
2018-11-15 17:21 德意志 -
埃及发现几十具“木乃猫”,真·喵星人占领评论区
2018-11-13 20:44 考古 -
“10人里有1人愿回中国,我们就成功了”
2018-11-02 06:58 新时代之声 -
当年中国没钱,但有胆子“杀出一条血路”
2018-10-30 07:28 新时代之声
相关推荐 -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