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点 | Opinion more
-
俄乌战争给德国带来灾难性后果,绿党已沦为美国利益附庸
美国对德国的媒体、学术界和民间感情的走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发现德国绿党潜在的价值后,美国精英通过其在德国各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创造有利于绿党获取政治地位的条件。[全文]
-
我曾艳羡美国自来水多年,直到看到一则新闻……
此类神话只有在西方主导的超主权世界体系下才成立,因为只有在这一体系之下,整个世界都是西方的私产,一切政治问题归根到底都成了西方的内部治理问题,自然可以做到“无关政治”和“无国界”,而那些在西方管理下的所谓私有财产,才是不可侵犯的。[全文]
-
很少有德国人愿意承认,他们在俄乌问题上确实犯了错
许多西方人说普京不应因那些设置在自己家门口的带有和平防御色彩的军事基地而感到威胁。在这一点上,我们德国人是有发言权的:那场德国入侵苏联的战争夺走了2700万俄罗斯人的生命……[全文]
-
炒作今天开战?看看乌克兰危机的“众生相”
普京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不过,乌克兰危机,倒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西方在“讲道理”时的矛盾逻辑:西方分析家在解读俄罗斯的动机时,最常见的说法之一就是普京想恢复当年苏联的“势力范围”。那么,北约和欧盟东扩难道就不是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全文]
-
提供5000顶头盔,德国把俄乌危机演成讽刺剧
乌克兰曾多次请求德国提供包括军舰和防空系统在内的武器和军事装备,以抵御俄罗斯可能发动的袭击,但德国政府始终拒绝。面对咄咄逼人的俄罗斯和叫苦连天的乌克兰,德国政府出奇地谨慎。[全文]
-
致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的一封公开信
我们在向其他国家因人权施压之前,首先应该扫清欧洲门前的雪。美国宪法之父们反对输出人权,认为美国更应作为一座“山上之城”屹立在那儿,成为别人的某种楷模。少一些布道,更多通过榜样的言行来成为世人瞩目的人权灯塔。这才是维护和平之外另一个人权外交的基础。[全文]
-
是否对华强硬,德国估计比我们还焦虑
那些所谓的“聚焦中国论”和“对华强硬论”,更多是一叶障目或者陷入了意识形态化的执念。……欧洲、德国的对华认知,不断重复经历“不理解、理解一点、换了人还是不理解、又理解一点”的周期性过程。[全文]
-
德国对华外交转变似乎不可逆转,会有“定海神针”吗?
德国外交将向“价值观”转变似乎已呈不可逆转之势,而且必将体现在新政府的对华外交上。但外交不仅是外交部长的职能范围,更是总理的要务之一。有鉴于此,德国未来四年的对华政策更多是“对抗”还是“务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民党籍总理肖尔茨的立场和态度。[全文]
-
德国能否维持对华战略稳定,最大变数是什么?
在涉华问题上,德国是维持战略定力还是加入美国围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朔尔茨对新政府的控制力和执政联盟的内部博弈。与在对美方向上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提议相比,新政府组阁协议中的涉华部分几乎被负面议题主导,且处处与意识形态挂钩。[全文]
-
默克尔的世界里,中国在什么位置?
默克尔从不相信历史的终结。一个知情人说道:“我们东德人看到了一个体系的崩溃。”她从柏林墙倒塌中得出的教训是: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可能会失败。[全文]
-
专访德国选择党联合主席:对中国,我们必须打破现有偏见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危机中,中国在整个欧洲的保守派圈子里被塑造成一个新的恶魔。尽管在现实中,我们正在与移民、通货膨胀和少数派意识形态激化作斗争,但某些圈子里的人却假装我们仍生活在20世纪,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仍在相互对抗。[全文]
-
德国新政府组阁谈判,关键时刻出了“内鬼”
联盟党在如此关键的阶段出现这样的“纰漏”的确不可思议,最起码说明基民盟主席和“总理候选人”拉舍特已失去了对本党的控制。 [全文]
-
德国的“民主协商”大戏,比选举还精彩
基民盟之所以还没有发生“政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拉舍特这个“总理候选人”位置,是基民盟为了一己之利,用非民主的手段获得的,所以,这次败选很难把责任全部推给拉舍特一人;拉舍特和林德纳私交甚佳,“牙买加”组合目前还不是一枚死棋。[全文]
-
今后想谈欧洲事务,该打谁的电话?
有法国媒体悲观预测,可能明年上半年欧洲会进入瘫痪状态。其实哪怕在默克尔时代,想要了解欧洲问题,光打默克尔的电话也不够,还要看以法国为首的南欧国家的态度,还有欧委会、欧洲议会的立场,这些因素在欧盟的决策环节中都会各自发挥作用。[全文]
-
无论德国大选结果如何,形势都对中国不利?
德国人可能会呼吁变革,但他们并不真想变革——他们周围的事情应该改变,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事情不能变。这种变化对今天的德国人来说有着相当消极的意义。在中国,改变通常意味着进步;而在德国,它的意思是“他们想拿走我的钱、自由和权利……”。[全文]
-
不同寻常的德国大选落下帷幕,却透出“短视”
各党亮相的机会很多,但记者的提问却总是围绕相同的几个问题。特别是环保话题过多过密,而同样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教育、数字化等却涉及不足,外交话题更是少之又少。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德国舆论和政界在国家治理问题上过于短视。[全文]
-
德国绿党改了初心,换来的支持有多稳?
早期德国绿党将自己称为“反政党的党”,如今已成为建制派,毫无保留地接受议会民主制,不再谋求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一改其和平主义传统,支持海外派兵,加强欧洲共同防御等。虽然成功弥合了党内原教旨派与现实派之争,但对军事的妥协为日后埋下隐患。[全文]
-
一个有默克尔背书,一个模仿默克尔手势,还是绕不过她
本周日投票结束之后,周一便可知晓,谁最有可能成为默克尔的接班人;而新政府的颜色和政治主张,则还需一些时日,待组阁完成之后才能见分晓。不过就对华关系而言,黑红两党态度都很务实。[全文]
-
没有默克尔的大选,将如何重塑德国政治?
无论结果如何,下一届联合政府都会忙得不可开交。德国面前的机遇是巨大的,但挑战也是巨大的,这反映了一个统一仅30多年的国家成长的阵痛。其新领导人是否会通过为国家设定新路线来迎接这一时刻——还是他们会沿着默克尔设定的道路继续前进?[全文]
-
德国人在问:为什么跟着美国,在阿富汗待了20年?
为说服厌战和反战的国内舆论,德国政府很长时间一直避谈这次军事行动的“战争”性质,而是强调任务的“维和”宗旨。被派往阿富汗的德国士兵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以为自己是去“挖水井,建学校”的,直到部队后来出现伤亡,政府才不得不公开承认这次行动的残酷性。[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德国首批重型武器抵乌,德防长:乌方保证不用于攻击俄领土
-
德国武器到了,他“变脸”了
-
朔尔茨:欧盟若要接纳乌克兰,需先废除一票否决规则
· 欧盟满足他 -
朔尔茨称普京担心“民主火花”会蔓延至俄,俄回应:不容纵火
-
德总理:G7将力挺乌克兰,需要多久就多久
-
【俄乌冲突第114天】俄军通报外国雇佣兵和专家在乌情况
-
德国极右政党起诉默克尔获成功
-
德国正式通过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法案
-
德国男子驾车冲撞柏林闹市人群,致1死17伤
-
默克尔卸任后首次采访:对乌政策没错,我不会道歉
-
为制裁俄气,德国每年要多花50亿欧元
-
“德国没法调解俄乌,建议中国来”
-
德国议会批准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
-
俄罗斯对德国“部分断气”
-
朔尔茨称:粮食危机完全归咎于普京
-
杨洁篪同德国总理外交与安全政策顾问视频会晤
-
德国通胀达近50年来最高水平
-
遭德政府拒绝在华担保,大众说了句实话
-
德媒:德政府拿人权说事,拒绝担保大众在华投资
-
被波兰扣上“违约”帽子,德国自称“大吃一惊”
-
-
· 德意志 ·
“德国制造”是这个欧洲强国的标牌,不少中国人对德国印象最深的是其“牛气十足的工业制造业”。100多年来,无论是一战和二战前,战后重建,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即便美英趋之若鹜追求“金融神话”时,德国始终坚守立国之本,也因此成为在这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西方国家。可惜这辆德意志战车也会故障,邻国糟糕的表现拖累德国经济。糟糕的产出数据正在削弱其经济陶醉感。
-
“因为我说了实话,德国要判我坐牢”
-
说好的北约大军不来了,立陶宛慌了
-
德议员反击乌大使:用飞机把他驱逐,让他看看有多快
-
乌克兰驻德国大使发蜗牛照:德国的援助正在路上
-
英国和德国游客盗窃伊拉克历史遗址文物被捕,或被处死刑
-
乌克兰难民嫌弃德国:美发美甲医疗都不行,还么得自由!
-
德媒:没有中国,我们的太阳能产业“不可想象”
-
100多名犹太人在德国转机被拒,汉莎航空道歉
-
“是谁把柏林从法西斯手里解放出来?”“乌克兰…”
-
朔尔茨拒访基辅,乌大使:像个“生气的猪肝肠”
-
德国一城市允许女性在公共泳池裸露上身,以示性别平等
-
“美国再坏也比中国好!”,德媒这话让人蚌埠住了…
-
“为自由受冻”?德国人不干了…
-
德国雇佣兵:人们都会死,没有人能活着出来
-
绿媒批德国援乌发霉导弹,台网民嘲:人家起码不用花钱买破烂
-
你永远不知道反疫苗组织能干出啥…
-
德国手游广告将大陆标为“西台湾”,果然我们又“崩溃”了呢…
-
德国警察这一推,成功引起联合国注意
-
德国电视台进行种族歧视社会实验 老奶奶挺身而出一顿狂怼
-
默克尔:我没看到楼梯
· 默克尔又双叒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