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点 | Opinion more
-
上甘岭老兵:当时我孤身一人,没想到能干掉这么多敌军
“你们非要说我是英雄,英雄这个称号也不是我个人的。”林爷爷强调,“是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把阵地和这个称呼交给我了。”[全文]
-
70年后,这两位上甘岭特等功臣终于“回家”了
在部队八连的荣誉墙上,详细地铭刻着王万成烈士和战友们的光辉事迹,打动和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兵。[全文]
-
上甘岭战役亲历者:在电话电线全断时,我接到一个重要任务
邓彰德所在部队,是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1营3连。1951年,为了参军而“谎报18岁”的邓彰德,奔赴上甘岭597.9高地。这位“一脸奶气”、被战友们爱称为“小鬼”的少年,在那时,还不知道自己驻扎的地方,将成为世人景仰的精神高地。[全文]
-
上甘岭老战士:把下一代教育好,烈士的血就不会白流
张计发的墓穴里放入了《上甘岭》连环画,灵堂的灵位前,黄白两色的菊花中,一篮苹果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一代代人不能忘却的记忆。[全文]
-
和美国打心理战,别忘了志愿军敌工部还给美军“过圣诞”
志愿军敌工部还在战斗前线给美军“过圣诞节”。他们将手提宣传袋的圣诞老人置放于阵地前沿,袋上写“来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礼物”,礼物有中国产的香烟、糖果、折扇等等。利用小松树,树枝上贴上各色小旗,另外还挂上各种宣传品(卷成袋或卷)挂在阵地前沿。[全文]
-
“一些战俘会拥抱我,而他们内部却常常内讧”
“主要是针对美国人。英29旅说美军最开始坑土耳其人,坑了土耳其又坑英国人,估计下次该坑法国人了;他们怪美国对朝鲜人惨无人道、连累他们也被战俘营附近的朝鲜人敌视;他们恨美国和英国首相把他们骗到朝鲜战场作战……”此类事情,战俘营里时有发生。[全文]
-
这是一个“家天下”的人,会做的事儿吗?
毛岸英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8年,他虽然身为领袖的儿子,但在他的28年里却几乎看不到“领袖儿子”的痕迹。或许我们可以用这样两个词来概括他的一生:苦孩子,工农兵。14岁前的他是个苦孩子,14岁-28岁的他是工农兵。[全文]
-
援朝老兵:“老帅和我们在一起,你就分不出来哪些是老帅”
“我记得是四个人把我从阵地上抬到做手术的地方,路途中我渴得很,想喝水,他们走几步就在喊我的名字,看我还活着没有。”“他们还在爆炸的地方到处找过我的手,想帮我埋了,但是没有找到。”[全文]
-
抗美援朝“打得不值”?这是一场关乎新秩序的战争
在毛泽东看来,朝鲜战场是中国革命中反对帝国主义因素的延伸,而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则是世界性的。因此,志愿军在朝鲜的行动,尤其是对“朝鲜人民”的态度,应当与“我们在国内的看法和做法一样”。这一群众路线,实际上是“胜利的政治基础”。[全文]
-
“双手融化了,我想这辈子都不能再扣枪了”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新的阵地。”虽然躯体改变了,但是战士的灵魂从未改变。带着这样的信念,很多伤残军人加入了休养院革命传统教育组,全身心投入爱国主义教育事业中,已经坚持了几十年。[全文]
-
中东与其欢迎“中国入场”,不如学习“中国斗争”
多年来,中东舆论场追随美国,刻意隐瞒抗美援朝与援越的往事。中东人民也了解不到中国人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东精英们希望美国的退出能够给复兴带来希望,却不知要上西方人把持的谈判桌,只有自己先杀出一条血路。[全文]
-
长津湖老兵:我平生有两大遗憾
“同志在往前冲,我眼睛睁着,就是再爬也爬不起来了”,说到这里,一直平静讲述的周全弟,声音变得有些颤抖,“从下面开始攻啊打啊,但是我就爬不起来了,冲也冲不动,爬也爬不起来了,我就看到战友往前冲,我眼泪簌簌地往下流”。[全文]
-
为烈士寻亲:“这么多年没提过钱,墓前团聚就是最大的回报”
当前,全国共有196万余名登记在册烈士,有的信息不够完整准确,有的烈属不知其安葬的地址。几十年来,四处打听烈士安葬地的烈属不在少数。很多烈属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带上《家属光荣纪念证》到当地烈士陵园查找信息。[全文]
-
“如果朝鲜152号墓地开放了,我一定要去看望爸爸”
我与援朝叔告别前,他动情地说:“回国的烈士遗骸里,没有我的父亲们,但每次看到英烈回国,我都觉得是我的亲人们回家了。如果朝鲜152号墓地开放了,只要我还能挪得动步子,爸爸啊,我一定到你墓前来看你,现在祖国处处在把你们的故事传唱,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全文]
-
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希望柴家每代都有人参军入伍
柴振云出名后,亲朋好友自然想沾点光。1984年,省上想将柴云振夫妻从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女儿请父亲给组织提一提,把子女们的户口也落实一下。“好凶哦,脸拉得老长、阴云密布的,不得干。说国家和组织怎么安排就怎么做,不准子女搞特殊。”[全文]
-
抗美援朝老兵的遗憾:没能看到台湾解放,祖国统一
陈应树的家人说,撰写回忆录时,老人感慨能参加抗美援朝此生足矣,只是仍有些许遗憾:他没能再去战斗过的地方看看,没能为牺牲的战友们祭奠扫墓,没能看到台湾解放、祖国统一……[全文]
-
拜登,是时候给朝鲜战争画上句号了
美国无法通过遏制战略和偶尔的外交接触来解决朝鲜发展核武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向朝鲜提供安全保证,以及降低美韩两国对遏制措施的依赖这两个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是美国从未尝试过的手段,有利于半岛无核化,而且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全文]
-
外网讨论“朝鲜战争”奇葩问题:中国为何从未道歉?
我爷爷是第一批被派往朝鲜的士兵之一,他告诉我,中国卷入那场战争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中国在战争爆发前没有参与战争的计划,直到中朝边界被美国轰炸。如果有选择的话,中国不会愿意不卷入这场战争。让受害者为自卫行为道歉不可想象。[全文]
-
为什么抗美援朝题材一度消失在国内大荧幕上?
中美贸易中,电影产业几乎是纯逆差,所以也是最不怕脱钩的。国内电影界之前说拍电影要符合普世价值,汪海林老师认为,这是我们被西方忽悠了,并不是取名叫普世价值就普世了。我们需要反思,我们要拍什么样的电影,我们能不能给亚非拉提供我们的电影。[全文]
-
疫情使国人自信翻转,进博会是对世界的宣言
9个多月以来,中国人民的心态犹如坐过山车一般,实现了由坠入低谷到跃上高峰的翻转,由极其压抑变成了高度轻松自信。现在中国人的心态就如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人,一边读着报纸感叹中国的军阀混战,一边享受自己的岁月静好。[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中韩磋商第十批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
-
上甘岭战役战斗英雄崔长海逝世,曾3天内带队歼敌300多人
-
94岁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玉玺去世后捐献遗体
-
中朝共同举行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活动
-
我驻朝使馆祭奠志愿军先烈
-
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举行
-
双20飞行员空中对话公布:长空祭忠魂,英雄归故乡
-
建立档案 专人保管……我国将对烈士遗骸和遗物进行管理保护
-
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拟于9月回家
-
长津湖战役中带领小分队爆破水门桥的传奇英雄郭荣熙逝世
-
金正恩参谒中朝友谊塔: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
中韩双方将交接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
跨越时空 英雄回家 记在韩志愿军烈士归国“寻亲”的故事
-
直播:《水门桥》与《狙击手》,谁赢得了春节档
-
日本:朝鲜战争终战宣言“为时尚早”
-
让无名烈士有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搜寻鉴定细节曝光
-
朝鲜《劳动新闻》刊文纪念志愿军英雄伟业
-
我驻朝使馆赴长津湖祭奠志愿军烈士
-
沈阳市民称叔叔19岁抗美援朝时牺牲,未获烈士身份
-
亲历者讲述长津湖战役:雪地里埋伏三天三夜冻掉四肢
-
-
· 抗美援朝 ·
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知名时评家马平重整与朝鲜战争相关的家族记忆碎片;陈平教授开讲朝鲜战争与“大跃进”的起源;席亚洲眼中的血与铝之歌——朝鲜空战;言兼再读苏联解密档案回望朝鲜战争前传;吴俊回到1950,中国必须跨过鸭绿江;胡新民论朝鲜停战:原子弹是什么老虎?;魏澜告诉你最可爱的人和一个美国兵不同在哪。观察者网特别策划回顾不能忘却的60年!
-
《水门桥》临时入局排片率近1/3,“害惨”《狙击手》?
-
抗美援朝中的“战俘营奥运会”,姜文要拍?
-
志愿军战士上战场为什么不怕死,这部《李延年》只用10分钟就说清楚了
-
抗美援朝电影排片惨淡,导演:我不跪求支持,当年他们都没跪过
-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
听老兵讲故事:卫生队都盼我拿回罐头,到了却发现老乡战友刚刚牺牲
-
从朝鲜战场汽车兵到中科院科学家,85岁老人自述传奇人生
-
共军靠人海战术?我们不背这个锅
-
袁立参观华盛顿 竟将朝鲜战争称为“韩战”
-
半个多世纪以来,朝鲜建筑是这样进化的
-
八路军竟这么对待日军俘虏?网友震撼:真·仁义之师
-
出轨、烂片王、手撕军迷 《我的战争》导演彭顺的争议恐怕更多
-
《我的战争》导演:宣传片与电影无任何联系
-
韩媒评中国首播抗美援朝剧:打破禁忌不怕刺激美国
-
电视剧《三八线》效果怎么样?人工智能有话说
-
多少志愿军英魂换来一句:山河已无恙
-
90岁空军战斗英雄谈挫折:两次驾驶米格-15被F-84击落
-
香港导演拍“抗美援朝”
-
中影2016片单来了,看完片名都会热泪盈眶
-
82岁上甘岭战役老兵圆入党宣誓梦 与黄继光同部队
· 血战上甘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