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考试题目难到要延时,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比如近两年主城区语文考试,几乎没有任何字词句基础内容,卷子第一页就是阅读理解,字词句的考察穿插在大量文本信息之中,阅读速度慢的孩子甚至连题目都读不完,更别提做题了。”[全文]
-
A地有舆情,B地马上一级勤务,基层民警都应激了
以前要启动一级勤务,市局公安配合政府排查、研判,联防共治,现在一级勤务的门槛降低,“一言堂”逐渐取代了过去的“研判联防共治”,深受“狼来了”和“三而竭”所害的基层民警团队,活力韧性及战斗力正在逐渐消磨……[全文]
-
“请大家出出主意:家暴受害者不愿报警,我们公检法还能怎么救?”
“以前这种渣滓,我们当地公检法是可以抓去进行劳动教育的,都说社会主义改造人,现在却连‘公检法’这种‘牙齿部门’的刚性都没了——讲究恶人人权,真的几十年里被西方忽悠瘸了!”[全文]
-
家暴不判离,执法不作为?我采访多位公检法人员,很多案件千奇百怪
“涉及家庭暴力案件”在执法司法和社会治理层面,其错综复杂、清理法理的纠葛以及衍生困境,远远超出大众的想象。[全文]
-
“不是说要容忍家暴,而是家暴案依法处理了,然后呢?”
“我以前在办公室‘只对案不对人’时,也觉得就该一切按法规处理,但到了基层‘对人又对案’时想法就变了。”“不是说要容忍家暴,而是家暴案依法处理了,然后呢?说实话,我们目前没能力各个都顶格帮扶或全面兜底。”[全文]
-
对恶意行凶者,我们有必要理解他们的“苦衷”吗?
如果报复社会的极端恶行都能得到同情和理解,那下一步是什么? [全文]
-
“超前学习的苦”和“掉队的苦”,总得吃一个?
不愿意超前学习的家长想让孩子休息或者享受暑假,但这些家长“清醒育儿”的代价是孩子在学校“痛苦育分”,这种矛盾下,家长也不知道“能坚定到何时”或“未来孩子会不会恨自己”。[全文]
-
奔赴朝鲜战场时,她只有11岁
“大家都想去抗美援朝。听说部队的女同志大多都被留在了国内,我生怕自己不能参加抗美援朝,所以军队训练时特别卖力。”刘军一见到团长便“死缠烂打”,非要团长答应带着她去朝鲜。[全文]
-
要完成对烈士的这个承诺,“我的时间太不够用了”
这是一位伤残军人和他的一名战友、两位母亲、31个烈士家庭及39名志愿军老兵的故事。死者长已矣,而活着的人,用自己的一生践行对英烈的敬仰和承诺。 [全文]
-
学校没钱装还不让家长装,教室“空调困局”该怎么解?
面对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地方财政没法实现全覆盖;公办普通中学服务性收费项目清单没有空调经费项目;家长即不能集资购买也不能自愿捐赠,企业不能投资安装也不能租赁空调;如果只考虑解决空调需求,则多方皆面临争议和举报风险……[全文]
-
“把教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的教育模式,可行吗?
虽然2021年教育部调研和近期相关热点,社会舆论皆偏向支持“戒尺重回讲台”。但一旦出现具体矛盾,社会舆论往往更偏向学生。“很多声音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此攻击‘教师’这个身份和发泄对当下教育的不满。”[全文]
-
状告日本32年,这次他能胜诉吗?
“她们和我们都不喜欢‘慰安妇’这个称呼,那是日军的叫法,她们是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抗战胜利都快80年了,我的抗战还没有结束。人走了,理还在,我的时间不多了,死也要死在这条路上。”[全文]
-
我国禁毒力度连海外“毒虫”都怕,但新问题层出不穷
新型毒品的迭代滥用以及部分未成年人的“易感”,是受访同志们最关注、也最希望社会大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全文]
-
“我们这里有个出名的老大爷,逢年过节就扬言要搞事”
“有个是做生意的,他有时送货到省上或者北京,生意处理完后,就耀武扬威‘通知’县委两办,甚至指名要派出所某个民警或者镇上某个工作人员专门去接他。”[全文]
-
全国现行命案破案率达99.94%,不能只谈科技不看其他
只提科技进步,却忽略从无到有的建立和应用维护的不易,是片面的。只知道科技红利,却忽略了掌握技术的人是谁和他们在为谁服务,这是不公平的。[全文]
-
“看着墓碑上比自己还年轻的烈士,总会想自己同龄时在做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目前,全国有196万余名登记在册的烈士。而一句“找到了”,忠魂便得以回家,思念便得以安放。正如于都烈士陵园英名墙上碑文所写:“岁月沧桑,烈士之遗骨无以觅焉,唯余英雄事迹,为后人念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