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过照片那一刻,我头皮都发麻了”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多年以前,有一群人背井离乡、奔赴战场;多年以后,同样有一群人,为烈士寻亲、让英雄魂归故里。英雄的人民永远铭记着人民的英雄,这何尝不是一种打破时空的双向奔赴?[全文]
-
明明都是为孩子好,学校和家长咋都成了“受害者”?
你见过一眨眼功夫秒窜到国旗杆上的学生吗?见过学了蛇冬眠的课程就钻到僻静草丛里找蛇的学生吗?见过在操场单杠上模仿猴子捞月的学生们吗?[全文]
-
教师时刻都在忙,但不是忙上课;校长什么都在管,就是没管教学
“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积极乐观的孩子呢?”[全文]
-
下跪求饶倒地装死,高呼“警察打人”,难坏了一线民警
到了一线执法的时候,不仅要规范执法,还得靠‘师徒经验’、‘悟性’甚至是‘运气’。”而在一些群众关系盘根错节、群体细分、矛盾利益冲突严重的地区,“基层派出所的每一次处警,可能都是一次修行”。[全文]
-
“过鸭绿江了,现在是晚上9点30分,记住!”
老兵认真比划着当年抢修时的情境。“一人用草绳草袋做成简易背篼,另外两人往里面塞满石头、瓦砾和土块。一个弹坑,通常要填半小时,大家干得全身湿透,双肩磨得鲜血淋漓,没有一人喊过苦!“[全文]
-
“每次我问妈妈照片上的人是谁,她的眼泪就下来了”
美韩占领阵地时,收缴了大量志愿军家信和战地入团申请书,他们希望从中窥探情报。“你要是看了,也能深刻明白为什么志愿军能打胜仗!何谓‘钢少气多’!”[全文]
-
“不要办公室的材料包,要解决问题的泥腿子”
不管是热衷留痕工作细节,还是忙于撇清责任,其根源还是唯上而弃下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基层无法把真实信息传递到上层,而上层完全不受低一层的制约评判,最后变成领导脱离基层,基层脱离群众。[全文]
-
“如果死的人是我就好了,只要把他们都换回来......”
那一天,阿吉这枚小太阳熄灭了,年仅33岁,同样33岁的哈日也没有回来。26岁的仕国,甚至没来得及成家立业,老母亲还在等着仕国接她到工作地团聚。后来,整理仕国的遗物时,同事们在他的警校日志里看到了这几个字——“许国许民、无悔无憾”。[全文]
-
“能理解不开枪,那警械咋不用?”
由于警械和执法武力的伤害性,我们当然需要对警察执法武力的使用进行严格规定,但执法的文明与温度不是低人一等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公安团队的克己奉公也绝不意味着纵容反抗执法、暴力抗法和不实控诉。[全文]
-
为什么这项制度一出台,儿童侵害的案发率上升了?
王检察官感叹:“遭受侵害时,孩子真的太弱小了。如果有成年人发现侵害、介入保护,孩子的情境会大大改善。”强制报告制度,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让制度长出牙齿,使更多密切接触孩子的成年人必须发声。[全文]
-
这群人历经坎坷,帮烈士走完了70年的“归家路”
“墓群在山中,几十年无人祭扫。墓地长满树木荆棘,野草深得盖住了坟墓,墓碑上都是积年累月的老苔藓,早已看不清英烈的姓名。”李张良对我说,“我一夜睡不着,想着我必须做点什么。”[全文]
-
近1/3酒驾案件不诉不拘?民警越说越气……
当晚姚某酒精含量为144.32,早就超过80/100ml的醉驾标准。检察院不起诉理由是“情节轻微”、“初犯偶犯”、“如实供诉”、“急于去看望晕倒的父亲(父亲已送医)”、“公司证明他工作踏实认真”。[全文]
-
网友炸锅:都这样了,警察还不开枪?专业吗?
在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小王和家人并不好过。面对家人的哭诉和同事的痛心,小王仍旧怀疑——再来一次,自己会不会拔枪?[全文]
-
好好的政策传到基层就走样?一些干部道出心声
实际上,基层怕的不是苦累,很多基层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是无怨无悔的,他们真正怕的是“无法聚焦本职工作”、“折腾自己又折腾群众”带来的“劳无所得”。[全文]
-
“守着最基层的派出所,也能评上这样的奖?”
很多时候,基层没有大案要案的“强矛盾”、“强刺激”,有的是电动车被盗,张三掐了李四的菜苗,或是为了几句口角打架的鸡毛蒜皮……但在这些“鸡毛蒜皮”间,也得用足智慧、爱心和担当。[全文]
-
“我们想讲些不适合摆到台面上讲的心声”
2022年已近尾声,谈起今年的工作生活,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基层干部们,向笔者吐露了一些“不适合摆到台面上讲”的心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