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秦怡这样用一生诠释艺术“人民性”的人不多了
“人民性”,才是“美”最内核的支撑。从人民中走出来、又回到人民中去的美,天经地义,正大光明。[全文]
-
功夫片没落,我们需要哀叹吗?
一诺千金、义薄云天、扶危济困,在务实功利的当代准则里,够兑现几厘KPI?在自贬自嘲为社畜与打工人的众生眼里,仁者无敌的自我加冕,又剩多少实现可能?[全文]
-
《黑客帝国》又来了,我们自己的大IP在哪?
国产IP开发,充满了割一波韭菜就跑的鸡贼暴发户气质,只能对着一堆又一堆不成熟的、注水成瘾的日更网文,锁死于低段位的艺术品格中,与“毫无新意、侮辱观众、集各种烂梗标配于一身”等量齐观。[全文]
-
国内军旅片这么多,为何出彩的角色这么少?
周密预备、精确执行,这对于战争是多么重要,有了这些,战争就不会被诟病为“神剧”,就不会是一个只靠着燃爆热血不怕死就可以交代掉的、只提供爽点的东西。[全文]
-
如今的国产剧为何容不下“穷人”?
有时,是“他们明明应该很穷,可你想不通,为啥剧情总在替他们炫富”;有时,是“剧情明明也在表现他们穷,可为啥他们看起来还是显得那么富”。[全文]
-
让“流量”演伟人,有何不可?
“流量”和“伟人”之间确实形同天堑。而且,一旦大批爱豆带着偶像包袱进组,人人都要获得足够的镜头和戏份,客观上会造成一个本就枝蔓迭出的题材变得愈发杂沓破碎。但也要看到,在“谁来饰演伟人”这道门槛上,中国影视的标准本就是逐渐放宽放活的。[全文]
-
国人为何不再“迷信”奥斯卡了?
你一边认定它代表了世界,一边又苦于美国人看不懂自己,殊不知,“美国人看不懂的”,也是世界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更大更真实的那部分……[全文]
-
“李焕英”票房第二,第一个吃螃蟹的徐峥后不后悔?
并非所有二分法都要归于零和游戏。说两者谁赢谁输,本身暴露的就是短视以及对电影行业的缺乏了解。可以共存,甚至可以共荣,不是非要选出谁来代替谁、击败谁。[全文]
-
《你好李焕英》逆袭《唐探3》,仅仅因为“好哭”?
商业的成型,肇始于情感的诉求,你不能因为自作聪明地算清楚了前者,就想当然地忽略了后者,永远不能。[全文]
-
郭敬明为什么能一边挨骂一边赚钱?
大家非常乐意去激怒他,用一些其实很狡猾甚至恶劣的方式,比如一次次提及他出身贫寒,提及当初的抄袭丑闻,还有,提及他的身高。目的就是要看他的气急败坏、强自镇定、不知所措、色厉内荏的诡辩……[全文]
-
从瞧不起到“真香”:网剧为何近年精品频出?
相当长时间里,网剧一边野蛮生长、星火燎原,一边却持续担任着内容鄙视链里最最底端的存在。即使是表现相对突出、制造出了高流量的爆款,也均以无厘头、脑洞、反类型,甚至雷人、山寨、恶搞见长,仿佛拉长版小品、放大版抖音。[全文]
-
为何中国多年来一直拍不好体育电影?
虽然这些年对唯金牌论的反思也提供了许多理性的、有价值的声音,但必须承认也必须理解,对一个曾被烙上过东亚病夫恶名的国家来说,用竞技体育的胜利来自证民族尊严的渴求(甚至可以说是执念),这种群体情绪的历史合法性并不应该被嘲讽。[全文]
-
《信条》看不懂却觉得高级,诺兰的影迷都是“抖M”?
诺兰的影迷们,构成了这世界上最庞大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是,那种“虽然我只爱看商业片,可我依然能产生我看的东西好高级”的快慰感,也只有诺兰能给予他们。[全文]
-
重剪“鬼畜鼻祖”,《西游记》怎么着大家了?
谁都知道它不是英雄,谁都知道它有一身毛病可供调笑,但调笑不等同于讨厌,调笑更像一种善意的揶揄、一种无伤大雅的逗趣。然后,揶揄和逗趣了许多年,你发现,它竟也具有了一份无法割舍的亲和力、也成了一种群体记忆。[全文]
-
《外交风云》教你如何把主旋律题材拍好看
所谓主旋律,深度、厚度、价值尺度,往往不必担心,其作为艺术层面的经营难度在于,“寓教于乐”的分寸火候怎样平衡与把握。毕竟,“讲政治的都不好看”即使是一种偏见,也确切无疑地广泛存在于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中。而这,恰恰是《外交风云》的长处……[全文]
-
连葛优的《两只老虎》都不好笑了,中国喜剧怎么了?
陈佩斯的绝活,是贼眉鼠眼演英雄,这就是错位;赵丽蓉的绝活,是半老太太玩时髦,这也是错位;赵本山宋丹丹的绝活,是老实农民上电视,这还是错位。更何况,《两只老虎》走得还更远、更丰厚一些。可它为啥还是“不好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