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暑期档为何“一夜回到十年前”?
它们以普通人的身份作为材质用料,却未曾站在普通人的立场和内视角,它们骨子里依旧维系着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它们所借力的一切鸡汤关键词——励志、信念、勇气、人生方向,对纯粹意义上的底层而言,都是矫情的奢侈品,与过剩的精神麻醉活动。[全文]
-
金庸诞辰100周年:我们还能否拍出优秀的武侠片?
近年在高校讲课,遭遇最大的措手不及,莫过于“当你拿着金庸古龙举例,学生们表现得如此陌生”。 [全文]
-
普通人的英雄主义,为何叫好又叫座?
这是春节档,是全社会对快乐和振奋诉求最大化的时光,我们自嘲的苦笑后,总在呼唤新的希望,我们越因为失败而附体于角色,就越等待伴随角色去实现“哪怕小小地赢一次”。[全文]
-
盘点2023中国电影市场:“社会情绪”是把双刃剑
它也可能被利用成急功近利收割快钱的利器,包装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话术修辞,落在一些更含混也更廉价的表述里:励志、和解、成功、亲情羁绊……见筐都是菜。[全文]
-
TVB盛衰启示录:《新闻女王》是触底反弹还是回光返照?
TVB,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粗糙,比如重复,比如剥削,比如陈腐。[全文]
-
《我本是高山》本有双赢的机会,但主创失去了“信心”
今日创作者,仿佛越来越恐惧和没有信心去言说“超验的神圣”,仿佛只有近在咫尺的小情爱、小伤逝、小遗憾,才是敢抓取的部分。[全文]
-
翻拍《你好,李焕英》,好莱坞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无疑,我们一直在呼唤和等待一段更深层次的对话,一种更加举重若轻的反渗,一个可以调动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哲学去解答美国瓶颈的新周期——不再是“你好厉害,我愿意看你打”,而是“你好有道理我想听你说说话”。[全文]
-
胜利后的70年里,我们是怎样在大银幕上讲述抗美援朝的
你要表现这场战争,就要有配得上它、配得上那些英雄的创作态度。[全文]
-
翻拍翻拍,为何经常“越拍越烂”?
我们不满的,正是一种整体性崩坏的、不再把艺术当作艺术的态度。[全文]
-
为何我们原子弹影视中的主角,几乎没有奥本海默式的“灵魂拷问”?
怀疑主义不一定是虚无,理想主义也不一定是粉饰。因为理想,在那些时刻,真真切切地飘扬过。[全文]
-
空前繁荣的暑期档:我们为什么不再需要“国产电影保护月”了
二十年后,仿佛悄然溶去的冰层,恍惚之间,七八月的影院里,国片和外片坦诚相见,保护月竟一声不吭地解除了。[全文]
-
16万人大罢工:混在好莱坞,本质还是社畜
在真正的资本家跟前,再高工资的社畜也是社畜。[全文]
-
都是灾难片,中美日韩各有“私心”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艺术都有自我想象和自我认同。[全文]
-
《水浒》太“毒”不该进教材?
《三国演义》推崇强权和愚忠、《西游记》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安娜·卡列尼娜是小三出轨、贾宝玉乃生活不能自理的“妈宝渣男”、包法利夫人属于“绿茶婊”……也许该借机谈谈这些年来在互联网言论场内,对文学作品所展开的“群体审查”中上纲上线、无休无止的道德苛责。[全文]
-
《流浪地球2》:“我们能提供美国人无法提供的东西”
我们一边津津乐道于《流浪地球》系列所践履与证明的国产电影工业化水位,一边则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它所输呈现出的对家园和血缘的珍视、集体主义力量与信念、关于土地的永恒乡愁。[全文]
-
动不动就炮轰,能不能管管“这届家长”?
理想局面,该类比为“超市里有琳琅满目的食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各取所需自行挑选”,而不是“因为婴儿消化不了谷物和肉类,所以超市货架上就只许摆放奶粉”。[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