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玮:打开课本全是图画,现在的教材是怕孩子学到知识吗?
最后更新: 2025-02-21 15:40:15【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新学期开学,孩子们又领到了新书。不过翻看之下发现,无论是知识点还是例题、练习题,都少了很多,多是些游戏类讲解、插画,许多人对此不禁有点担忧:这还能学到什么?
其实近年来,中小学教材是否“防自学”的争议一直存在。支持者们认为新版教材摒弃了过去“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方式,更加“素养全面”、“学以致用”;反对者们则批评新教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考分离”且加剧教育不公。
这一争议背后,既是教材编写逻辑的转变,也是教育理念与社会对公平焦虑的交织。
01 从“操作手册”到“研发指南”
“你们学校用的哪版教材和教辅资料?”自2024年秋,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焕新”以来,每逢开学,家长群里对新教材和教辅的讨论热度总是居高不下。
根据计划,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于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其中,2024年秋季学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2025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专家、中小学英语教材改编的指导者张连仲,曾对新教材充满期待:“我们要让孩子像学母语般自然习得英语。”
这种理念背后,是一幅美好的图景:通过海量素材,为孩子搭建类母语语言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浸润式的语言环境中,海量输入输出,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用英语顺畅地沟通交流、阅读书籍。
理想很丰富,现实却颇为骨感。
“学生和家长们普遍反馈,新教材更难了,其中英语教材的难度还被骂上了热搜。”一名英语老师告诉我,现在小学英语教材,有多个版本。教育部的规定比较灵活,英语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设,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无论是一年级起点的,还是三年级起点的,不教字母和音标,大多开篇即是英语句子。”
亦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多位初中英语老师直言:“我不是专家,身边数据也不够多,但使用新教材后,大家感觉初一新生对英语的厌学弃学率升高了。”
教材刚开篇即用完整句子和语法铺垫,许多学生因为陷入“听不懂、跟不上”的困境而选择摆烂。“语言环境需要家庭与社会共同构建,仅靠课堂的碎片化输入,反而让普通家庭孩子更易掉队。”
“某版教材一年级的标准说比双减前简单,那确实对北京的孩子来说简单。”
与英语教材近乎一边倒的“太难”舆论不同,中小学数学教材是此次“防自学”争议中吵得“有来有往”的学科,同时也更为复杂和激烈。支持者们认为新教材注重课堂互动与思维培养,或许有利于遏制“超前学习”和“刷题制胜”;反对者则批评教材内容简略、依赖教师授课水平,是典型的“防自学设计”。
对此,一位数学名家告诉我,数学是否有“防自学设计”主要看以下几点:1.教材内容和章节,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框架是否已搭建好;2.教材中的习题示例与考试的考点匹配程度。“教材改版肯定不是冲着防自学去的,但实际上诸如苏教版、北师大版改后,确实很难自学了。”
左边是旧教材,右边是新教材。可以看到新教材更关注生活体验
在新中考高考的改革风向下,新教材强调思维过程,将知识点拆解为生活场景中的问题链。数学教育研究者李明阳打了个比喻:“旧教材像组装宜家家具,步步清晰;新教材像给你几块木板,说‘这是椅子’,却不说怎么拼接。”
另一名数学双金教练感同身受。“有次我调研新教师们,问某版新教材第一二课是什么内容,有人回答‘购物’,我又问了一次还是回答‘购物’。翻开教材一看,确实是购物,而且只有提问和引导,没有具体知识点和解答。”
看着我疑惑的表情,他解释,实际知识点是“小数和计算规则”——单元以“购物”情境导入,不直接呈现知识点和方法。“就像只给你看一棵大树的部分枝干,却不展示根系和树叶,且枝干也是东一块西一块散在不同地方。若缺乏教师引导,学生难以独立理解其数学知识和深层逻辑——能否学好和学生本身聪慧勤奋相关度降低,更取决于教师备课水平和教育集团之间的信息壁垒。”
教材如同散落的拼图,需要教师用高超的水平为学生梳理还原才能呈现图景。这种设计让知识回归课堂,无形中放大了优质师资的价值,却也为资源匮乏地区的学生设下更高门槛。
当然,支持新教材的理由也很充分:1.契合未来人才选拔方向;2.教材要简明,避免冗杂,反对过去的填鸭式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3.知识点采用螺旋式排布,考试内容在教辅资料及练习题上有所补充。
教材改革契合未来人才能力培养。“新版教材的设计理念与新中高考改革方向一致。当前选拔性考试更注重知识灵活应用与现场分析能力,旧教材‘重结论、轻过程’的模式已难以适应。例如数学考试强调‘海量阅读、跨学科、学以致用’,旨在培养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长远看,这种转型有助于学生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而非仅成为应试刷题机器。”
“旧教材模式追求高效的基础知识传递,好比‘操作手册’,新教材倡导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好比‘研发指南’。这必然会引起教育转型阵痛,但就像南山区数学考试点明方向一样,与其抱怨,不如顺势而为,转型需要家长、教师同步调整教育观念。不要再以应试结果为导向,而要适应过程化学习。”
1993年与2022年人教版数学教材对比
为什么一线师生都对新教材的“知识碎片化”印象颇深?
“部分家长认为新版教材是故意让知识点缺失的,但客观上,教材排版和页数还受限于如内容减少、字号放大、行距增大等‘双减’和保护视力等要求,很难面面俱到。”
教材知识点采用螺旋式排布,已成为教学共识,螺旋即知识点“多样且不重复”的层层递进学习机会,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因此,螺旋式编排是教育界认为目前最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模式。但同时确实会带来知识点零碎,由此对老师专业性要求更高,也对学生提出“多面手要求”,易使学生“顾此失彼”。
对于教辅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多地也在探索用科技手段将顶尖学校的授课资源与远端学生共享,例如新疆、甘肃多所中学与成都七中网班实现直播教学,进行实时交互。英语新教材被骂上热搜时,专家们也支招了,“可以科技赋能,借助某某牌学习机等智能工具产品”,但此番解释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综上所述,旧版教材是“结论导向”,以知识点结论为核心,通过明确清晰的表述、短平快的口诀和简化学习路径,使学生可快速掌握和应用。而新版教材是“过程导向”,学习需要回归课堂主阵地,不仅倚仗教师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也需要家庭为学生提供生活感受和情境探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郑乐欢 
-
南通海门—上海跨江“飞的”: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定价698
2025-02-21 10:56 低空经济 -
旦巴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常务副主席
2025-02-21 10:45 地方人事观察 -
义乌老板用DeepSeek卖空小商品:只需说12345
2025-02-21 08:36 -
浙江出台涉企行政检查新规,杜绝运动式检查、变相检查、任性检查
2025-02-21 08:22 -
成都一私立妇产医院拖欠工资、预付费用无法按时退还?官方通报
2025-02-21 08:17 -
上海首例!货车超载压塌桥梁,“认购碳汇”实现“特殊修复”
2025-02-21 08:16 -
上海市委书记、市长调研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
2025-02-21 07:46 -
使用虚假材料申办林权证,陈洪生被开除党籍
2025-02-20 15:49 廉政风暴 -
黑龙江:落实中俄跨境旅游团队免签,推动边境旅游护照政策落地
2025-02-20 15:19 -
陈志被“双开”:搞团团伙伙、利益交换
2025-02-20 15:06 -
为什么是浙大?浙江省委机关报“两问”
2025-02-20 14:34 -
李跃旗任浙江省住建厅党组书记,曾长期在上海工作
2025-02-20 14:34 地方人事观察 -
县委书记对参会人员提要求:每个人必须会用DeepSeek
2025-02-20 14:05 -
广州2025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
2025-02-20 13:10 地方宏观经济 -
上海召开属地MCN机构分类指导会,试行内容生态合规指引
2025-02-20 13:10 地方产业动态 -
澳门特首岑浩辉有新身份
2025-02-20 11:15 地方产业动态 -
网传河北邢台一局长酒后砸店伤人,官方通报
2025-02-20 10:51 -
上海首次打通东北电网绿电送沪通道
2025-02-20 08:27 地方产业动态 -
大理一在建工程坍塌致3人死亡
2025-02-20 08:06 -
招聘环卫工“要求不超35岁”?最新调整来了
2025-02-20 08:06 人间百态
相关推荐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评论 41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评论 95“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205“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评论 130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评论 536最新闻 Hot
-
马哈蒂尔:特郎普的高关税撑不了3个月
-
“特朗普错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
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
“美官员私下承认:误判了!特朗普原以为中国会最早…”
-
“特朗普这伙人,别砸了‘美国’这块‘金字招牌’”
-
白宫激辩解除“北溪-2”制裁?他俩火速回应
-
“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
“收到中方警告”,韩国业界:后果很严重
-
中企直说了:不会妥协,现在是美国人没的选
-
“这就是中美的不同之处”
-
“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
美财长不痛快:IMF和世界银行,与中国走太近
-
“前220名持币大户可与总统共进晚餐”,特朗普币飙升60%
-
六大重磅团体罕见联名抗议,“特朗普考虑豁免中国汽车零件”
-
“脏话满天飞”,马斯克与贝森特被曝激烈争吵
-
在中美之间二选一?韩国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