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云来:数说七十周年经济巨变
关键字:刚才讲的整个是经济的变化,现在再来看看我们的社会、整个经济的环境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就是人口,这里绿色的是出生率,灰色的是死亡率。在这里还是要说一下,前面所有的计算都是基于国家统计局出版的年鉴以及摘要等系统的资料,统计局还是做了非常好的工作,系统地记录了历史,能让我们从里面找到一些规律。红色的线是人口,黄色线是每年净增加人口。大家看黄线是不是跟绿线趋势相对很像,首先是由出生率决定的,死亡率各个不同的年份基本上差不多,所以是一个比较平的,分集各阶段,这是50后,这也是70年和平第一个和平期,战争停止了,人口开始恢复,增长较快。接着有自然灾害、三年调整,人口下降很多。
然后是人口的讨论,战后人口迅速增加,担心经济问题、担心供应问题,三年恢复以后人口迅速增加。60、70后是同一个人口高峰,差不多持续了20年。1980年国策“一个孩子”,好像最终有一些影响,但是从数据上看,这个时候人口还是在惯性继续增加。80后、90后又是在同一个人口高峰,差不多又是20年。00后人口高峰系统性地减少了不少,一年大概是1500万,前面60、70后最高峰可以到3000万,80后、90后高峰差不多2500万。后面可以看到对就业也会产生影响。
红线还是我们的基础线-人口, 黄线为农村人口(大致前面成长到95年达到峰值约8.6亿后开始下降),绿线为城镇人口,在1949年的时候城市人口5765万人,我们用城市人口除以总人口可算出城镇化率(图中用绿色虚线表示)1949年只有10.6%,1978年17.9%(城市人口1.7亿), 2018年59.6%(城市人口8.3亿)。从趋势上看1949年到1960年,也是和平的开始,城市化率迅速成长,1962年城镇化发展停滞。1978年开始重新城镇化,差不多每年一个百分点,从20涨到60。当然这个数据中的城镇化还是依据统计局公布的城乡人口和总人口来计算的,可能是根据一定的统计标准。城镇化率,但是会有人经常把它叫做城市化率。其实有些是镇,并不都是我们理解上的城市。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包含了一定量有用的信息,我们看到这些数据呈成长趋势。
另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数据是根据户籍人口,有人经常说因为现在大规模的迁移,跟着工作走,不能完全地准确地反映全面。大家讲到城镇化,好像就是划一个规划、造一片新城,前面有几位经济学家提到西部投资是不是有效,真正的城市化,说到底是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发展,这个城市有没有能让大家挣到钱的行业、是否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
也有人提到人口红利,有人说多生就是红利,这还是要根据我们不同时期的发展来系统辨证看的。不是一味地增加人口就简单来说是红利,如果产业不足够支撑增加的人口规模,那么生活成本如何支付?如果有一个好的产业,人能够产出的价值还是要能够高于本身所需的成本,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利。
我们再来看看与人口直接相关的就业。在这张图上绿色柱状图是每年的新增就业,也是根据统计局数据整个蓝色的就业数目相比差额,出来了每年新增的就业。我为了把这个参照,绿色的线是代表新生人口,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新生人口加20年(岁数)就应该是现在当年的就业人口,或者说是就业需求。18岁中学毕业了就加18年,如果大学毕业后就业就加22,平均就加20。我们看到2018年的新增就业数是-54,我们对比1998年的人口增长率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刚好是35年内首次降到1.0%以下,那么1998年出生的人在2018年就业,错开20年,大致是这样一个逻辑。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人口跟经济的关系,以及人口的波动的情况,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布局,就业时间变化等。
根据统计局2019版统计摘要中的数据进行的一些测算,我们来看这张图,人均产值2018年是约6.5万,居民平均收入约3万元,很多人都不清楚,以为会很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9万,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约1.5万元。居民平均消费约2万元。总体来说,我们的收入增长还是不慢的,居民的收入(1978-2018)年均增长13.7%,收入减去消费是居民的结余,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我们的居民平均结余年增长率为16.4%。但是谈到房子的事情时就会发现,大家好像有点焦虑。
图中红色线代表用统计局公布的当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平均销价按照人均30平米标准的房价,个人房子的总价应该到2018年是25万元。其实大致房子都是以家为单位买的,乘以一家三口就是75万元,还是很大的数,跟全社会居民平均收入3万元左右来比较,会发现这好像差的很大。往早一点且不说(97-03)这个时候房价基本稳定,收入持续增长,好像没有那么焦虑。到后面收入是继续在涨,而且涨的比房子快,房价(88-18)年均增长10.5%,居民平均收入增长是13.7%。但是我们在看图中这个差距(2004年后),在这里讨论是8万的房子,再过几年虽然收入增长了,增长率不低,但是绝对值没有那么高。但是和上面房价的差距多了很多倍,从2004年的8万元变成了2018年的25万元,这当中的差别可能是引起大家焦虑的部分原因。
我们再用房价和城镇居民平均结余来比较,我这里算的结余是收入扣去日常必需的基础生活消费剩下的钱才是能买房子的钱,从1987年104倍到2018年的19倍,因为我们的居民平均收入在逐年增加,这个房价结余比看起来是在不断降低,甚至改善更明显。按照统计数据来看好像是买得起,但是怎么买?
显然用平均收入买平均住房是够呛。所以只能贷款买房。贷款买房要看年均收入3.9万(城市平均收入),买商品房毕竟主要发生在城市,我们只是在这里举个例子。你会发现收入跟房款的差距很大。我们看2018年这里的数字,首付大概要7.5万(74990元),发现平均的储蓄只有大概5万(46713元),这样来看付首付真的有问题,这就是经常看到两家或者父辈帮你出首付,两倍均储大概看上去是够了。再看2018年的城镇居民平均结余1万多(13139元),房贷按照贷70%,5%的房贷款利率,房贷年供8000元,你的结余1.4万,好像还可以负担得起。
所谓住房年租,从消费结构里面把住房成本算出来,再根据平均的住房面积算出年租率。我们假如说30平米,总共付了这么多房租,跟收入结余相比,房费特别拿出来是让我们有一个数量的概念。根据统计局的居民收入消费五级分类,高是20%,2018年高收的是8.5万,近十年(2009-2018)年均5.9万元/人,差不多是同期城镇中等收入比例20%的十年均2.5万元/人的一倍多(2018年中等收入3.5万元/人) 。
其实据分析还有很多更高收入的人可能没有完全反映在统计摘要数据里面,我这个数据还是看平均、看大众的情况。这是我们大家面临买房子的情况,这里每一年相当于生活在那一年里面大致我们要面对的普遍情况,这是逐渐演变过程。我们用在房子上的钱还是相对比较多的。
刚才讲人的生活基本需求,前面第一个是讲日常生活,八类消费。第二是住房问题问题,第三是养老。养老我做了一个简单的估算,如果前面讲的均收的结余(均余),每年能够节省出来一万块钱,如果把一万块钱里拿出一部分,自己存起来作为养老的投资,这样假定每年投10%,然后假定回报率,这是比较长远的事情,不能投风险大的。假如说5%,风险比较小的长远投资,投起来以后最后累计起来就是我这里提到的自养基金,相当于从1978年开始40年存了8.6万元,而当年的消费需求2.6万元(自养需求),就是城市消费平均支出。我自己养的基金能够覆盖未来3.3年。可是现在平均人退休以后还能有20年,假设现在平均寿命是80岁,60岁退休就还有20年,按照这样的计算自己存钱自养,看样子还是有挑战的。
另外一个概念自养需求是一样的,计算退龄人口,假如说有15%是退休以后的人,没有收入,但是有生活的需求2.6万,乘出来以后就变成供养的需求,要全社会共同养老。共同养老一年3万亿生活支出,有多少呢?占GDP就是共养产比(供养需求的产值占比)是3.6%,占居民平均收入是10%,和刚才自养的例子是一样,但是那个只能养3年。这种共养的方式年年就可以打平,这就是现有国家养老系统。
这个养老系统就是所有正在工作的人要为所有退休的人贡献一份他们收入的10%,但是以此换得当你以后不工作、你退休的时候还有新的人能够提供你的生活保障。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过去没有经过这个计算真的没有这么真切的感受,养老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个任务,要有保障。80后、90后他们出生的时候年均2175万人(1980-1999年出生), 到了00后变成了年均1644万人(2000-2018年出生),少了很多,也就是说等到80、90后开始需要养老时,要养他们的人比他们的人数要少了,这是很大的挑战,显然百分比就不够了。如果在那种情况到来之前能够建立某种系统性、明确的国家养老规划、测算,大家也有一个共识,尽量要么节约,要么增效,提高经济产出效率,现在经济总值很大,但是人均产值相对比较低,人均收入和人均产值比又是比较低。我们这里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提高两个百分点,可能会对养老问题有一个更好的、巨大的变化。
我们把人生的三大问题:日常生活、住房、养老比较好地解决。今天我没有讲到教育。昨天跟几个朋友一聊我发现少了一个,人的一生中主要的还加教育,说起来公立学费、学杂费没有多少钱,但是各种赞助费,为了要进好的学校、好的学区房,这都是隐含的,没有直接算进去,所以到底教育成本多高?购房的负担、费用看得比较清楚,教育真没看见有那么系统的全面的资料,算不了,但是我们生活中间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因为所谓工作年龄的人,之前就可以说是基本上学龄,从进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到18岁,这个基本占了人生的1/4,人生工作之前差不多20年,工作40年,工作之后又20年,这样一个结构。从经济学上来看,怎么样让这些经济效率更高,让我们担心的成本能够有很好的覆盖,不担心、不操心了,焦虑也就降低了,生活的幸福指数显然也就提高了。
最后总结一下,七十年的历程增长卓著,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放眼世界,包括新兴的国家比我们劳动成本低的国家,我们跟他们相比教育水平还是非常好的,劳动成本相对也不是那么高的。然后工业、行业非常齐全,虽然我们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原创的。不管是不是原创,至少是不是真正掌握了,别人不让你做了,你自己照样能做,自己能够把你的天撑起来了,你就没有问题了,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我们的规模全世界无比,不用说了,美国不过三亿人,加上欧洲不过我们的一半多点,我们的人工优势还是很大的。
展望未来,说到底这么一个规模巨大的经济,效率提升绝对重要、绝对是第一位,看到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终于有一个拐点了。前面一段时间做的工作和努力,终于看到效果了,懂一点经济学的人应该明白,效率是最大的,最怕的就是浪费。一个烂投资弄出去多少年也收不回来,效率提升。另外是独立、长远,都是靠科技创新。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中,我们也面临新的挑战,我们的近当代史时间还相对较短,还需要学习。展望未来,效率不断提升,科技持续创新,体制更加系统,我们的发展也会更迅速更全面,这样我们中国人才能达到一个更幸福美好的生活。
上述内容是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进行的初步研究分析,讲述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地方,主要是希望让大家对比较关心的经济问题可以有一个框架型的了解,对未来生活和经济发展有更好的理解和信心。
谢谢大家。
- 原标题:朱云来:数说七十周年经济巨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朱敏洁
- 最后更新: 2019-08-26 07:50:37
-
利率新政来了,你的房贷怎么算?
2019-08-25 23:01 中国房市 -
首批“全面二孩”的孩子到年龄了,幼儿园多了吗?
2019-08-25 07:49 中西教育 -
英央行行长:可创建全球电子货币,减小对美元依赖
2019-08-24 20:17 金融圈 -
去年我国电商交易达31.6万亿元 半年内快递超350亿件
2019-08-24 13:00 -
美元美股双杀,纽约金收涨近2%创6年新高
2019-08-24 09:58 中美关系 -
中方反制后道指狂泻620点,特朗普急了
2019-08-24 08:09 美国经济 -
华为海思将注册资本由6亿元提高至20亿元
2019-08-24 07:55 华为 -
中方反制,美股遭当头一棒
2019-08-23 21:56 中美关系 -
高岛屋宣布不退出中国:得到协助,重拾信心
2019-08-23 14:40 大公司 -
德国首次零息贱卖30年国债,特朗普却羡慕了
2019-08-23 13:15 德意志 -
8月美PMI指数十年来首次跌破“荣枯线”
2019-08-23 10:12 美国经济 -
合肥12家银行二手房停贷
2019-08-23 08:47 中国房市 -
内地房贷减值51亿,香港老牌银行中期盈利大跌75%
2019-08-23 07:15 香港 -
英国敲定脱欧后首个亚洲贸易伙伴:韩国
2019-08-23 07:13 不列颠 -
世界最长航班将试飞,单程19小时
2019-08-22 22:49 航空航天 -
2019民企500强:华为四连冠,四省占半壁江山
2019-08-22 16:01 大公司 -
一天后就改口“不减税了” 特朗普:让“经济衰退”来来看
2019-08-22 10:29 美国经济 -
日无人机初创公司“闯进”大疆总部所在地
2019-08-22 08:14 大公司 -
拼多多二季度亏损收窄 补贴翻倍仍有407亿元现金
2019-08-22 07:50 -
科创板开市满月:28家公司平均涨171%
2019-08-22 07:32 股市
相关推荐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18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50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14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5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98最新闻 Hot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