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为、柯文思:为什么西方人难以理解中国故事?
圆桌讨论:
主持人:在今天圆桌的部分,柯文思先生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中方制片人韩轶也来到了现场,想请韩轶讲讲柯文思先生平时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韩轶:柯导一个非常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对于整个拍摄从调研到最后的细节都非常地要求完美。
柯导在我们前期的调研会做得很久,每一部影片他都是事无巨细地参与其中,因为他一直以来的理念认为,我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讲不同的语言,但喜怒哀乐是一样的。
主持人:《柴米油盐之上》片中的生老病死,那些情感放诸整个世界,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认认真真地观察中国人的故事,完全是可以读懂中国老百姓的。
张维为:讲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并且讲得真实,我相信效果会非常好的,这样的故事既能打动我们自己,也能打动老外。
柯导发言中反复强调,他说中国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的叙述缺乏技巧,比如,说话要讲人话,自然而然地讲,人就是这样,有时候很成功,有时候很失败,有时候会犯很愚蠢的错误,这就是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
主持人:确实,我在柯先生演讲中也注意到,他说习惯用一些词语来描述,比如最大的、最长的、最高的,或者用比较多的数据,但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跟人有关的故事。所以,问一下柯先生,您觉得从人出发,去讲普通人的故事,这点对于很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柯文思:如果中国人能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那会更真实。问题是中国没有这样的传统,也没有电影制作方面的技术传承。中国一直忙于养活众多的人口,以至于没有多余精力放在制作电影上。电影固然重要,但是次要的。现在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进入电影学校学习。我们知道中国人的学习能力非常快。我希望五年之后,有整整一代来自中国的年轻电影人讲述中国故事,这样我就可以休息了。
主持人:我觉得柯文思先生非常难得的一点,他来到中国,会真心地会靠近、认识中国人,会认识中国。但现在我们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西方人都有打开视角,我想问这个阻碍在哪?
张维为: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包括像美国大使馆、欧洲驻北京使馆,他们的大使人员拿额外的艰苦地区补贴,因为中国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很多人不愿意到中国来做事情。
现在,中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曾经跟外国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比如说中外交流中,我们都承认中国故事没有讲好,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确实在打压中国,它害怕中国崛起,这个原因也是有的。
我们也有自己的原因,我们希望讲得非常完美,不出一点差错,实际上真实的故事反而有力量,我曾经给中国领导人做翻译,老外与中国领导人交往更注重一些细节,非常有人情味,中国文化也是很注意这个的,有时候干脆讲得人性化一点,那会打动很多老外。
韩轶:自从我跟柯导合作以来,我们做的这些影片跟国际关系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联系,再加上我自己原来在加拿大学新闻,所以对这个体系有一点了解。这几年,我们对整个西方的新闻界是非常失望的,新闻本身应该有的客观与真实已经被曲解了。而且,我们暂时还没有话语权,什么都由他们说。正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时候。
所以我们也会有很多的探讨,我们也做过中方观众和西方观众的区别,我觉得除了文化,重心还是人的故事,不管这个人在中国从事什么,但是他做了一件事情很开心,这个开心是不用翻译和解释的。
如果拿《柴米油盐之上》来讲的话,我们收到的西方观众的反馈说,哇,原来中国人生活是这样子的,他们也会为这些事情掉眼泪,他们也会为这件事情而高兴。我们想要通过电影人的努力,把这种认知上的差距缩小一些。
《柴米油盐之上》节目单。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主持人:我们一直在说变化中的东西,可能还是有很多人并没有来过中国,对这片土地缺乏很多的认识,所以想问一下柯文思导演,您有没有收集过来自西方的观众们的反馈和回应?
柯文思:我想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曾经有人让我拍摄一部关于美中关系未来的影片,我们在2013年着手拍摄,拍摄的时候正值特朗普竞选总统,当时他发表了很多反华的言论。
我们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完成了这部电影。当时,针对中国的言论变得越来越尖锐,甚至有些疯狂。那几年,非常普遍的一个观念就是,中国是敌人。如果你说任何关于中国的好话,你就是被中国政府“收买”了。
在中国问题上只有两种立场:要么“反中国”,要么“被中国收买了”。中国没有任何辩白的机会,上来就是被一棒子打死。因此,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制作了一部我认为非常有力的电影,但发现让西方人持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它仍然很难。
坦率地讲,我获过两次奥斯卡,有过四次奥斯卡提名。但是如果我继续拍摄关于中国的电影,我将永远不会再被奥斯卡提名,绝对不会。
我们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利他主义的原因,我认为世界需要听到故事的另一面。因此,我们正在努力为一种文明展示人性的一面。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电影公司,我们非常努力,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来自中国的帮助。
主持人:听了您的话,我想大家心里会蛮遗憾的,在这种情况下,您还是会继续按照您的这种视野和角度去讲述中国普通人的故事吗?
柯文思: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崛起的趋势势不可挡,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令人瞩目。
坦率地说,我走遍了世界各地,在86个国家拍过电影,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伟大的冒险。对我来说,讲述中国的故事非常重要。
我在美国生活了26年,但美国右翼的崛起让我已经认不出美国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的政治气氛。因此,我觉得必须尝试让中美双方握手,通过一些媒介和方式,让我们在人性上达成和解。我知道这听起来非常天真,或许是这样的。但双方一定要在人性上互有认识。否则,我认为我们所处的境地会非常危险。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黑河:库存四类俄进口食品外包装核酸阳性
2021-11-14 08:17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港澳居民在内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16万人
2021-11-14 08:13 香港 -
卫健委:500万人口以下城市要在两天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
2021-11-14 08:1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林郑月娥: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是对中央支持的最佳回报
2021-11-14 07:58 香港 -
上饶信州通报“隔离宠物狗疑被扑杀”:涉事人员已被调岗
2021-11-14 07:5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孙春兰:大连防疫已到最紧要关头
2021-11-13 22:46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国家卫健委:我国防疫坚持“动态清零”非零感染,成本效益高
2021-11-13 22:13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中国起飞量级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箭地合练成功,明年3月首飞
2021-11-13 21:30 航空航天 -
学生举报老师剽窃其科研成果申报专利,湖北科技学院回应
2021-11-13 21:17 学术造假 -
救人牺牲的24岁消防员被追授“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2021-11-13 18:38 -
打完“高端”还要补两针,她却嗨了:赚到啦!心动不如行动!
2021-11-13 17:27 台湾 -
终于,台湾质疑美国:怪怪的
2021-11-13 17:26 台湾 -
北京调整进出京政策!11月17日零时起实施
2021-11-13 16:4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中国人何时能登上月球?中科院院士这样回答
2021-11-13 16:36 航空航天 -
大连已有5名食堂员工确诊,8天内已发现215例感染者
2021-11-13 15:39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好未来、学而思: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年底截止
2021-11-13 15:24 中西教育 -
国家卫健委:本轮疫情波及21省,坚持“动态清零”
2021-11-13 15:17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疫情防控不力,青海西宁21名干部被问责
2021-11-13 15:0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
2021-11-13 13:16 中美关系 -
讨论乾隆白菜是不是美食,主播竟大吼搭档摔门离场
2021-11-13 11:53
相关推荐 -
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评论 55“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评论 163“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140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301最新闻 Hot
-
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虑放宽汽车进口安全标准
-
“五角大楼里完全崩溃了”,3名美国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
泽连斯基回应:停火30小时太短,建议30天
-
韩国一战机飞行训练中掉落机炮吊舱和空油箱
-
“美国在地球上跟中国争,却把太空主导地位拱手让出”
-
内塔尼亚胡:摧毁哈马斯前不会结束军事行动
-
超900人签署“反关税宣言”,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