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系列| 张军:助力民营经济,疫情时的一些帮扶政策应该延续
最后更新: 2024-03-01 07:46:01这几年国内的状况,特别是经过疫情的冲击,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中国经济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新经济形态越来越多,传统的部门、行业在这个过程中,必然经历相对痛苦的阶段,要么转型成功,要么死掉。这是很残酷的。
但好在全球市场还比较大,放眼全球还有很多空间,我觉得中国有能力、也有可能进入。我最近多次讲到这个话题,中国民企要走出去。现在,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存量累计大概就2万亿多,但我们有14亿人,其实人均量很小;美国、日本、新加坡的人均水平是我们的十几倍、几十倍。
从这个指标就能看出,中国在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海外直接投资的潜力非常大,因为很难想象,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在海外的投资如此的小。
中国企业要进入“走出去”的新阶段,这是一个大的预判。
中企在乌干达投资手机组装厂有序运营。图自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走出去?
张军:走出去当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东亚人来说,我们看过日本人、韩国人在海外的经历,都很不容易。但东亚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禀赋是吃苦耐劳,即便有很多挑战,在再困难的地方也能够生存下来。
你现在去看看,在非洲、南亚、中亚、东南亚、拉美,想不碰到中国企业或中国投资者都很难,全世界哪里都有中国人的身影。但我想欧美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对中国企业、企业家走出去是充满信心的。
政府在这当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我记得去年到宁波去,碰到宁波市政府一些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告诉我说最近刚刚从拉美回来,很辛苦,要飞差不多四十几个小时。他们去干嘛?就是为去那边投资的宁波企业站台。其实,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当然,从大的政策层面上来说,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有一些支持性政策,无论在税收、外汇还是金融等方面,我们完全有条件可以给予他们更好的支持。
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且,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对企业本身的发展、转型很重要,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转型也非常重要。
很难想象我们的很多制造业企业在更大的空间里做不强做不大。中国国内市场尽管很大,但市场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分散,所以我们虽然有发达、高效的供应链,但真正能够做到金字塔顶尖或处于供应链最顶端的企业,目前还非常少,大多数企业可能都处在中等技术水平。现在国内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这时候去海外他们可以寻找到更能让自己发挥作用的市场。
观察者网:“内卷”严重的时候,大家可以选择“外卷”。
张军:“内卷”严重其实也是给我们一个提醒,走出去以后,会发现天地更大。
虽然可能环境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只要你的技术、生产的东西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需求,甚至帮助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我相信总体上还是会非常受欢迎的。
而且当中国面对外部的贸易摩擦及各种限制性政策时,企业走出去也是必然的。
日本当年也是如此,跟美国发生贸易摩擦,美国对日本实行出口限制的时候,日本企业就开始往中国、东南亚这些地方转移,后来走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依然保持它的出口势头。
观察者网:接下来想和您聊聊“三稳”中的“稳增长”。现在政府特别强调高质量发展,有人就会问,高质量发展是不是相对就不那么强调速度了?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您认为2024年以及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大概需要维持在一个怎样的区间?要达到这样一个增长速度,经济政策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张军:简单来说,如果我们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通常增速都会放缓。如果是粗放的发展模式,通常速度会比较快,因为受到的约束比较少,比如对环境没有太多顾虑,对污染没有太多关切。但高质量发展受到的约束一定更多,比如要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甚至项目有可能被一票否决,所以速度一定会慢下来。
今天我们所说的高质量发展,很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学界一直在讨论的所谓集约式发展。集约的含义就是更内涵的发展,就像今天说的高质量,因为速度慢就可以少犯错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下降,于是也就减少了处理负面影响所花费的代价。最终让当前的发展跟未来的发展之间更加平衡了。
过去我们常说“先发展后治理”,那是一种比较粗放的做法。现在是要平衡,即不希望发展造成污染,今后也不需要再花大量的钱去治理。
但这个阶段并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公众需要的东西发生了变化。早期,我们需要更多的物质,发展就是为了解决短缺。比如,住房紧张后就发展房地产,慢慢住房紧张问题就解决了;家用电器紧张,那就大量投资家用电器产能,形成产能后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一步步发展到现在,大家需要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希望这个社会更稳定更安全,晚上走出去不担心;希望马路不断升级;过去去北京要坐一天的火车,现在希望当天能够来回;希望周末去一个地方,山清水秀;希望河流回到小时候那样的清洁度;希望天是蓝的……这些都是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大家需求上出现的巨大改变。
需求的改变相当于形成了一个社会共识,就是我们开始对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不希望像过去那样,虽然速度很快,但不考虑后果。
发展模式会因为需求的改变而逐步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年里,我们看到高层写在本子里的概念在慢慢发生变化,所以这其实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观察者网:我们现在确实到了这个发展阶段,那您觉得未来几年我们的经济增速需要维持在一个怎样的区间?
张军:过去我们比较纠结于经济增速问题。过去增长10%,后来降到7%,大家就产生了一种恐惧或者说不适。即便到今天,我们还在谈增速,现在增长5.2%,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在说,未来能不能重回6%,甚至6.5%。
这些数据当然仍然需要,但我个人的看法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要把增长速度看得那么重,否则很容易为了增速要面子,定一个百分之多少的指标,最后觉得完不成不好看,就把它变成一个非要考核不可的KPI,倒逼各个部门都去考核这个指标。我觉得,有时候会得不偿失。
观察者网:在最近观察者网对您的一次访谈中,您提到了如今的中国经济跟40年前的不同,而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公众对经济发展的认同和感知,越来越和家庭、福利、社会保障有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怎么解决这些方面的矛盾,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张军: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5年的发展之后,公众现在对发展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试想一下,20年以后,现在的“00”后、甚至“10后”,他们将来要什么?他们要的是闲暇,是美好的生活,不希望像他们的爷爷辈这样辛苦。
今天我们在住房、交通、家庭等物质层面的积累水平已经很高,未来每个家庭所关心的一定是,我从经济中、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中,获得了什么。比如,我看病、养老有没有保障,我的教育怎么样,我的健康怎么管理……我相信现在大家关心的是这些东西。
如果我们的整个经济体制、财政收支体制、财富管理方式还停留在创造财富、以建设为主的阶段,那么我们离公众未来的需要会越来越远。
中国现在正处在转变时期,人口在发生变化,养老、教育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家现在对教育模式的批评非常强烈,太卷了,孩子们最需要玩的时候,却完全被作业、补课占用了,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每个人现在都不确定自己怎么养老,40年前正好是婴儿潮时期,人口多、年纪轻,但今天不一样了,每年有一两千万人要退休,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所以,我们现在要考虑经济发展、财富分配、收入分配、公共品的提供。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方向要进行比较大的改变,将来才能更好地匹配社会需要。如果我们现在干的事,跟未来整个国家、社会和民众转变的认知渐行渐远,恐怕将来矛盾会非常严峻。
观察者网:您刚刚提到的几点,其实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第一是生育率低,第二是教育问题,第三是养老问题,在这三个方面您有没有一些具体建议?
张军:这需要做出很多改变,我们的财政支出体制要有比较大的调整,未来才可能应对整个认知的变化。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房佶宜 
-
刑法修正案(十二)正式实施,如何加强打击行贿?
2024-03-01 07:01 依法治国 -
国台办主任宋涛会见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一行
2024-02-29 22:29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发行
2024-02-29 20:18 文化 -
16省份披露去年罚没收入:广东是宁夏约27倍,重庆增速最高
2024-02-29 19:40 基层治理 -
国民党副主席对撞船事件遇难同胞家属表达慰问
2024-02-29 18:35 两岸关系 -
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双开
2024-02-29 17:08 廉政风暴 -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02-29 17:00 中国经济 -
神十七航天员预计4月底返回地面,今年发射神十八、十九号载人飞船
2024-02-29 16:10 航空航天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
2024-02-29 15:45 -
去年我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3万,较上年减少534.5万
2024-02-29 15:39 -
政协委员: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实行更为开放的签证政策
2024-02-29 15:05 -
20分钟深圳↔珠海!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空中航线首飞成功
2024-02-29 14:31 -
中央环保督察:甘肃一高尔夫球场未按要求取缔,当地多次谎报
2024-02-29 13:4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张军:我们需要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虽然很难但必须走出这一步
2024-02-29 13:1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张军:政府财政支出要和公众需求相匹配,避免矛盾越来越尖锐
2024-02-29 13:1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速度和质量哪个重要?张军: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为了增速死要面子
2024-02-29 13:1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稳预期”成第一,释放了什么信号?
2024-02-29 13:1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张军:强烈建议公布中国经济季度环比数据
2024-02-29 13:1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张军:民营企业还没缓过来,不能一下子把帮扶政策都取消了
2024-02-29 13:1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河南一地大片麦田被毁?官方回应
2024-02-29 11:52 聚焦三农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