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中国经济成绩单怎么样?
今年以来,16-24岁青年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且逐月攀升,1—4月分别为17.3%、18.1%、19.6%、20.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全文]
-
重大利好!东北翻身迎来新机遇?
过去这种论调对俄罗斯人的影响很大,每次中俄的走近,俄罗斯内部有些人就会拿这种论调说事,导致过去中俄两国走近相对缓慢。[全文]
-
美国政商学界人士纷纷访华,什么信号?
两会之后,美国政商学界人士纷纷访华,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号?中美政商学界人士的你来我往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他们在观察中国时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走向又将如何?[全文]
-
三天出访,两份《声明》,什么信号?
中俄两份《声明》有哪些重点?未来中俄关系将进入一个怎样的阶段?如何结束乌克兰危机?中方在化解俄乌冲突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全文]
-
深度解读!李强总理首场记者会,释放哪些信号?
在近90分钟的时间里,李强总理共回答了中外媒体的10个问题。观察者网注意到,获得提问机会的10家媒体当中,有4家大陆媒体、2家港台媒体和4家外媒。总理的回答有哪些重点,又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全文]
-
很多行业,不能数字化转型就要掉队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对于行业、市场的监管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过去对传统行业的监管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政策,但数字经济的逻辑和传统经济不同,从“赢者通吃”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全文]
-
消费投资哪个重要?这有个“一石几鸟”的方案
中长期增长一定是靠投资、靠创新,而不是简单靠消费。但经济循环的动态平衡一定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通过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来使收入分配所形成的消费能力与供给能力相匹配。原理很简单,但大家争得天昏地暗,非要强调哪一个很重要,实际上动态平衡是关键。[全文]
-
美激进加息暴露体系缺陷,人民币国际化有新机遇
去年,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以金融市场和跨境资本流动的金融冲击为主,今年除了金融冲击以外,还有可能因为美联储紧缩带来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衰退,从而导致中国外需减弱。金融加实体经济的双重冲击会给我们带来比较大的挑战。[全文]
-
提振消费,如何让老百姓挣到钱敢花钱
目前扩大消费的瓶颈在于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不足,可支配收入或者即期购买力水平较低。换句话说就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率高,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率低。因此,实现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反弹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消费。[全文]
-
不被“卡脖子”,中国必须打造自己的产业链
这一次西方发明了“萎胀”这个词语,意味着未来的形势可能很严峻,造成的影响可能会超过上次的十多年“滞胀”。[全文]
-
贾康谈财政加力提效及地方债、房地产税
地方政府希望出政绩,不能说不好,但仅局限于政绩的考虑,不惜以隐性债这种非规范方式来筹集风险资金,就会重演“潜规则”强制替代“明规则”的“悲剧”。[全文]
-
全球贸易缩水,我们不能光想着抢份额
我们是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后这些贸易伙伴可能越来越多会和我们有贸易逆差:我们买他们的东西,跟他们分享我们市场奶酪。并且,我们给他们分享的市场份额要大于我们从他们那里拿走的订单或者说蛋糕。[全文]
-
错过了“铁公基”、房地产的,抓紧往这儿看
很多不了解“三农”的人往往一上来就问“农业有什么搞头”。当然没搞头,谁让你搞农业了,我说的是乡村振兴,谁跟你说农业是投资领域?不能再用旧观念来看待新形势,否则就会吃亏。所以,说清楚了,现在要投的第三资产池,可不是劝你投农业,不能理解错了。[全文]
-
2023年中国房地产怎么走?
疫情阴影正在淡去,全国两会随着初春回暖的节奏向我们走来,观察者网推出“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视频访谈,邀请十余位著名经济学家,从房地产、数字经济、稳投资、促消费等诸多领域前瞻并建言2023年中国经济。[全文]
-
15轮才投出佩洛西“接班人”,共和党在撕什么?
当前的怪相,可以理解为传统政治的退化,或者说是权力生成机制的退化。从长远看,现行的两党制将愈发难以维系。放眼未来一二十年,民主党内的‘进步派’与正统自由派,共和党内的新保派、福音派、茶党等势力,都有可能重组为更多的政党。[全文]
-
疫情压制即将过去,明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值得期待
我们应如何看待11月份经济数据的波动?接下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将如何发力?扩大内需的关键是什么,我们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