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洋、曾光:老百姓对疫情还有恐惧心理,政府要负起责任来
最后更新: 2023-01-01 18:30:54【导读】 2022年12月13日晚,北大国发院和百度财经智库联合主办“展望2023”系列论坛首场活动,特邀著名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和北大国发院院长、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姚洋连线,由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主持。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王贤青: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展望2023:疫情三年后,中国经济如何转好”。如果中国经济要转好,首先需要全国人民的健康状况转好。健康转好只是经济转好的必要条件之一,经济转好还需要很多充分条件。首先请问曾光老师,大家很关注疫情走势,3年来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化,从流行病学角度该如何正确认识病毒?接下来它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又是什么?
曾光:这个问题很重要。新冠病毒病一开始被称作“新冠病毒肺炎”。2020年1月,我作为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去了武汉,当时我们判断这是一种传播性较强、病死率较高的呼吸道传染病。
从早期症状来看,它比较像2003年的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病死率将近10%,并且没有轻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依据当时对新冠病毒肺炎的测量,发现它的传播系数为2.7,即1名患者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传播近3人;其次,它对人的健康威胁较大,会导致肺炎,危重病例占比较高,病死率为5%左右。
我们从武汉考察回来后给国务院提出建议,新冠病毒肺炎按照乙类传染病进行甲类管理,这和当年应对SARS的思路一样。甲类管理,意味着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性干预出面领导防控,即我们说的“联防联控机制”。后来武汉疫情防控取得胜利,但这场胜利之仗打得非常艰苦,包括采取了强力封城等措施。当时正好赶上春运,封城是为了防止病毒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传播。
武汉防控胜利后,全国的防控模式也按照武汉经验来,特别是针对输入型病例采取清零措施,最后全国一共成功完成动态清零80多次,所以“动态清零”也变成了防控中的一句标志性口号。那时我们面对的是新冠病毒原始株,后来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出现了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等,当前流行的是奥密克戎(Omicron)。
欧美国家在第一阶段的疫情防控工作确实没做好。他们一开始就把新冠病毒肺炎当成“大号流感”来处理,于是在防控策略上很消极。实际上,他们也没有能力像中国政府这样采取强制性措施,以及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抗疫,所以这些国家当时都出现了大规模感染。
截至目前,美国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达108万,其中绝大多数病例死于2021年6月之前,因为那时还没有普及疫苗接种。欧美国家在第一阶段的防控情况可以概括为:防控失利,传播迅速,自然感染率高,感染率超过疫苗接种率等。
美国疾控中心在半年前公布了一组数据,美国新冠病毒发病人数已达1.94亿,占美国总人口的60%。美国有学术机构近期又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美国人口的感染率已达94%,即绝大多数人都自然感染过了,包括那些已经接种疫苗的人。美国的疫苗接种率在60%-7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连原始毒株都扛不住,到德尔塔毒株时就完全溃败了,再到奥密克戎毒株时就更是失去了防范能力。
这时,这些国家因势利导完全放开了对疫情的管控,并且也是在某个时间点上一下放开而不是逐步放开。客观地讲,此时欧美等国家完全放开疫情管控也具备了生物学基础,因为较高的自然感染率加上一定的疫苗接种率,人群中已经建立起了对病毒的免疫屏障。截至目前,美国已经经历了第九波疫情,但病死率已经变得很低。
中国的疫情防控一开始就采取了动态清零政策,那时病死率非常高,后来研发出了疫苗。截至目前,全国已接种疫苗34亿剂,其中大部分在2022年以前完成接种,4亿剂在2022年完成接种,所以现在大多数人的抗体已经下降,特别是仍然没有打加强针的那部分人。另外,我国还有相当高比例的老年人完全没有接种疫苗,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接种率只有40%-50%。
到奥密克戎病毒传播阶段,病毒出现了以下主要变化:
1. 病毒攻击的身体部位从肺部转为上呼吸道的气管和支气管,所以很少再出现肺炎病例。因此,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疾病已经不适合再被叫做“新冠病毒肺炎”,而是应该叫做“新冠病毒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2. 在奥密克戎病毒传播阶段,我国患者一度相当一部分人是无症状感染者。这些人中只有少部分人会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病人,并且大多数人不具有传染性。
3. 病毒本身的传染力度已在变异过程中大幅提高,疫情初期的传播系数不足3,现在已经超过20,比过去所发现的任何传染病的传播系数都高,包括传染性最强的麻疹,其传播系数为18。
4. 截至2022年12月初,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已从武汉疫情期的5%,下降到千分之一以下甚至更低。广州本轮疫情中16万病例都没有出现死亡,北京近期疫情有4人死亡,但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年龄过高,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87岁,年龄最大的患者91岁,并且都伴有严重的慢性病。过去这类人群的死因都归于慢性病,现在为新冠病毒致死。
我们的疫情解封过程分几步走,第一是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之前,我国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和《九不准》,第二是二十大之后公布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第三是紧接着公布了“新十条”,最后各地放开了疫情管控。
冬季气候会加剧病毒传播,不可以说是放开的上好时机,但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就业率和国际关系等各方面综合考量,并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说,在病死率大幅度下降时,放开是一个较好的时间点,避免出现西方国家因过早放开所导致的死亡率高峰。但出乎意料的是,奥密克戎病毒感染率在12月初迅速上升,特别是北京等城市,病毒传播像暴风骤雨一样来势汹汹,不仅冲击到老百姓,也严重冲击到医院的医护人员。
在此情况下,北京市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是从思想上统一,对疾病的性质做了新的描述,将其定义为“普通的呼吸道感染疾病”而不是“严重肺炎”;
其次,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要求医务人员“轻伤不下火线”,二是号召65岁以下的退休医护人员自愿返岗。当然,这些措施都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来考虑,对医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白衣天使”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另外,再强调一点,当下应对病毒感染主要以家庭为主,因此家庭的防护能力要加强。
这次感染后的症状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轻缓,很多患者都出现了发热、咽痛等症状。要渡过这个难关,首先要上下齐心,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防控对策。大家挺过第一波感染后,肯定还会迎来第二波、第三波,甚至更多波疫情,但是对大家健康的冲击第二波往往会低于第一波、第三波又会低于第二波,直到绝大多数人都感染为止。
近期是病毒传播的高峰期,希望北京第一波冲击能在一个月内渡过,也希望国家能够紧急调拨抗原检测试剂供老百姓使用,同时迅速普及针对中度以上症状的人群,以及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抗病毒药物。
总之,疫情风暴来了,病情也不轻,但是庆幸的是目前病死率并不高,远远低于较早放开疫情管控的欧美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
- 原标题:姚洋、曾光:疫情三年后,中国经济如何转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全年营收6369亿,华为:制裁常态化下已逐步转危为安
2022-12-31 11:58 观网财经-科创 -
国家药监局批准布洛芬混悬液等12个新冠对症治疗药物上市(附清单)
2022-12-30 18:30 抗疫进行时 -
滴滴出行、美团打车、货拉拉等15家平台公司被提醒式约谈
2022-12-30 17:58 观网财经-消费 -
A股红盘收官:沪指全年下跌15%,创业板指跌近30%
2022-12-30 16:28 观网财经-金融 -
控制145账户操纵股票赚1.4亿,福建一股民被罚没5.7亿
2022-12-30 11:28 股市 -
苏泊尔等申请对国美电器破产清算?国美:470万债权尚未确认
2022-12-30 09:54 大公司 -
阿里管理层变阵:集团CEO张勇兼任阿里云总裁
2022-12-29 15:47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台积电罕见为3nm举行量产典礼,但想说服客户下单并不容易
2022-12-29 15:42 观网财经-科创 -
高盛下个月将裁员,涉4000个岗位
2022-12-29 14:57 -
宁德时代被起诉:滥用专利权恶意维权,不正当竞争
2022-12-29 13:39 -
扛不住了?传苹果有意砍iPhone供应链价格
2022-12-29 13:36 观网财经-科创 -
13部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一次收费不得超过5000元
2022-12-29 12:10 中西教育 -
2023世界经济或陷深度衰退, 中国怎么办?
2022-12-29 08:31 -
武契奇控诉:他们想把塞族人赶出科索沃
2022-12-28 22:17 欧洲乱局 -
印度要拯救全球钢铁行业?需求量仅中国13%
2022-12-28 16:17 观网财经-海外 -
极端寒潮导致电价最高飙涨6500%,美国民众钱包将遭“重击”
2022-12-28 14:49 观网财经-海外 -
海南将于12月30日发放两轮旅游消费券
2022-12-28 14:01 观网财经-消费 -
中银航空租赁:订购40架波音737 MAX 8新飞机
2022-12-28 11:30 观网财经-科创 -
维护流动性,央行连续三天开展2000亿级逆回购
2022-12-28 11:05 观网财经-宏观 -
工信部拟规定:不得“强制捆绑”“静默下载”安装APP
2022-12-28 09:25 观网财经-互联网
相关推荐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253“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113“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91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