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美舆论“左右摇摆”?我们该以什么心态和美国打交道
与美国的合作共赢,不是求出来的,更不是跪出来,而是“敢斗善斗”出来的。从贸易战到科技战,从去年应对佩洛西窜台到对冲今年气球事件,中国承受了美国屡屡“极限施压”之后,对美国的斗争能力与经验都大幅提升。[全文]
-
如何从政治高度认识我国的金融工作?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和产品市场国,能够来到这一历史方位,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理念,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式密不可分。[全文]
-
“您了解中国,孔子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马翼科将军认为,意识形态方面的零和博弈是没有出路的,他非常同意现在一些南方国家所说的,现有的全球治理结构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但他认为,要做的不是去推翻它,而是去改变它。[全文]
-
“我和中国学者没什么好对话的”,这件事情深深刺伤了我
“是中国故事不够精彩?还是中国学者没有思想深度?为什么总是讲不好中国故事?”[全文]
-
实现“大欧亚”,俄罗斯应尽早“解锁”吉林出海口
俄罗斯过往投资欧洲、美国过多,但在东亚国家的投资太少。亚洲国家绝不可能没收俄罗斯的海外财富。有一件事情或许可以早做。如果俄罗斯能够帮助吉林拉开出海口,推动吉林的发展,将获得中国人的巨大好感。[全文]
-
中美之间需要一场安静的战略性对话
坦白说,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文明绵延不绝的国家,而美国是过去200年来现代化最成功的国家。双方都必须承认对方的伟大,都不应该想象对方会崩溃。[全文]
-
有钱人“躺平”不敢投资,在担心什么
那些闭着眼买房就能涨、五年赚两倍三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那些靠与几个主要官员关系好、拿个批文就能发财的时代已早过去;那些不受监管、打擦边球也能赚钱的时代也已翻篇。[全文]
-
过去30年美国利益往往就是世界的偏好,但现在不同了
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正在变得更加多极化,北大西洋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区,西方主导权走到了尽头,非西方世界在集体崛起。中国人思考所谓的“百年变局”,实际上是在鼓励自己要适应变化、推动创新、提供贡献。[全文]
-
谢锋大使履新首次讲话,透露众多信息
谢锋大使用英文作了简短演讲,译成中文约600字,字里行间都是干货,非常值得琢磨……可从这篇到位的简短讲话中透析一些中美博弈的未来动向。[全文]
-
中国保持独立性,比直接支持俄罗斯要珍贵得多
只能说明中国选择多极世界体系,不是选择站队俄罗斯,也不是选择西方。这种独立性比直接支持俄罗斯要珍贵得多。中国很强大,我认为中俄友谊的未来应该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尊重你们,我们尊重全球趋势,我们正在采取相应的行动。[全文]
-
俄罗斯会成苏联2.0,中国肯定会成“世界第一”
俄罗斯是根据现在的需要来运作的,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家,不像中国,中国从来都不觉得有必要向别人证明中国要说什么,喜欢他们或比他们更好。中国就是中国,但俄罗斯的情况并非如此。[全文]
-
访俄就是“站队”?西方这种逻辑毫无道理
中俄关系与乌克兰危机没有关联。有没有乌克兰危机,中俄领导人都会保持正常交往和互访。西方不少领导人都在乌克兰危机期间访问过俄罗斯,认为中国领导人访问俄罗斯就是“站队”的逻辑,毫无道理。[全文]
-
2023年,大国博弈“持久战”继续深化
百年变局的大幕持续拉开。世界各地发生诸多或激烈、或残酷、或积极的重要事件,都能在国际政治、经济、观念层面持续演进的重大变局中获得投射。近一二十年来西方作为火车头的动力消逝,欧美国家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经济政策方面持续“去西方化”。[全文]
-
与50多国记者争辩:中国想构建怎样的世界
“债务问题是否会对整个项目推进的质量造成影响?如何提高债务透明度?”“好像东部非洲受到特别的关注,非洲其他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也发现实际没有太多进展。你们怎么给我们提供支持?"……[全文]
-
中国智库需要什么样的斗争性?
中国媒体与互联网中出现的美国批判常常充满“火药味”,但“火药味”未必就是“斗争性”,反而不会引起足够的美誉度。[全文]
-
破除三大“神话”,中国学界如何平视美国智库?
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就公开承认,他们的目的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宣传。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则干脆把他们的学者称为“发言人”。这些美式“宣传”“发言”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旦被中国官方批驳或制裁,反而在美国各界博得大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