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使讲坛| 挪威驻华大使戴伟恩:中挪低碳转型实践如何开启全球绿色未来?
挪威环境治理路径
正如前文所述,挪中合作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便是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建设与发展。如今,中国已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涵盖电力行业,而该行业大约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
据我了解,中国国家碳市场正逐步向更多行业扩展,同时,碳配额分配机制也在不断收紧。事实上,可以说,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有潜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降碳机制之一。根据我们的经验,“污染者负担”(Polluter Pays)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环境政策。实际上,这一原则早在1983年就被写入挪威的《环境法》。这项法律规定,造成污染的主体应承担修复自然环境损害的责任与成本。
而对污染行为征税,正是落实污染者负担原则的一种方式。1991年,挪威成为全球最早引入温室气体排放税的国家之一。此后,我们逐步提高对化石燃料的碳税税率,同时给予油气行业与交通运输业充足的时间与激励,推动其逐步减少排放。到2030年,碳税预计将提高至每吨175欧元。
除了碳税政策,挪威还参与了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碳市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因其提供了可预测的框架与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被工业界所接受。
欧委会关于2022年欧洲碳市场运行情况的报告
在欧洲,该体系对总排放量设定上限,并逐年下降。这一机制促使企业必须投资清洁技术,才能实现成本效益与合规目标。
极端气候带来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和挪威都经历了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气候专家预测,随着大气变暖,极端天气将变得越来越常见。在挪威北部的斯瓦尔巴群岛,我们也正在经历全球最迅速的气温上升之一。自1961年以来,斯瓦尔巴地区的升温幅度约为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三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6倍。当地年均气温已较1961年上升了5.6摄氏度。
这一变化带来了深远影响:地面永冻层正在融化,导致建筑物结构受损甚至倒塌;依赖浮冰捕食海豹的北极熊正在失去栖息地;整个自然地貌正迅速发生改变,这正是气候系统深层变动的具体体现。
气温的快速上升以及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凸显了同时推进气候减缓与适应工作的紧迫性。据我了解,中国高度重视气候适应问题,其中包括在防洪与远距离水资源调配方面积累的长期治水经验。然而,如果缺乏长期的气候减缓战略支撑,气候适应政策的效果将极为有限。
低碳技术与绿色交通创新推动可持续未来
当前,针对工业领域更清洁、更高效技术的研发工作正在广泛推进。这些成就与目标令人钦佩,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中国正在推进的技术创新将为全球带来积极影响。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的持续增长及高峰时段的能源需求增加,正在对中国的能源体系构成更大压力,而这一体系目前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煤炭。
在挪威,与中国一样,绿色技术投资和高效解决方案的探索正在持续推进。以下是挪威在交通运输电气化方面的几个实践案例:
Asko是挪威最大的食品批发商,它拥有700辆卡车,负责把货物从仓库运输到各个商店。过去,许多卡车需要绕行挪威首都奥斯陆,通过奥斯陆市区环绕奥斯陆峡湾才能抵达目的地。如今,Asko投资建造了一艘电动集装箱船(即无人驾驶货船),可直接穿越峡湾。该船未来将实现自主航行,预计每年可减少约5000吨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每年减少100万公里的公路运输,这艘电动船不仅降低了噪音和颗粒物污染,也为驾驶员每年节省约16600小时的驾驶时间。
第二个来自海事领域的例子是渡轮。挪威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峡湾的国家之一,海岸线长度仅次于加拿大,居世界第二。这意味着,挪威对渡轮的需求量非常大。目前,挪威全国150条渡轮航线中已有96条实现了电气化,其余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完成转型。这一转变不仅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改善地方空气质量,也显著提升了船员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免受噪声和废气的困扰。我了解到,中国也正在开发并部署电动渡轮与船舶,绿色航运是挪中双方在知识共享和战略协作方面高度契合的领域。大家不妨留意,或许下次前往香港,就能看到中挪双方在粤港澳大湾区携手打造的航运项目。
挪威的电动轮渡
电动汽车在挪威同样深受欢迎。如今在奥斯陆市中心街头,随处可见展示中国电动汽车的大型展厅。目前,挪威新售车辆中有90%为电动汽车,其中中国品牌约占10%。挪威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当然离不开政策激励,这与中国的经验类似。长期以来,电动汽车在挪威享有税收减免、优先停车权及高峰时段可通行公交专用道等政策支持。这一政策组合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改善了空气质量。如今,随着电动汽车在成本和性能上已具备与燃油车竞争的优势,相关激励措施也正逐步退出。
建设可持续社会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减少、再利用与循环利用我们所消费的产品。所以,要向循环经济转型,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增强经济竞争力,并实现气候与环境目标。在此背景下,产品应当具备更长的使用寿命,并能够被维修、升级与重复使用,而非在短期内就变成废弃物。
循环经济与生产者责任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EPR)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落地实施。自20世纪90年代起,挪威借助这一制度,成功推动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回收工作。据我所知,中国也在积极探索这一制度安排。
所谓“生产者延伸责任”,是指产品制造商与进口商不仅负责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要承担产品的回收与废弃处理责任。该制度旨在确保废弃物被妥善回收与处理,其相关成本需内嵌于产品价格之中。这样的机制为生产商提供了动力,使其设计出更便于回收、处理安全的产品。政府则负责监管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其符合法规要求。
在挪威,包装、饮料瓶、电器电子产品、电池、汽车及多种其他产品类别,均已纳入生产者延伸责任体系。该制度实现了较高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率。
这一体系同样也便利了公众成为负责任的消费者。借助高效的回收体系,我们不仅能够妥善回收废旧包装,也能对已使用的产品进行系统处理。以挪威为例,人们在奥斯陆购置新洗衣机时,需确保旧洗衣机同步回收。同时,挪威还搭建了用于收集废旧包装盒与电池的回收体系,期望客户成为有责任感的消费者。凭借这套体系,消费者无需为旧物回收额外操心,就能轻松践行环保责任。于我个人而言,这样便捷的回收体系极大地激发了我参与回收的积极性。
在生物多样性中寻找平衡
挪威和中国共同致力于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宏大目标,即确保在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上由中国主导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得以落实。
该会议是自然保护领域的一大重要突破:全世界一致同意,30%的陆地和海洋应当得到保护,避免开发。这是一个全球性目标,所有国家都应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贡献。另一个关键目标是尽可能恢复已经退化的自然环境。
大自然在挪威的国家身份中占据核心地位。挪威人高度重视户外活动,广泛地将自然用于休闲和体育活动。因此,保护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在挪威的文化语境中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依赖自然资源,如林业、渔业、矿产资源(如海上石油和天然气)、水力发电,以及日益增加的风力发电场用地。我们习惯于几乎不受限制地接触自然资源,这让人容易产生自满,认为我们的资源是无限的。
挪威将加大海上风电产量,推动绿色环保
和中国一样,挪威也必须在自然资源保护以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寻求一种平衡。这并不容易,并且许多挪威人已开始发声。他们认为,风力发电厂、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正在让我们失去很多的自然资源,而这些设施对绿色转型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有助于生产更多可再生能源、推动低排放产业,并支持公共交通系统的扩展。但许多人也认为,这些项目会导致自然退化,损害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碳汇。
因此,前进的道路并不简单——技术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平衡,寻求有助于实现这些并行目标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研究和创新至关重要的领域。
全球气候议题的个体责任
作为一名公民,我个人也肩负着为实现未来的碳中和与可持续社会寻找良好解决方案的重大责任。
去年夏天,我搬到了北京,在这里,我发现自己有很多机会以“气候友好”的方式生活。我对北京的火车和地铁系统、低排放公交车、共享单车以及随处可见的自行车道印象深刻,并且北京的交警也在极力维持交通秩序。这些都为我用环保的方式探索这座城市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挪威,我家屋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尽管挪威并不以阳光充足著称,但我依旧能利用太阳能,以电网中性费率(grid-neutral rate)发电,来部分满足我的用电需求。但我知道,我还能做得更多。
我相信,行动是关键——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采取行动。
我们需要继续加快能源转型。我们需要重新利用和回收我们的资源。我们需要将气候和自然置于所有决策的中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出让人们能够幸福生活、经济能够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谢谢大家。
- 原标题:绿色低碳转型:经验与展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佳芮 
-
“52%美国人反对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
2025-04-09 10:03 -
特朗普宣布将对药品征收关税
2025-04-09 10:00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美贸易代表遭围攻:对中国,我们压根就没战略
2025-04-09 09:41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特朗普关税政策加剧市场担忧,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
2025-04-09 09:35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我大使:有人鼓吹“民主芯片同盟”,蓄意制造中以裂隙
2025-04-09 08:30 中国外交 -
AI致用电量激增,特朗普:烧煤!
2025-04-09 08:29 人工智能 -
特朗普:希望削减超1万亿美元开支
2025-04-09 08:05 美国政治 -
美防长又抹黑,我使馆驳斥
2025-04-09 07:55 观察者头条 -
俄副外长:目前没跟日本进行任何和平条约相关谈判
2025-04-09 06:49 -
古特雷斯:贸易战没有赢家
2025-04-09 06:48 -
加拿大宣布,对美汽车加征25%关税
2025-04-09 06:48 -
英协会警告企业:学美国,会吃官司的
2025-04-08 23:45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特朗普太愚蠢,根本不了解中国”
2025-04-08 23:24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经济学家们痛批:既蠢且坏!特朗普就是想让全世界都俯首称臣
2025-04-08 23:14 美国一梦 -
俄外交部:第二轮俄美磋商将于几天内举行
2025-04-08 23:13 俄罗斯之声 -
“对美国非常失望,这算哪门子朋友?”
2025-04-08 22:47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美国人边囤货边抱怨:中国商品物美价廉,凭什么受罚?
2025-04-08 22:34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李强同冯德莱恩通电话
2025-04-08 20:54 中国外交 -
“美伊冲突是‘灾难性’的,但俄无义务对伊提供军事援助”
2025-04-08 20:53 伊朗局势 -
“八年了,所有美国制造商都劝我们:回中国生产吧!”
2025-04-08 20:28 观察者头条
相关推荐 -
脑洞很大!前北约秘书长:新组织D7,可对付中美 评论 176“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123“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229“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101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8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