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该感谢“赫德们”带来的现代化?
这一规定经由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展到了一切洋货头上,也就是说,洋货可以不用缴纳厘金,而国货必须缴纳厘金。什么是不平等条约,这不就是吗?仅从这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有一部打着“普及历史知识”旗号的纪录片会被全网下架了。[全文]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很多观众的私信问我,为什么现在对曾国藩、李鸿章的评价会两极分化?我们该怎么评价他们?电视剧《走向共和》真的不靠谱吗?为什么我的历史老师会竭力推荐它?这些问题非常好,它们可以成为我这个系列的起点。[全文]
-
《李延年》口碑这么好,说明革命历史剧最忌胡编乱造
这部电视剧表现的不只是李延年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不是英雄个体,是英雄群像,这是它最感人的地方。而我军之所以能诞生一个又一个英雄集体,跟当年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形成的工作方式密不可分。[全文]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1926年,胡适参加“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中国访问团”,走陆路经由西伯利亚前往英国。他在莫斯科呆了几天,可能是苏联人对他招待得不错,他又开始为苏联唱赞歌了。这段经历被很多胡适粉视为大污点,或是绝口不谈……[全文]
-
九一八事变期间,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了些什么?
1938年3月29日,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从表面上看,此时军权与党权终归于一统。但蒋公真的赢了吗?只消看看国民党各路军头保存实力、拥兵自重的基本事实,便不难得出结论。而最大的受害者总是日寇铁蹄之下的中国群众。[全文]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五四运动既然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介入了政治,又让政治介入了校园。胡适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积攒了大量人脉,研究系就是重要的一支。直到1927年4月底,顾颉刚写信给胡适劝告他,赶紧跟梁启超、丁文江等研究系一班人“断绝了吧”。[全文]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胡适混迹学术界至少擅长两招:第一招,拿些当时人不明觉厉的洋名词装点自己、把人唬住;第二招,抄录一些反主流的、鲜有人知的暴论,裁裁剪剪,据为己有。但仅止于此,胡适的声名也最多传播在北京的几所学校里头,他之所以能出圈,成为一代名流,还要倚仗其他力量。[全文]
-
没有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归宿就是街头政治
威尔逊和美国政客打死都想不到,自己处心积虑,却到头来为他人做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0年7-8月,共产国际二大召开,罗易在会上提出了应把工作重心转向亚洲。这个主张刚提出时,没有多少人响应。但现实很快教育了各国共产党人。[全文]
-
80年前的重庆“大隧道惨案”
我常想,梁启超批判廿四史不过“帝王将相谱牒”,倡导写“人群之历史”,我们也总是说写历史要有群众立场。这些平民百姓在动荡年代的遭遇不就是“人群史”中最朴素真实的一面吗?没有人可以慷他人之慨,代替他们原谅侵略者或反动派。[全文]
-
被网友盛赞“貌美”的刘师培,其实过得很“狗血”
出身大户、少年成名、青年领袖、娇妻相伴,这本来是成功人士的配置,却妥妥让刘师培演成了人生狗血剧。刘师培的狗血人生当然是次要的,他之所以还能受今人尊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年的进步主张。从这些主张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源头。[全文]
-
两千多年前的法家思想,竟如此“现代”
古往今来的历史变革从不是出于人道的进步,倒毋宁出于不人道的残酷竞争,被许多人捧之上天的西方“民主”社会更是“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鲜血”。念及于此,我总会惊讶秦政之“现代”,或者说,惊讶两千多年前的法家思想竟包含了如此多的现代性因素。[全文]
-
《觉醒年代》如果多拍北大之外的故事,会更好
有些网文说到钱钟书在五七干校不会烧开水,人送外号“钱半开”。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了解过去士大夫的寄生性,就不知道为什么当初进步知识分子欢迎工读主义。这些东西远比北大校园要厚重,是应该得到充分呈现的。[全文]
-
思考儒法关系,别太“二极管”
在思考儒法关系时,最好不要模仿宋明理学家的恶习,不要动辄逼人在“利”“义”之间选边站,并把自己讨厌的人统统归为“管商申韩之徒”。亦如我们在讨论现实政治或社会问题时,切不可像某些公知那样人为地刻画人权/主权的二元对立。[全文]
-
没有他们的考古发现,中国恐错失文明古国之名
扎实的上古史成绩乃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考古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近代中国的上古史重建工作伴随着史学研究视野的极大提升,考古学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没有殷墟考古,商代的历史就得不到承认,就永远也不可能从疑古学派的否定声音中解放出来。[全文]
-
同情阿尔斯通=支持海外腐败?
最初的“长臂管辖”受到两个条件的限制:第一,它用于调处美国各州之间的管辖权纠纷;第二,它适用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原则逐步随着美国的金融霸权和高科技霸权,既扩张到了美国领土以外,也涉及到了刑事诉讼案件。[全文]
-
美国“内亚研究”对中国有什么偏见
拉铁摩尔晚年回忆道:“当罗斯福赞成像统一战线这样的安排时,他愈来愈确信,战后关于中国的重大决策将不在中国作出,而是由美国和苏联拍板,在这种情况下,美苏之间的良好谅解是至关重要的。”不难看出,尽管热爱中国,但他的地缘政治理论却没有中国的主体地位。[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