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子弹:当我见到张桂梅老师时,就决定要写一个“喜剧”
03 生态的营造:人是活在环境与关系里的
在确定了张老师的人物基调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如何营造她周边的生态,这个生态,既指张老师所处的社会环境:贫困山区,路途遥远,多民族混居,重男轻女,整体教育水平低;更指张老师所处的社会关系生态:她身边有些什么人,生活在怎样的关系里。
围绕这个思路,我把要设计的角色分成了几大类:第一类是学校类的,有老师,有学生。老师们都是为什么来到学校,又各自面临什么问题?学生写几代,都有怎么样的个性与困境?第二类是政府类的。张老师要建校,要批地,要搞编制,需要面对哪些部门?这些领导上到什么层级?下到什么层级?她的直属领导是谁,分别与她是什么关系?第三类是社会类的。张老师钱不够要募捐,可能遇到谁?企业家,还有无数的普通人,怎么去写这个庞大的群体?还有学生家长们。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当地有没有扶贫脱贫建设?他们参与了什么事情?
在构建这个生态的过程中,我不光锁定了我要写的人物,也找到了整个剧本的叙事重心:我要写的不是张老师从小到大的日常,而是她如何竭尽所能完成一个在外人看来不可能的任务。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放弃了过多描写她的丈夫,这不是我的重点。我选择从建校写起,让周围的生态能最大程度与张老师同频共振;而结束的点则落在了张老师看大象迁徙这么一件小事上。因为大象是母性氏族,象群有头象,带着小象,我觉得特别符合张老师当下的状况:你不知道她走向何方,但是她始终在走向更好的地方,我想传递出充满希望的在路上的概念。
关于写不写第二代学生,我和导演一度有过激烈的讨论,因为第一代的戏已经写到极致了,留给第二代的空间不多,导演担心第二代很难超过第一代。但从社会生态的角度看,我觉得应该写,因为张老师面临的生态是不断变化的,只有让大家看到谷雨等人的回归,看到教育是可以反哺当地的,才能展现整个社会形态、意识和观念的变化,从而让故事形成逻辑上的闭环。教育绝非一载之功,张老师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在办学这件事上她并未获得完全的成功,而是依然在路上。这个连贯性既是社会生态本身的连贯性,也是人物内核的连贯性。
我想以剧本第一集为例,说明为什么生态的营造对于人物塑造至关重要。全剧开篇是方琼拉肚子,张老师骑着摩托车离开。摩托车的选择和旱厕的出现,非常符合南方山区的特色,快速交代了张老师所处的地理环境;然后是她的闺蜜拉肚子,人物关系出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会和闺蜜一起去家访,这是一个非常亲切的形象。她的闺蜜因为闹肚子在旱厕里出不来,这种情况下正常人会选择等,她不是,她明明不擅长骑摩托车,却骑上摩托车走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张老师是个风风火火的人,她非常关心学生,她一刻也等不了,她要去救她。进村后张老师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学生,为了“追”儿子已经怀了四胎,能直观看到当地重男轻女的程度,这也是谷雨的第一个参照系,让观众看到,如果张老师没有救她,她的人生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然后是谷雨为了三万块钱要把自己给卖了。这是张老师面临的直接困境。在张老师与迎亲队伍对峙的同时,我设计了女疯子的出场,她是农村里随处可见的被侮辱、被遗忘的女性代表,她只有一句台词:“不是我克死的。”但通过这句台词,你不光能想象她的故事,更能看到在当地像这样早嫁的、受困于婚姻的女性是非常普遍的,这是谷雨的另一个参照系。
到这里,我还担心呈现得不够,又设计了张老师的两个本子,一本记录着她手里所有辍学的学生姓名与辍学理由,另一本是募捐的本子,记录着何年何月谁捐了多少钱。这些对周边生态的营造,不光让观众看到了张老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她面对的是什么层级的困难,也看到了她的解决方案:她想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且已经不是头一次这么想、这么做了。有了这些铺垫,张老师才能在半夜敲开教育局长周善群的大门,才能在党代会上说出我有一个梦想那一番话。
2021—2022年采风时,主创团队在张桂梅老师一直担任院长妈妈的儿童之家与她合影。参与者有制片方歆光影业集团总裁康捷(左一),以及制片人李行(左五)等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然活在某种环境与关系里,他的行为与所处的生态息息相关。我们花大工夫去营造张老师周边的生态,不光是因为这种生态是张老师成为张老师的原因,更是因为人物的互文为她之后的一切选择、行动提供了理由和外部支撑。也只有充分呈现张老师所处的生态,观众才能对女校的难和张老师的强真正感同身受,才能理解建校的急迫性和必然性,真正沉浸到剧情里去。
04 配角的打造:95%的平庸和5%的闪光
《山花烂漫时》是一个大女主戏,也是一个群像戏。因为张老师已经足够高尚,已经承担了太多理想主义的光芒,所以在其他人物的塑造上,我坚持找到属于普通人的视角,而不是把他们写成跟张老师一样的理想主义者,或者天然的追随者。
我写这部剧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对于普通人来说,通常95%的人生都是暗淡无光的,有着最普通的人性和最平庸的烦恼,只有5%是称得上高光的瞬间。所以在除张老师以外的人物上,我极力寻找这种普通的人性和平庸的烦恼。
比如基层干部的代表马永强和周善群。马永强是一个有进取心的官员,我抓到他的第一句话是“副的,副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务对话,很能展示他的得意和油滑;而周善群清高,我抓到他的第一个点是茶杯,跟他这个人一样,走到哪儿都端着,所以张老师薅走他,首先是薅走他的茶杯,这些细节是非常普通但又能让人物充分成立的。
马永强前期一直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张老师想要说服他全力以赴建女校却没成功,最后给他薅到滑肉馆。我设计了一个店主家的小姑娘,在他们说话的过程中,这个小姑娘始终进进出出,被她爸爸指挥着端酒端肉、加水添饭,她甚至没有跟马永强产生任何交流,马永强却突然答应了张桂梅的请求。为什么?因为他看到了真实的困境。当这个问题没有呈现在面前时,你可以计算得失,但这个瞬间就是那不普通的5%,是马永强的人性闪光。
同样的,当开学遭遇暴雨,学生们无法赶来上课时,周善群也放下了他的清高和上下级规矩那一套,坚决站在了女校这一边,让马永强不要再打官腔,不管想什么办法,都得把孩子们接出来。这场戏是他的人生高光,但除此之外,他也怕事,也想躲。我决不回避这种躲。因为这才是普通人该有的想法和人性。
我们剧中有四个主要老师,我要做的,是从非常私人的角度,找到他们各自来女校的理由和人生闪光点。其中丁笑笑脱胎于我采风中采到的一句话,当时女校初创,刚来的老师们发现得睡在一个没封顶的水泥筒子里,去招一些还不存在的学生,大家都崩溃了。有个老师说:“天啊,张老师你这个学校不垮没有道理。”张老师认为完蛋了,她肯定要走了,结果她又说:“反正你也干不了多久,你干多久,我就陪你多久吧。”这非常洒脱、达观,我们抓住了这个点,设计了丁笑笑。她的困境不在于普通生活的困境,而是被认可、寻找自己道路的困境,所以什么事她都觉得很开心,很酷,是真正为了快乐做这个事的。
魏庭云是典型的继承了中国君子之风、有着职业荣誉感的女性,秋瑾、吕碧城兴办女学,是这样的人物在感召着她,你可以看到她在故事里面任劳任怨,甚至是自我激发的,不但自我激发,还激发爱慕者一起努力。恋爱脑姚小山,我给他设计了大量喜剧情节,我们让他一时恋爱脑上头就来了,后来得不到回应差点就走了,他和张老师互动,有那种喝醉了吐槽上司之后觉得丢人、不好意思见面的点,特别日常也特别有趣。
还有少数民族赘婿陈四海,我给他找了两个点:一是他是官迷,人家觉得累、嫌麻烦的工作,他欢欢喜喜就来了,因为是个正经主任;二是少数民族这个点,不光显示了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做了一定文化宣传,让大家进一步感觉到了当地的生态,也跟常见的重男轻女形成对比。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在另一个社会制度下就是不正确的,女性不是天然就该承担劳役的。到底应该选择事业还是家庭?我很开心能在一个男性身上讨论这个经典话题。
包括离开的老师蔡虹,我们没有对她做任何批判,而是真实地呈现了她,甚至让她质问了张桂梅,让张老师无话可说。为什么这么设计?因为我真的很想说,做不到像张老师那么高尚很羞耻吗?不羞耻,这就是普通人的想法,她说得没错呀,我们努力学习不是为了搞一份钱多事少的工作吗?英雄固然伟大,当普通人错了吗?没错,普通人才是大多数,也正因为如此,才衬托出英模的伟大。我就是希望让大家看到,生活可以有不同的样子,大部分人选择了普通的、平庸的生活,选择了钱多事少,少部分人燃烧了自己,走向了更光辉、更英雄、更了不起的道路,这就是生活的真实。
包括“四朵金花”,她们对应着不同的问题:谷雨敏感,高度自尊,她的困境是完全被物化、忽视,被家庭拿来换钱;蔡桂芝遭遇家庭暴力,她需要挺身而出保护母亲,同时面对着因病返贫的窘境;宁华则是被当作男孩养大,缺失了对社会性别身份的认同;柳细莺甚至把苦难看作理所当然,看不到生活的其他可能……对这些人物现实困境的展示,不仅让这些女孩显得鲜活动人,也展露了张老师性格的不同侧面,让人意识到,女校的成功绝非张老师的孤身奔赴,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感染、共振的结果。
回过头去看女校这件事,我一直觉得很神奇,因为这是每一个人带着各自的目的、在里面发挥了应有作用的结果。中间但凡有一个人没有这样做,比如说老师再走两个,学校就办不下去了;学生不自强,第一届学生没考上,后面拨款就没了,生源也没了,这完全可能。正因为无数普通人在其中发出了自己那5%的微光,女校这件事才得以成立,而不是张老师像太阳一样,一个人孤悬在上。我要写的不是太阳的诞生,而是一个星系。我们当然有着太阳这样能量巨大的星星,但旁边的星星也一样重要、一样璀璨。
- 原标题:《山花烂漫时》创作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打破113项纪录!从寒假放到暑假,《哪吒2》今日下映
2025-06-30 16:44 -
再添考古新发现!长沙坡子街又现数百枚两汉简牍
2025-06-30 15:45 城市文脉 -
马伯庸:历史题材“当下性”不是强行借古讽今
2025-06-29 13:06 新潮观鱼 -
下个文学改编爆款在哪?作协推荐了…
2025-06-28 15:24 新潮观鱼 -
白玉兰最佳电视剧颁给了它? 靠八集篇幅创造了历史
2025-06-28 07:08 三十而励白玉兰 -
最新研究证实:哈尔滨古人类是丹尼索瓦人
2025-06-27 13:53 -
“首播后十年沉寂,《大明王朝1566》是我表演生涯很独特的经历”
2025-06-27 12:12 新潮观鱼 -
白玉兰如何选?“传统数据证明不了这两年的好剧”
2025-06-27 11:12 新潮观鱼 -
“来内地拍戏我逼着自己练好普通话”
2025-06-26 19:57 新潮观鱼 -
影视人才培养报告发布:视听平台成新人“首机会”核心供给方
2025-06-26 13:02 新潮观鱼 -
返现30%上不封顶! 这些国家为中国“卷”起来了
2025-06-25 11:42 新潮观鱼 -
获金爵奖评委会大奖的日本片,讲什么的?
2025-06-24 16:09 新潮观鱼 -
“作为印度电影人,我非常钦佩中国同行的自信和雄心”
2025-06-24 14:16 新潮观鱼 -
时隔14年,金爵奖再次颁给了中国女演员
2025-06-22 07:35 新潮观鱼 -
“我常跟中国电影人说,别老想着去欧洲电影节找市场”
2025-06-21 14:12 新潮观鱼 -
“拉美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不同,我们的叙事不是非黑即白”
2025-06-19 11:34 新潮观鱼 -
被前合伙人实名举报,李雪琴工作室:法院见
2025-06-18 15:26 -
中国电影“已亏损十年”?业界巨头都在聊“如何省钱”
2025-06-17 19:24 新潮观鱼 -
那个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的老人陈彼得走了
2025-06-17 12:13 -
改编刘慈欣小说进展如何?《海上钢琴师》导演这样说
2025-06-16 17:18 新潮观鱼
相关推荐 -
“美国人,真正该担心的时候到了” 评论 6“美国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挥霍,直到…” 评论 137“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 评论 233美国解除对华C919发动机出口禁令 评论 410最新闻 Hot
-
“美国人,真正该担心的时候到了”
-
普京:全世界都想进入中国市场
-
马斯克:对!全面公布所有文件
-
美方恢复出口,“不是恩赐也不是让步,是我们斗争来的”
-
想得真美!“美越协议这一条,旨在孤立中国…”
-
“美国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挥霍,直到…”
-
“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
-
“以色列和俄罗斯正进行秘密会谈”
-
佩通坦基本盘还稳吗?泰国权力天平倾向何方
-
“不同于西方,中国正建设由技术驱动的福利模式”
-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被骗至缅甸的男模特已获救
-
“越南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惹恼中国”
-
最新民调:4成支持马斯克成立新政党
-
美伊下周在挪威谈?
-
“俄美有兴趣共同实施经济领域一些‘有前景的项目’,特别是能源”
-
人才引进被举报中止1年后,再招考入围名单与此前一致?包头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