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子弹:当我见到张桂梅老师时,就决定要写一个“喜剧”
05 不偷懒的创作:守正与出奇并不矛盾
通过这次创作,我还有一个重要体会,那就是守正和出奇并不矛盾。很多时候我们出于内心的傲慢,觉得这是重大题材,要传递的价值观太多了,受的局限太多了,就放松了自己在艺术上的要求,好像它天然获得了一种豁免权,不好看是正常的。可事实呢?事实上这就是一种纯粹的偷懒。比如说,认为“主旋律”题材就应该板着脸讲故事,认为张老师这样的人物就应该是严肃的、沉重的,这都是艺术的偷懒。
我举一个例子。高考那场戏对全剧至关重要,在高考前,我们需要一场戏把情绪压到极致,也需要给到孩子们一个释放的空间。在创作时,我想她们能干什么?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我脑海里就出来了爬山、看日出、呐喊,好像当然就应该如此;第二个备选方案则是在操场里跑圈,这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可我反过来问自己,这群女孩子刚从山里出来,是没见过山呢,还是没见过太阳?好不容易进到城里读书,在高考前最关键的时候花半天时间呼哧呼哧爬山,就为了看日出呐喊,这合理吗?不合理。但很多戏就这样拍了,甚至演员也不会觉得有问题,就这样演了,因为站在都市人的视角,这确实能起到疗愈心灵的效果,但放在这群学生上,这就是纯纯的偷懒。包括前面说的陈四海面临的选择,按惯性思路,他绝对应该选择留下,因为办学校是多么伟大的事,按照我们的主流叙事,这样的事是永远排在小家前面的。但我让他扛完女校最难的那一段就回去了,因为作为家庭的一员,他凭什么不承担家庭责任?小家不重要吗?走婚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摆设吗?高尚一时也是高尚,能坚持到现在已经很了不起了。我的戏永远应该跟着人物走,而不是进入主流创作的套路里。
长期创作的人很难摆脱套路,但至少在这个剧上,我不想偷懒,因为像张老师这样了不起的人物,值得我们更认真地表达,不应该随便把这个题材消耗掉。比如在张老师的建校动机上,我们能按西方的那套人物结构去解构我们这片土地上成长的人物吗?不能,因为我们这片土地上就不成长西方式的英雄,中国的英模解决的从来都不只是个人问题,中国最小的社会单位是家,再往上是族,族上面是国,中国人一直是在这样的体系里面实现自我完成的。只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你是无法理解张老师的。所以要写好张老师,你得打破内心的傲慢,得真正进入张老师,进入那些女孩子们,问问她们会不会去山上面呐喊,对于读书这件事,她们是什么感受。我采访过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她们说我们就是苦学苦读,我们心里面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就是唯一的机会,不成就是死,就是回去嫁人,出去打工,就是这样的命运。所以我后来想到了解压大会,让张老师带着学生们自己骂自己,我甚至控制了时间,就一堂课的时间,因为孩子们宣泄完还得继续苦学苦读,这才是她们的生活真实,是她们的人物逻辑里应该长出的东西。
对于我来说,这次创作与其说是想要出奇,不如说是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事情跟我想象的有很大差别。我所认为的感动、我所认为的燃点,包括我所认为的痛苦,这并不是人物真实的感受和痛苦。所以我要做的,是舍弃傲慢,放弃那些并不真实的套路,比如常规的大女主很少歌颂爱情,但我没有让张老师鄙视她的爱情,不是断情绝爱才能成为大女主。张老师回忆起她的亡夫,充满了美好,她描述得非常坦然、幸福,为什么要去回避这一面?这一面会让她的伟大打折扣吗?不会。包括魏庭云和姚小山的爱情,我没让它建立在暧昧、亲亲抱抱的小情小爱上,相反,我完全将它建立在了理想和信仰上,也许很难,但我们做到了,我们用最小的戏达成了最大的效果。
2025年1月在澳门,金鹅奖结束后,腾讯给《山花烂漫时》举办庆功宴,大家一起回顾创作历程,既感慨万千,又觉得很有意义
所以只要不偷懒,守正和出奇是可以同时达成的。守住价值观,守住你应该表达的内容,这是“主旋律”创作的应有之义;而出奇,这个奇是戏剧的奇,更是生活的奇,人物真实的奇,是你要找到真正符合生活逻辑性,符合生活真实的那些细节来支撑你的人物,来让她展现出跟别的英模人物不一样的特点。我看英模剧最大的痛苦是他们全长一样,人物调性全都一样,既沉重,又正确、乏味。事实上,他们能做成这么大的事业,多少证明他们是个性非常激烈和明确的人。一个个性模糊,没有自我坚持、自我信念的人是不可能完成伟业的。那为什么我们创作出来的英模人物会如此千篇一律?是我们的人物不够牛吗?不是的,这是创作要反思的问题,而不是人物要反思的问题。是我们在创作中偷了懒,浪费了真实土壤里孕育出来的有力量的人物。
06 没有反派,只有信仰的旗帜高扬
创作之初,我给剧本创作定下了几个目标:一是绝对的真实性,二是充足的戏剧性,三是一定的社会性。写张老师,不能只停留在故事的层面,它一定会涉及几个绕不开的话题,一是贫穷,二是性别不平等,三是她的信仰和红色教育。
写贫穷,我不光写贫穷的成因,写落后观念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也写在政策和教育的扶持下,贫穷是如何一点点被改变的,所以在剧中可以看到路修通了,可以看到新建起的芒果园,可以看到谷雨们的回归,通过这些,你可以看到教育是如何改变当地的贫穷和愚昧。
写性别不平等,我不去强调两性对立,而是努力表达了在生活中看到、感受到的种种女性困境,包括月经羞耻、酒桌文化、职场歧视、性骚扰等,展现了不同情境下的女性互助。我不希望立一个坏的男性角色作为靶子,把他打倒,女性就天然正确了,强大了,我要展现的是真正的女性困境,这种困境有时候甚至是在善意下达成的。
比如公安局那场戏,非常有代表性,警察听到谷雨在洗脚城上班,即使确认她是被性骚扰了,还是会说“小姑娘以后别去那种地方瞎搅和了”,这不是善意吗?但背后深层的逻辑是什么?是觉得她去了那种地方才会遭遇这些,这就是结构性的歧视。包括大家对女校的评判,怎么现在还有专收女生的学校,这些真实的困境才是最需要被关注的。
我们的反派从来不是某个个体的人,而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愚昧、贫穷和落后的宗法观念。比起某些极端情况导致的特例,我希望更全面地展现出县城乃至山区的整个生态:比起没能力和无机会,更可怕的是对自身境况的不自知,以及对未来缺乏信念和希望,这就是张桂梅老师常常提到的“穷根”。这种精神上的贫穷远比物质上的贫穷更顽固、更可怕。所以我塑造了农村随处可见而又总是被忽视的“女疯子”,小小年纪就为了拼男孩怀四胎的女学生,不堪家暴奋起反抗的辛欣妈妈,爱女儿却把一切生活苦难迁怒于妻子的蔡桂芝爸爸,没有恶意却总是议论着宁华的爷爷奶奶们,以及下意识指责谷雨的派出所警察们……
我希望通过这些触角一样的人物,将张老师毕生与之对抗的贫穷和落后观念具象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将教育是如何改变她们命运的过程如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大家在关注这些的同时,也更理解张老师和女校在当下的社会意义:了不起的从来不是苦难本身,而是苦难中的拼搏与坚守,是打破桎梏、突围而出的决心和勇气。
此外,我选择在剧中直面张老师的信仰,详细解析她信仰的由来。梳理完张老师的前史,我们会发现这信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张老师人生的低谷期,是组织拉了她一把,是华坪质朴的山区女性让她看到了人生的意义和责任。她要回报华坪。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保留阿丽这个人物的原因。同时,这种信仰又是接地气的。女校经济困难时,帮助她的是党的干部;条件艰苦,老师出走,留下来的基本都是党员——张老师的个人经历驱动她靠近信仰,信仰又反过来支撑、反哺,为她提供力量。
在剧中,我写了张老师在差点被夺走校长职务时在楼顶唱《红梅赞》的情节。那是一个纯粹的革命乐观主义者才会有的行为。她想要改变山区女孩们命运的出发点非常纯粹,因此,她能从信仰中汲取力量。她的生活和信仰不可分割。
我也特别喜欢女校最艰难时刻,张老师生病,周善群接她回来那段戏。学生们在黑暗中点着蜡烛念《沁园春·长沙》,那是真正的青春飞扬,那是真正的信仰,那个信仰的流淌是充分自然的,念着念着一瞬间,灯突然亮起来,这时候,人物的信仰是从她生活里结结实实长出来的,所以一点也不尴尬,相反,它是充分可信、动人的。
写张老师这个戏,给我更大的触动是,我以前一直以为改变世界是一个宏大命题,只有拥有很高社会地位和很大社会能量的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我以前创作写不到位,我会对自己说,不能怪我,因为它太难了,遇上不合理的事,不敢挺身而出时,我也总是对自己说,没办法,世界太大了,而我太渺小了。但张老师让我看到,普通人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改善我们所在的世界。比起高高在上的同情和审判,我更希望《山花烂漫时》唤起的是对那些还在泥泞中挣扎的人的深深理解,是不卑不亢的关心和动容,是张老师“踹醒一个是一个”的、从微末做起的点滴努力。
我希望通过这个剧的创作,以张老师和女校教师、学生们的精气神去感染、影响当代的青年,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昂然勃发的生命力,让他们意识到,理想依旧值得追逐——有善念、有善行、能坚持,我们每个人都能让世界发生一点好的转变。
- 原标题:《山花烂漫时》创作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打破113项纪录!从寒假放到暑假,《哪吒2》今日下映
2025-06-30 16:44 -
再添考古新发现!长沙坡子街又现数百枚两汉简牍
2025-06-30 15:45 城市文脉 -
马伯庸:历史题材“当下性”不是强行借古讽今
2025-06-29 13:06 新潮观鱼 -
下个文学改编爆款在哪?作协推荐了…
2025-06-28 15:24 新潮观鱼 -
白玉兰最佳电视剧颁给了它? 靠八集篇幅创造了历史
2025-06-28 07:08 三十而励白玉兰 -
最新研究证实:哈尔滨古人类是丹尼索瓦人
2025-06-27 13:53 -
“首播后十年沉寂,《大明王朝1566》是我表演生涯很独特的经历”
2025-06-27 12:12 新潮观鱼 -
白玉兰如何选?“传统数据证明不了这两年的好剧”
2025-06-27 11:12 新潮观鱼 -
“来内地拍戏我逼着自己练好普通话”
2025-06-26 19:57 新潮观鱼 -
影视人才培养报告发布:视听平台成新人“首机会”核心供给方
2025-06-26 13:02 新潮观鱼 -
返现30%上不封顶! 这些国家为中国“卷”起来了
2025-06-25 11:42 新潮观鱼 -
获金爵奖评委会大奖的日本片,讲什么的?
2025-06-24 16:09 新潮观鱼 -
“作为印度电影人,我非常钦佩中国同行的自信和雄心”
2025-06-24 14:16 新潮观鱼 -
时隔14年,金爵奖再次颁给了中国女演员
2025-06-22 07:35 新潮观鱼 -
“我常跟中国电影人说,别老想着去欧洲电影节找市场”
2025-06-21 14:12 新潮观鱼 -
“拉美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不同,我们的叙事不是非黑即白”
2025-06-19 11:34 新潮观鱼 -
被前合伙人实名举报,李雪琴工作室:法院见
2025-06-18 15:26 -
中国电影“已亏损十年”?业界巨头都在聊“如何省钱”
2025-06-17 19:24 新潮观鱼 -
那个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的老人陈彼得走了
2025-06-17 12:13 -
改编刘慈欣小说进展如何?《海上钢琴师》导演这样说
2025-06-16 17:18 新潮观鱼
相关推荐 -
这个前苏联国家正在外交大转向:愿深化对华关系不设限 评论 188“美国已解除这项对华出口禁令” 评论 271家乐福CEO放话:对中国小包裹,要学特朗普征税100% 评论 216“2027年起,整个产业将拱手让给中国” 评论 129最新闻 Hot
-
“没客户!”获47亿补贴后,三星在美芯片厂推迟投产
-
约翰逊急着表决,民主党领袖连续讲了6小时,还没停…
-
“六代机机密会议,扎克伯格突然闯入”,白宫回应
-
8年后,默克尔吐槽特朗普:真装!
-
美军评估又变了,“不是几个月是两年”
-
“即使特朗普下台,美国政策也不会变,中日韩要合作”
-
“船到桥头自然直”,印外长回应美议员
-
俄海军副总司令阵亡
-
“在越南的中国制造商松了一口气”
-
他倒戈后就躲起来了,电话都不接,同僚评价:聪明
-
“美国已解除这项对华出口禁令”
-
“印军将全面排查中国产零部件”
-
美国和盟友闹掰?“本质没变,中国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声,英财相当场落泪,“哭崩”市场
-
家乐福CEO放话:对中国小包裹,要学特朗普征税100%
-
莫迪表态:金砖是重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