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新潮观鱼
-
改编成功,《新驯龙高手》做对了什么?
动画改真人电影是一个系统性的制作重构,能让观众感受到“没改”,背后已经做出了非常多的“改动”,这些“改动”在无形间融于了真实世界画风的场景里,形成了新的血肉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持了最初的灵魂。
-
编剧不是精英,我们一定不要自诩为“文艺工作者”
我说的“低”不是指审美视角,是指你要真的去体会最平民的、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想法。,我希望我从精英视角慢慢地变成人民视角、平民叙事,跟百姓平视,先尊重他们的生活,再去写普通民生,然后在普通生活里面写平民英雄,写人民创造历史。
-
“作为印度电影人,我非常钦佩中国同行的自信和雄心”
我非常佩服中国导演的一点是,尽管他们电影的题材、风格大相径庭,但他们总会以一种非常自信的方式去拍这些片子。我现在尤其想看的两部中国电影:《好东西》和《哪吒》。
-
苏联解体后,35年时光在这里按下暂停键
除了在情感故事的主线之中微妙地平衡涉及人本的简单元素,阿布德卡雷科夫也把不同时代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对农村的影响忠实地加以展现。
-
“在康乃馨革命的50年后,我们和中国有一个相似点”
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刻,整个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内心确实存在这样的焦虑与困惑:思想开放的新生代,与保守旧时代人群,是否能够和谐共处?我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去探究,是否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
“任何自诩为客观的电影,就像在进行殖民操作”
社交媒体帝国掌控了我们的民主制度,并从内部侵蚀了它。这种现象发生在巴西社会的两极分化之后,而这一切都始于社交媒体、脸书之类平台,还有美国盛行的极右翼运动的影响。该运动最开始在美国势头强劲,随后迅速蔓延至巴西。
-
她终于还是去不了巴黎
哪怕我们知道,在1919年,巴黎那儿还蹲着一堆堆怀才不遇的落魄艺术家,但对于女主这个巴西底层的排字女工来说,巴黎是天堂,是彼岸,是自我实现的代名词。女主其实很像萧红,但她是一个遇到了萧军,但没能成功走出东北的萧红。
-
一场赛博外衣下的“中式父子虐恋”
所谓“虐恋”,就是“父亲虐我千百遍,我待父亲如初恋”,就是既恨父亲但又不肯离开父亲,父亲对自己越冷漠自己越是要在生活的蛛丝马迹里找到“爸爸爱我”的证据。
-
改编刘慈欣小说进展如何?《海上钢琴师》导演这样说
不仅是导演、编剧要有这种信念,我呼吁所有制片人、投资人、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都要坚信世界上必须要有电影,没有电影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被眼前的工业发展困境、经济发展困境等情况所困扰,电影产业一定充满机遇。
-
从“译意风”到“中国一歌”,这里藏着中国电影的秘密
从大光明电影院的鎏金岁月,漫步到国歌母带的诞生地百代小红楼,再到鲁迅先生都一票难求的国泰电影院,最后回到藏于梧桐深处的上海影城SHO亚洲首个杜比剧场,上海用百年时光书写了一部生动的城市电影史。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电影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
走出舒适区的《乘风2025》:把“女性能量”写在山河大地上
大海,山川,湖泊,草原…《乘风2025》把舞台从棚里移到山河大地,引入了真实的天地和真实的风雨,就让这样的映照显得更加真实,更加接地气。透过舞台,我们更容易看到无数平凡的30岁,40岁,50岁,60岁女性,乐观,坚强,不知疲倦,勇往直前。
-
本以为是“十三太保大内斗”,“苏超”怎么就成了呢?
江苏“十三太保”——13个城市组建的球队被形容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三”,没有人情世故,只有对胜利的渴望。散装江苏的各种有趣段子让城市之间的比拼从未如此鲜活。
-
在哈瓦那,遇见一个“中国”
如果已经成为历史记忆的老一代古巴华人来到古巴伴随的是劳作、贫困和血泪,进入新世纪,当中国人再次抱团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的一个群体时,精神面貌和追求已经是翻天覆地了。
-
“保护未成年”究竟有多难?现实比这剧更气人
“有个15岁男孩使12岁女孩怀孕的案件,从法律角度看,男孩就是强奸幼女。但办案过程中,两家监护人互称亲家,已经在谈婚论嫁了,所以对于未检办的介入,双方反应都十分激烈。这种情况给他们释法说理根本没用,但能不判不诉吗?”
-
台当局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别急…
两岸文娱产业的发展差距已经摆在眼前,未来在哪一边,一目了然。而台当局却妄图用打压和恐吓来限制、剥夺台湾同胞的职业发展自由,实在是一种无效且可悲的行径。
-
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胡曼黎”的人生状态,更像我身边一个朋友或邻居,我并不觉得她离我很远,因为年龄差不多,她感受到的压迫、压抑感、焦虑,我能读懂,看剧本时我都要深吸一口气。中年人连脆弱的时间都没有,不允许你有脆弱的时间。
-
-
资讯 Information more
-
马伯庸:历史题材“当下性”不是强行借古讽今
近日,在2025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文学之光、影视闪耀——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介会”上,著名导演谢飞、作家马伯庸、《北上》作者徐则臣等发言,从站在文学肩膀上攀登、历史文学的“当下性”思考、文学和影视化的实证主义角度,探讨文学与影视作品的百年共生。[全文]
-
下个文学改编爆款在哪?作协推荐了…
近日,在2025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文学之光、影视闪耀——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介会”上,中国作协“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正式揭晓。[全文]
-
白玉兰最佳电视剧颁给了它? 靠八集篇幅创造了历史
在近20年来获得该奖项的剧集中,30集以上的长篇剧集几乎占据了全部,而《我的阿勒泰》的篇幅只有八集。但就是这短短八集的篇幅,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与心灵的美妙体验,也让阿勒泰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向往的旅游胜地。[全文]
-
“编剧不能因噎废食,因害怕男女对立而拒绝女性叙事”
“我们并不想弱化男性,只是想描述我们心目中的美好世界是什么样子。我同样希望未来的女性叙事不会引起性别大战,而是促进男女观众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这才是女性叙事的终极意义。”[全文]
-
“首播后十年沉寂,《大明王朝1566》是我表演生涯很独特的经历”
被新潮观鱼问到《大明王朝1566》的“翻红”以及年轻演员“没时间”沉淀自己的现象,陈宝国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全文]
-
白玉兰如何选?“传统数据证明不了这两年的好剧”
“所以我们看到入围的10部作品,包括得到其他单项提名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高影响力的作品,很少有所谓的‘冷门’。白玉兰在这一点上是平衡了思想性、艺术性和传播性的,这也是她之所以在业内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的重要原因。”[全文]
-
“来内地拍戏我逼着自己练好普通话”
胡杏儿告诉新潮观鱼,其实2009年第一次来内地拍戏她就逼着自己用普通话演戏。[全文]
-
影视人才培养报告发布:视听平台成新人“首机会”核心供给方
“首机会”少、市场容错率低、技术迭代快……当下,正处于变革期的影视行业对新人创作者提出全新挑战。如何帮他们快速成长、诞生更多好内容,成为行业重要课题。[全文]
-
美日印,中国短剧的三大主要市场
为什么中国这些电视剧这么盛行?桑博姆总结了四个原因:首先是文化吸引力,中国电视剧展示了优质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其次是内容能够触达观众心扉;第三是高质量的制作;第四,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在海外非常盛行。[全文]
-
“拍《大明王朝1566》时,整个剧组都在飙戏”
陈宝国认为,演员永远站在剧作家的肩膀上,《大宅门》《大明王朝1566》到现在还能被年轻人重看,靠的就是高质量的剧本和演员们对角色的钻研。对于走到第三十届的白玉兰奖,担任电视剧类别评委会主席的他投注了很大精力了解入围剧作,笑称“今年是大年,不好评”。[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