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行观|跟着小米走?车企应该握好自己的方向盘
最后更新: 2025-07-04 20:35:11【导读】 车企如何用自己的方式,造一辆有坚持、有方向的车?
(文/观察者网周盛明 编辑/高莘)从小米YU7上市至今已经过去8天。在这8天里,围绕小米YU7的订单与交付,人声鼎沸,热议不断。
根据小米汽车官方发布的数据,YU7开售3分钟大定数量突破20万,开售1小时大定数量突破28.9万。雷军自己在直播时表示,在开放锁单后的18小时内,已有24万用户完成不可撤销下单。从小米汽车的APP上也可以看到,小米YU7的最长交付周期已经达到了58—61周——换算一下,也就是一年零两个月左右。
在巨大订单数量和产能有限的背景下,雷军在直播中表示,着急用车的用户可以看看其他国产新能源汽车。
不过,雷军的表态似乎并没有缓解同行的焦虑。观察者网就注意到,一些车企开始在宣传海报的设计上借鉴小米汽车,还有一些车企为了吸引用户转定自己品牌的新车,甚至愿意全额补偿小米准车主5000元的违约金。
某车企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观察者网,在小米YU7发布后,公司就开始要求员工研究小米汽车的产品和宣传优势。但该工作人员也坦言:“小米汽车具有的很多优势和特点是其互联网公司和手机公司的属性带来的,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
小米汽车的确拥有很多与生俱来的优势。比如,由于拥有手机、平板和车机共用一套操作系统,跨设备流转的体验会更好;再比如,由于米家丰富的智能设备,小米汽车实现生态互联的可能性也会更多。
但归根结底,那些关于系统生态的优势,更多是加分项。小米汽车之所以能迅速破圈,背后的原因或许并不复杂,也不神秘。本质上,它只是做好了推出一款新产品应该做的事。
首先,理解消费者需求,做好定位。
从设计风格到性能调校,小米汽车对标得最直接的是保时捷。从首款产品SU7开始,小米汽车在外观设计上就采用了运动造型、宽体轮拱等典型跑车语言。此外,通过SU7 ULTRA的原型车、量产车在德国纽格柏林赛道上的优秀圈速,小米汽车明确打出了“运动感”标签。
同时,雷军在发布会上多次将SU7与特斯拉进行参数对比,涉及空间、续航、充电速度、加速等多个维度,强化了产品力认知。
但与这两个“参照系”相比,小米汽车在价格上明显更低——既没有保时捷的品牌门槛,也优于特斯拉主力车型。它精准切入了一个中间地带:面向一群看重性能与设计、追求智能体验、但预算有限的年轻消费者。这一定位策略,使小米汽车迅速在市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其次,焕发人性,而非行业惯性。
新能源车发展至今,创新不断,但多数产品却更强调家用属性,设计中庸,体验偏重实用与均衡。这样的选择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它是否忽略了另一部分消费者的期待——年轻人对驾驶感受、对美感的需求被满足了吗?
而小米成功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将汽车放回了创造一个新产品最初的位置——它能够满足什么需求。小米的人车家生态的确是其一个特殊的亮点,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它将产品的设计、色彩、性能、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叠加,激发了年轻用户的购买欲望。因此,在千篇一律的家用电动车型之外,小米为市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激发了消费者的“向往感”。
最后,雷军亲身下场的感染力与可信度。
小米不是第一个下场造车的互联网企业。此前,极越也曾在产品定义上有类似探索,但最终未能走通。当然,问题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品牌和组织的承托力。
而小米则不同,尽管经历过外界的质疑和信任危机,但雷军持续亲身下场,为产品亲身背书,而这样的战略正在更长远的维度上取得成果。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百花齐放的环境中,企业信誉,也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最基本标准。
我们再回顾一下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其实不难发现,真正被记住的产品都是因为它们准确回应了时代。
比如,大众甲壳虫诞生于战后德国,满足了普通家庭对可靠、可负担交通工具的迫切需要;宝马MINI诞生在石油危机时期的英国,它用紧凑设计和良好操控满足了城市用户对经济实用型小车的需求;丰田普锐斯诞生于环保意识升温的上世纪90年代,它以混合动力技术回应了节能减排需求,成为新能源家用车的开端……
放眼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正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过去十年间,我们经历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跃升,拥有了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技术、智能化水平和产业链效率,这些优势其实都为车企提供了研发和制造的土壤。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接受度也在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用户主动选择新能源产品、愿意尝试新品牌。这是中国汽车从制造大国迈向品牌强国的关键阶段。
但也正因如此,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在加速变化,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没有特点、堆砌功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这就向新能源品牌提出更多满足消费者情感和价值主张的要求。“在竞争加剧的当下,产品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是谁、为谁而造?”是车企需要回答的问题。
小米YU7的走红确实引人注目,但其他车企如果只是在销售和营销层面去模仿,这就有些舍本逐末了,行业也会走向无序和焦虑。不妨冷静下来,重新思考——自身的产品面向谁,满足什么样的使用场景,有没有满足他们的向往和期待,能否形成差异化的价值。
最终,热度会过去,节奏也会回归常态。留在市场上的,永远不是最会制造声量的产品,而是那些真正理解自己用户、做出清晰选择的品牌。小米的成功值得研究,但更值得每一家车企思考的,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造一辆有坚持、有方向的车。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周盛明 
-
古巴入境新规:硬性电子签证能否改变旅业衰退轨迹?
2025-07-04 20:16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当年轻人扎堆老年团,在“慢时空”偷窥岁月静好的秘密
2025-07-04 18:54 观出行 洞察/视频 -
艾睿铂:五年后,中国有11%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财务健康
2025-07-04 14:51 观出行 洞察/视频 -
比亚迪巴西工厂首台新车下线,中国车企出海非坦途
2025-07-04 10:20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从“运送人”到“运生活”,外媒聚焦中国暑运
2025-07-04 10:08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押注“数字游牧民”填补中国客源空缺?泰国旅游业战略转向
2025-07-03 18:37 观出行 洞察/视频 -
“未来城市空间”将现身这一口岸,通关5分钟只是“顺带功能”?
2025-07-03 17:39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传长安汽车计划在欧洲建设汽车工厂,尚未确定选址
2025-07-03 15:09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雷军:等不及小米YU7可选小鹏理想,特斯拉也行;同行想抢订单无需诋毁
2025-07-03 12:18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日媒惊叹小米汽车工厂效率:1000台机器人,76秒一台车
2025-07-03 08:01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奥巴马积极创立VS特朗普持续“阻击”:美国国家旅游局 “生存战”再升级
2025-07-02 20:01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中日货运“主干道”迎变局, 两大日航合并案获中国“有条件”放行
2025-07-02 17:53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探访首届阿布扎比基础设施峰会:中国企业用“Plan X”惊喜世界
2025-07-02 17:12 观出行 出行·纪录 -
借中国电动车东风,现代起亚欲在欧洲复刻美国的扩张
2025-07-02 17:06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反向代购”潮起,外国博主急呼:“谁去中国?帮我带货!”
2025-07-02 14:26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东风汽车与日产中国签约成立合资公司,从事汽车出口业务
2025-07-02 14:05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哪吒汽车遭南宁市国资起诉,部分关联公司“下落不明”
2025-07-02 11:53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时间尚短,奔驰预计二季度利润率受关税影响不足3%
2025-07-01 18:46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长三角汽车经销商商会:部分车企强迫经销商低于成本价售车,已涉嫌违法
2025-07-01 18:42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亚太国际游客量将达8亿,中国磁吸力改写世界版图
2025-07-01 18:10 观出行 出行热点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美方恢复出口,“不是恩赐也不是让步,是我们斗争来的”
-
想得真美!“美越协议这一条旨在孤立中国…”
-
“美国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挥霍,直到…”
-
“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
-
“以色列和俄罗斯正进行秘密会谈”
-
佩通坦基本盘还稳吗?泰国权力天平倾向何方
-
“不同于西方,中国正建设由技术驱动的福利模式”
-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被骗至缅甸的男模特已获救
-
“越南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惹恼中国”
-
最新民调:4成支持马斯克成立新政党
-
美伊下周在挪威谈?
-
“俄美有兴趣共同实施经济领域一些‘有前景的项目’,特别是能源”
-
人才引进被举报中止1年后,再招考入围名单与此前一致?包头通报
-
特朗普威胁:周五,接关税吧
-
“欧洲领导人向我求助,我提了建议”
-
“我签署时候,B-2、F-22将从头顶飞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