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子弹:当我见到张桂梅老师时,就决定要写一个“喜剧”
在刚刚落幕的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可谓满载而归:最佳电视剧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这部描写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的电视剧,以其真实和真诚打动了观众的心。
如何做到如此深入人心?如何塑造一个“正面人物”?在编剧袁子弹看来,关键在于不回避人物的复杂性,正面人物并非完美无缺,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挣扎与困惑。
而且电视剧没有局限于展现张桂梅个人的奋斗历程,而是将视角拓宽,聚焦于她所代表的女性教育力量,以及这一力量如何改变命运、照亮希望。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承载着对高级快乐的追求,即便是在艰难困苦中,也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也让整部剧作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
【文/ 袁子弹】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得到观众喜爱,也得到一些研究者肯定。作为编剧,我很高兴,也有些感慨,就想借这个机会说说心里话。
01主旨的建立:高级快乐,而非苦中作乐
《山花烂漫时》是“命题作文”,而且可以称得上“命题作文”中最“死亡”的那种,原型影响力极大,地位非常高,而且在电视剧创作之前,已经被各种媒体报道过,大家心目中都有一个既定的张桂梅老师形象,这意味着想要打动观众,需要的情感阈值更高了。
所以制片人李行找到我,说想做电视剧的时候,虽然我本能地感兴趣,且对张桂梅老师充满好感,但我第一时间想的是怎么推掉这个活,因为普通观众已经对张老师有了固定认知,各种优秀的新闻团队都在跟拍和采访张老师,很多人认为有新闻和纪录片就够了,还有必要写电视剧吗?
但李行再三跟我说,张老师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那么板正,是个很有趣的人。她讲到张老师去家访的故事,当时很多学生住在山上,路还没修好。张老师去家访时经常带着她的闺蜜,雇一辆摩托车载着她上山。因为云南的山区大多是九转十八弯,看着房子在那里,开着开着房子就不见了,来一阵云或雾,路就没了,她们就无奈地停下来聊天,聊完准备走人了,云雾散了,天又开了,房子又出现了,就又骑着摩托一路前去。
这个形象一下子就打动了我,因为特别鲜活。我在媒体给到我的,一个充满牺牲精神的、艰苦的张老师之外,看到了她的笑声、她的闺蜜,看到了她家访路上真实遇到的事,以及她是如何解决的,这些一瞬间就击中了我。
我跟李行说,听起来张老师并不是一个艰苦的形象,而是一个快乐的形象,是一个真正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的人应有的状态,我说,咱们为什么不能把她写成“麻辣教师”呢?国外有那么多非常热烈非常燃的青春作品,为什么我们一写到这类题材,一写到老师,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咱能不能写点愉快的、励志的,把青春该有的“燃”给带出来?我相信好的老师心里面是有一把火的。
而且我看了很多张老师的报道,比起叙述张老师有多少种病,她多么艰苦,我更关心她要做成这件事该有多难。一所学校平地而起,还是免费的,我忍不住问自己,地从哪来?钱从哪来?怎么招的人?谁批的编制?为什么可以招生?为什么每个年级只招100个学生,而不是300个?我管一个孩子都那么难,这个人却带大了成百上千个孩子,把她们都送进了大学。从这些困扰我的问题里,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光靠牺牲就能成就的人,相反,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
写张老师离不开一个难字,这个难我们回避不了,这是这个人物、这个故事自带的。但我特别希望她是强大的、有趣的,而不是被动承受的。牺牲不是她最伟大的价值,人到了无可奈何时都可以牺牲,但靠着牺牲和承受就可以成为张老师这样的人吗?不可能!牺牲背后肯定有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正是这个东西促使我想要完成这个创作。
2024年底,《山花烂漫时》播出后,袁子弹到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参加思政大讲堂的电视剧专场“微光的力量”,与张桂梅老师合影
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去了华坪。大家听到丽江华坪可能会跟我一样,误以为它离丽江很近,其实它跟哪里都不近。我早上六点多从北京出发,飞到昆明,又坐了六个多小时的车,将近晚上十点才到华坪。为了让我保持状态,片方很贴心地租了一辆非常好的车,有一个星空顶,非常漂亮,但六个小时下来,星空顶都快给我看吐了。
也正是这个经历,让我第一次对张老师肃然起敬,因为那时张老师已经全国闻名,是最有资格走出那个地方的人,但她依然选择留在华坪。我想象她无数次前往丽江、昆明,为了几块钱去募捐,去找各种部门,前前后后努力了七八年,我想,这得是多么强大而坚韧的人?得是什么样的理想主义者?我相信她一定没有坐我这么好的车,她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
我的这次创作,其实是一个慢慢走进她、相信她,再到真正理解她的过程,因为刚去的时候,很多事我不懂,也不理解,我不知道支撑她的是什么,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慢慢摸到了属于张老师的那个核。
我是第二天见到的张老师,张老师对采访者有很多要求,比如不能奇装异服、不能戴首饰、不能化妆等,因为她不希望我们的到来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因为张老师的坚持,我没有采访任何一个在校学生,这也让我意识到她是真正关心学生、能从学生立场出发的老师,我对她的印象更好了。
见她之前我很忑忑,因为我已经对她有了很多脑补,有了创作思路。很多时候新闻对于原型人物是赋魅的,见到原型之后,有可能大失所望,也有可能你对原型的理解跟本人大相径庭,这些都会严重动摇创作者的信念。结果见到张老师让我非常开心,因为她恰好就是我想象的样子,非常聪明、有趣,狡黠又质朴。狡黠是指她充分知道她面对的是谁,她有沟通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质朴是指她本质是真诚的。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尽管病痛缠身,但张老师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她时不时拿起喇叭吼两句,多次停下来处理学校的问题,也会聊起她年轻时如何时髦、漂亮。我一下子就觉得属于创作者的构想与眼前这个人合上了。同时她又赋予了这个人物更多喜剧色彩。她善谈、幽默,说话带着很多粗口,完全不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主旋律”英模的样子。她不沉重,甚至还有点搞笑,有点没规没矩,她跟学生边界感非常弱,可以像朋友一样聊天,和学生家长不那么熟,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唠起嗑来。
也是从那一刻起,我确定我要写一个喜剧,不仅因为我看到的张老师是这样的,也是因为我的创作理念:张老师不是因为吃了最多苦而被表彰的,而是因为在苦难中表现得最强才被表彰的。所以我要透过苦写她的强,没有苦难,张老师所做的一切就显露不出应有的价值,但我关注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苦难里长出的希望和勇气,长出的那些顽强而坚韧的花。
我们的剧名叫《山花烂漫时》,这个意向与创作思路是高度贴合的。山里的小野花,不见得是最美丽的,不见得是最能占据这个舞台中心的,但它一定是生命力最顽强的。这种强首先表现在永远有行动,永远有方法。
大家如果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剧中的张老师几乎没有停下过,她很少坐着讨论一件事情,而是吃着饭、干着活就把问题给解决了。我始终让她处于一种不稳定和不停顿的状态。这不光体现在演员的表演细节里,也体现在剧情设计上,你会发现我从来没有试图给张老师盖棺定论,没有试图给她和女校画上一个句号。我们的戏完结在张老师拎着大喇叭训斥学生浪费的场景上,这是一个完全生活化的场景,我们没有试图让她停下来,让她作为一个英雄被表彰,这是剧本立意上我觉得做得很好的地方,甚至是最好的地方。
除了永远有行动、永远有方法,我也极力去展现张老师乐观积极的态度。我们希望让大家觉得,当你为自己喜爱的事业奋斗时,你不是吃苦,不是承受,不是牺牲,而是热爱。发自内心的热爱让这件事情像游戏一样有趣,张老师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不断升级打怪并获得成就感,这是一般人很难碰触到的高级快乐。我们常常说现代人喜欢躺平,可张老师让我久违地看到了,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是一件多么闪耀、快乐的事。张老师苦吗?论生活条件肯定是苦的。但她是在吃苦吗?我不认为。我觉得她是在享受。学生当然离不开她,但张老师更离不开学生们。她从学生这里得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所能拥有的最高快乐,这也是我创作时极力想要传递的:能对抗疲惫、对抗人生琐碎、对抗“躺平”心态的从来都不是名和利,而是找到你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
唯乐观与热爱能成就伟业。在创作中,我一直刻意避免把张老师当成牺牲者,避免渲染苦难,而是极力去写她的乐在其中,写她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希望把张老师那种丰沛的情感、昂扬的斗志充分地传递给大家,让一切艰难与困苦成为张老师伟大事业的磨刀石,让苦难背后的人性成为整个叙事的主角。
02 人物的开掘:立体维度和英雄人物的A/B面
在核心人物的开掘上,为了打破书写英模人物的惯性思维,我努力发掘人物的立体维度。谈到张老师,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是英模、老师、“七一勋章获得者”,那么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维度,是真实存在但人们还不了解、不熟悉的?
比如作为母亲的张老师。很多人不知道,张老师是当地儿童之家的院长,她给上百个孩子当了十几年“张妈妈”。网上有人攻击张老师,说她没有母性,是因为自己没有孩子,才鼓励女孩子们专心读书走出大山,这是完全不了解张老师才会说的话。
比如张老师与她的闺蜜如何交往?一个英模,也需要有闺蜜在旁边时不时唠嗑、说话、吐槽吗?比如张老师如何与当地官员打交道?在职场这个维度上,张老师怎么搞定领导、团结同事,有哪些职场技巧?他们的关系有哪些变化?
围绕着这些,我设计了很多烟火味十足的日常,比如儿童之家每年过年的包饺子吃硬币,比如张老师拿到置装费,给孩子们买了一顿大肉,给人吃进医院去了;比如她跟闺蜜方琼剪头发、买衣服,一起看大象,教她怎么打点领导、怎么处理人情世故……
剧中张老师跟教育局长周善群、副县长马永强铁三角的戏我非常喜欢。我经常把铁三角的戏放在吃吃喝喝的场合,用食物拉近与观众的关系,而不是板着脸谈事情、讲道理。剧中有张老师送礼的情节,送礼送什么、怎么送,也都精心设计。张老师跑到县政府大院去送礼,这个地点的选择可以看出她并不擅长送礼,而甘蔗作为礼物更是既轻又真,非常符合张老师一贯的风格。
包括铁三角的最后一场戏,周善群要退休了,来找张老师聊天,清高文人的姿态完全放下来了,两人从职场上下级蜕变为朋友关系,周善群最开始否定张桂梅,后来被她打动、说服,到这个时候真正成为朋友,因为他们是真正为同一个理想奋斗的伙伴。
通过这些立体维度,我们发掘出了在所谓常规“英模张桂梅”这个主身份底下别的身份、别的属性,而对这一部分张桂梅的描写,让我们得以夯实“主旋律”创作所要呈现的那个主身份,甚至为其提供理由和情感动因,让剧中的张老师得以真正落地。可以说,这些平时不被注意的维度,恰恰是她英模这个主维度得以成立的原因。
常规英模剧的另一个问题,是习惯从已完成的角度去描绘人物,在英模的高度和既成事实面前,人物遭遇的困难变得不值一提,他的最终通关也变得毫无悬念。英模剧最常见的桥段是一群人围着这件事发表各种议论,观点有对有错,然后核心人物出场,发表一通演说后,大家就被他折服了,就定下来执行了。
但在创作过程中,我反复问自己,这符合事实吗?不符合。张老师提出要办女校时,我采访的几乎所有对象都对我说,当时觉得她绝对搞不成,可以说,在张老师遇到的所有困难里,最大的困难就是被怀疑,因为办女校这件事,无论从哪个阶段来看,都有成千上万个办不成的理由。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老师依然去做了,而且坚持不已,终于让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所以对我而言,比起大众熟知的已办学成功、荣誉加身的张老师,我要抓住的是那个最初的张老师,那个不被信任、不被认可、被各种质疑的张老师。女校不是天然就该成功的,女校的成功是张老师及身边所有人竭尽全力的结果,缺少任何一环,事情都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说英模叙事也有AB面,张老师的A面就是大家熟悉的:她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既有牺牲的豪情,又有作为教师的崇高责任感;她信仰强大,托举起了许多女性走出大山的梦想……这是我们“主旋律”创作的应有之义,也是必须表达的。那么这些重要吗?重要,但远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那些不被看见、不被熟知的英模的B面。哪些事情曾经让英模跌进沟里,差点成不了英模?哪些突发情况让英模陷入绝境,差点半途而废?我要寻找的是这些东西,因为面对困难的态度才是英模和普通人真正的分野:那些让她犹豫、动摇、痛苦、彷徨的,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让故事充满悬念、让大家感兴趣、让大家觉得英模不愧是英模的根源所在。
除了人物定位,现实题材电视剧里怎么处理主人公跟其他人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真实性和想要传递的核心价值。在张老师与其他人的相处上,我尽量采取平视视角,消解她的权威性,和她身份带来的天然正确和威严感。
在剧中,张老师无论跟学生也好、上司也好,都不卑不亢。她没有等级性的观念,眼中只有她要办成的事和必须克服的困难;她不谄媚,也不爹味,从不高高在上地进行说教,同时又是团结的冠军:她让所有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奔赴,证明了人是可以同频共振,可以真正互相感染的。而所有这些,都最大程度地把张老师从“神”拉到人的范畴,让她变得更可亲近、更真实可信。
- 原标题:《山花烂漫时》创作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打破113项纪录!从寒假放到暑假,《哪吒2》今日下映
2025-06-30 16:44 -
再添考古新发现!长沙坡子街又现数百枚两汉简牍
2025-06-30 15:45 城市文脉 -
马伯庸:历史题材“当下性”不是强行借古讽今
2025-06-29 13:06 新潮观鱼 -
下个文学改编爆款在哪?作协推荐了…
2025-06-28 15:24 新潮观鱼 -
白玉兰最佳电视剧颁给了它? 靠八集篇幅创造了历史
2025-06-28 07:08 三十而励白玉兰 -
最新研究证实:哈尔滨古人类是丹尼索瓦人
2025-06-27 13:53 -
“首播后十年沉寂,《大明王朝1566》是我表演生涯很独特的经历”
2025-06-27 12:12 新潮观鱼 -
白玉兰如何选?“传统数据证明不了这两年的好剧”
2025-06-27 11:12 新潮观鱼 -
“来内地拍戏我逼着自己练好普通话”
2025-06-26 19:57 新潮观鱼 -
影视人才培养报告发布:视听平台成新人“首机会”核心供给方
2025-06-26 13:02 新潮观鱼 -
返现30%上不封顶! 这些国家为中国“卷”起来了
2025-06-25 11:42 新潮观鱼 -
获金爵奖评委会大奖的日本片,讲什么的?
2025-06-24 16:09 新潮观鱼 -
“作为印度电影人,我非常钦佩中国同行的自信和雄心”
2025-06-24 14:16 新潮观鱼 -
时隔14年,金爵奖再次颁给了中国女演员
2025-06-22 07:35 新潮观鱼 -
“我常跟中国电影人说,别老想着去欧洲电影节找市场”
2025-06-21 14:12 新潮观鱼 -
“拉美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不同,我们的叙事不是非黑即白”
2025-06-19 11:34 新潮观鱼 -
被前合伙人实名举报,李雪琴工作室:法院见
2025-06-18 15:26 -
中国电影“已亏损十年”?业界巨头都在聊“如何省钱”
2025-06-17 19:24 新潮观鱼 -
那个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的老人陈彼得走了
2025-06-17 12:13 -
改编刘慈欣小说进展如何?《海上钢琴师》导演这样说
2025-06-16 17:18 新潮观鱼
相关推荐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团体急了:没中国不行 评论 14“美国人,真正该担心的时候到了” 评论 90“美国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挥霍,直到…” 评论 140“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 评论 24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团体急了:没中国不行
-
“美国人,真正该担心的时候到了”
-
涉及中国,韩企与美国“一拍即合”
-
欧洲学者:现在,中国能不能反过来帮帮我们?
-
印度“硬刚”:将报复美国
-
“欧洲同行都觉得,未来十年谁将主导已无悬念,不会是美国”
-
普京:全世界都想进入中国市场
-
马斯克:对!全面公布所有文件
-
美方恢复出口,“不是恩赐也不是让步,是我们斗争来的”
-
想得真美!“美越协议这一条,旨在孤立中国…”
-
“美国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挥霍,直到…”
-
“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
-
“以色列和俄罗斯正进行秘密会谈”
-
佩通坦基本盘还稳吗?泰国权力天平倾向何方
-
“不同于西方,中国正建设由技术驱动的福利模式”
-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被骗至缅甸的男模特已获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