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破冰还是阵痛? 美国三大智库共谋造船业重振方案
据媒体报道,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301调查对中国海运和造船业的最终措施,其中尽管有所调整——包括设置180天过渡期和非累积性收费机制,但这些措施仍可能对中国相关产业构成重大负面影响。这一决定与特朗普政府于4月9日签署的“恢复美国海事主导地位”行政命令形成政策呼应,后者初步勾勒了美国重塑海洋力量的战略方向。
这背后,是美国造船业深深的危机感。美方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各地造船厂仅建成5艘大型远洋商船,总吨位76000吨;而同一时期,仅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一家企业建造的商船总吨位,就已超越美国造船业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累计产量。有美国人认为,美国造船业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结构性挑战,不仅直接削弱美国海军的战备能力和应急反应水平,更从根本上威胁美国在全球海洋战略格局中的长期主导地位。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威尔逊研究中心、传统基金会等智库先后推出研究报告,分析美国造船业的困境与出路。其中,威尔逊中心提出的“破冰船战略”引人注目。其另辟蹊径,试图聚焦高附加值细分市场,整合美国、芬兰和加拿大三国的技术与市场优势,为美国造船业寻求突围之道。而传统基金会的方案则相对务实,强调海军需求、造船企业投入与国会支持三方协同的关键作用,提出一系列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不过,这些看似忧心忡忡甚至苦口婆心的建言,多把中国等造船大国崛起作为由头,实则透露出浓浓的游说意味——围绕造船业投入问题,未来美国内部少不了政策拉扯和利益博弈。
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报告,从四个维度系统梳理美国造船业的现状与前景。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摘译编写上述报告,供读者批判性阅读。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美国造船业曾盛极一时,二战期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造船奇迹,为盟军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几十年来,这一战略产业日渐式微,从全球领导者沦为边缘角色。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也对其国家安全和全球海洋影响力构成潜在威胁。面对此种局面,美国政府和政策研究机构开始积极探索重振美国造船业的有效路径,其中以破冰船为突破口的方案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基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威尔逊研究中心(Wilson Center)以及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分析报告,系统梳理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原因、全球造船业格局变化、美国政府的政策思考以及重振造船业策略,特别关注以破冰船为突破口的战略选择。通过这一分析框架,本文旨在全面剖析美国造船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美国造船业的严峻形势与战略困境
美国造船业的没落绝非一日之寒,而是数十载积累的结果。这一衰退历程与全球造船格局的剧变和美国国内政策环境的演变相伴而行。从国际竞争力的丧失到国内结构性顽疾的根深蒂固,再到对国防安全的重大冲击,美国造船业正面临多重挑战,亟需从历史脉络和现实困境两个层面深入剖析。
(一)从巅峰到谷底: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造船业曾达到巅峰,仅自由轮(译者注:Liberty ships,一种在二战期间在美国大量制造的货轮)就建造了2750多艘。然而,战后美国造船业日渐式微,从全球领导者逐渐沦为无足轻重的角色。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美国在全球商业造船市场的占有率仅为0.11%,相比2014年的0.33%进一步萎缩。这一微不足道的数字与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形成鲜明反差。2024年,美国各地造船厂仅建造了5艘大型远洋商船,总吨位为76000吨。同期,仅中国一家国有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SSC)就交付了超过250艘船舶,总计高达1400万总吨,这一数字已超过美国造船业自二战结束以来建造的所有船舶吨位总和。按吨位计算,美国船厂仅占全球商业船只建造的0.2%,这意味着在国际商业船舶领域,美国几乎完全丧失了竞争力。
从历史轨迹来看,美国造船业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上世纪70年代,美国仍拥有相当规模的商业造船能力,约占全球市场的8%。然而,随着亚洲造船强国的崛起和政府支持政策的弱化,美国造船业逐渐在国际角逐中失去立足之地。到2000年,这一比例已降至不足3%,而今天已进一步萎缩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这一衰退趋势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上,也反映在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方面。美国海事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指出,2008年至2022年间,尽管造船业提供的薪资比私营部门平均水平高出近五成,但该行业的就业人数仍断崖式下滑近15%,大量高薪就业机会因此流失,对相关工人群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具体到船厂设施层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自2010年以来,包括班德造船厂(Bender Shipyard)、埃文代尔造船厂(Avondale Shipyard)和阿拉巴马造船厂(Alabama Shipyard)在内的至少三家美国主要造船企业已宣告关闭或停产。这些船厂的关闭不仅导致大量就业岗位流失,还对当地社区经济造成连锁反应,同时大大削弱了美国整体的造船产能。
美国造船业的衰落已引起美国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2024年,现任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茨(Mike Waltz)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演讲中表达了对造船业衰落的战略担忧:“美国造船业确实已随时间推移而日渐式微,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产业并未落入我们的盟友之手。”
而令美国政府更为担忧的是,中国造船厂凭借其庞大规模和卓越产能,对全球航运企业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间,外国公司采购的中国制造船舶占总产量的70%以上,成为中国造船业最重要的客户群体。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中国商船出口创汇更是高达430亿美元,令人瞩目。
(二)内忧重重:美国造船业的结构性挑战
美国造船业的衰落不仅源于外部竞争压力,还面临着多重内部难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形成了难以一蹴而就解决的复杂局面。深入剖析这些结构性困境,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美国造船业振兴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1. 成本困局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威尔逊中心的报告指出,在美国建造一艘船舶的成本比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等造船强国高出两到四倍之多。这种巨大的成本差距使美国船厂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也大幅增加了美国政府采购军舰的财政负担。
同时,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严重制约着美国造船业的生产潜能。2024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CSIS的一次重要演讲中坦言,美国需要在未来十年内补充“14万名技术工人……以满足潜艇生产需求”。这一人才缺口已对美国海军装备采购产生了实质性打击:2025年,由于项目延误和成本飙升,美方不得不将年度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潜艇( new Virginia-class attack submarines )的订购数量从原计划的两艘削减至一艘,凸显了美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瓶颈。
2. 政府采购流程低效与需求管理不足
威尔逊中心的研究深入剖析了美国政府采购流程的顽疾。当前联邦采购法规通常要求政府在竞争性采购流程中从“合格且具备响应能力”的最低投标方购买舰船。也就是说,只要某一有美国船厂能够证明其具备建造特定船型的基本能力并提交最低价格,该船厂即可赢得合同,无论其过往业绩如何。
美国《联邦采购法规》(Federal Acquisition Regulations,简称FAR)还设置了复杂的同等报价裁决机制,在同价情况下要么优先考虑小型企业,要么通过抽签决定最终中标方。这些规则表面上是为了确保采购透明和接受国会监督,实际上却使政府失去了选择最优秀造船企业的能力。
这种采购机制容易引发不良投标行为。威尔逊中心报告具体分析了一个典型案例:VT霍尔特海事公司(VT Halter Marine)为美国海岸警卫队的极地安全巡逻船项目提交了明显偏低的报价。这种“低价投标、高价履约”的现象在美国军舰建造领域非常普遍,不仅造成预算严重超支,还导致交付大幅延迟。
此外,报告指出,政府客户出于风险规避心理的过度干预行为,不仅拖慢了建造进度,还大幅增加了船厂的成本压力。极地安全巡逻船项目的严重超支,根源之一正是需求的反复无常和过度细化,而非专注于基本性能指标的合理设定。
这种需求管理失控的情况在军舰建造中已成常态,原因有二:一方面,军方渴望采用最新技术以保持战场优势;另一方面,大型军舰从设计到交付通常需要7至10年的漫长周期,在此期间战术需求和技术环境不断演变。这种情况导致设计频繁调整,最终使成本预算形同虚设,交付时间一再推迟。
3. 安全与监管限制
《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nternational Traffic in Arms Regulations,缩写为ITAR)的严格限制制约了美国造船业与国际技术力量的合作。报告详细分析了这一限制对技术合作的影响:无论芬兰还是加拿大等亲密盟友的造船专家,都因繁琐的安全信息分类要求和《国际武器贸易条例》的条条框框而无法为美国船厂提供宝贵的技术支持、设计方案或项目执行建议。
以破冰船建造为例,芬兰是公认的全球破冰技术领头羊,芬兰阿克北极(Aker Arctic)设计的破冰船在全球备受推崇。然而,由于ITAR的重重限制,美国船厂与芬兰专家的技术合作如同隔靴搔痒,使美国破冰船项目无法借鉴世界一流经验。这种自我设限不仅大幅增加了项目成本,也拖长了开发周期,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利益。
这些结构性问题导致美国海军造船业长期陷入其主要造船厂的延误、积压和成本失控的困境。2024年,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发布报告指出,美国海军舰艇按期完成维护的比例不足四成,这不仅损害了其战备水平,还导致维护成本节节攀升。2022年的另一份GAO报告揭示,美国海军于2018年启动的一项耗资210亿美元、规划周期长达20年的造船厂现代化与优化工程已经滞后三年。更为严峻的是,在该计划涉及的17个干船坞中,仅前3个的预算就已超支四倍,反映出美方在海军基础设施更新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东升西降:全球造船格局的变革
全球造船业格局在过去二十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为分析美国造船业的现状和政策选择提供了国际背景。
1.全球市场格局的重塑
与美国造船业衰落相比,中国在全球商业造船业的崛起可谓傲视群雄。报告数据显示,从2000年仅占全球船舶总吨位不足5%的边缘地位,到如今主导全球商业造船总产量的半壁江山,中国造船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24年,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商业船舶总吨位已超越美国造船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累计产量。截至2025年1月,中国船厂已囊括了截至2033年全球商船订单总量的约62%。细分领域数据更为惊人:中国已获得全球新建集装箱船订单的80%以上,以及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订单的30%。2024年,中国造船企业揽获了全球75%的新商业船舶订单。
这一变化伴随着大规模产能扩张和行业深度整合。2000年至2010年间,中国沿海地区造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标准普尔数据统计,活跃造船企业从46家猛增至296家,增幅达六倍之多。2007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造船业进入调整期。为应对这一形势,中国实施了造船企业“白名单”制度等产业政策,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2019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中船重工集团强强联合,形成了资产规模高达1200亿美元的大型造船集团,跻身全球造船领域的领军者行列。
在此背景下,中国一级造船厂频频获得大型订单,2024年,沪东中华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了价值近60亿美元的合同,建造18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此前该厂还于2023年与法国达飞海运(CMA-CGM)集团签署了价值近30亿美元的合同,将建造16艘双燃料集装箱船。2019年至2024年间,外国公司仅从中国一级造船厂就购买了305艘商用船舶,共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收入。
2. 传统强国的转型求变
传统造船强国也在经历不同程度的阵痛与嬗变。日本曾是全球造船业的中流砥柱,但近年来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日本造船厂技术与工程人员队伍从2010年的1.5万人锐减至不足1万人。包括住友重工业、三井造船和佐世保重工业在内的多家日本造船巨擘已调整其造船业务,部分关闭或转型造船基地,苦苦求生。
韩国则另辟蹊径,走上了专注高附加值领域的差异化道路。韩国船厂集中精力发展技术密集型高端船舶建造,特别是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集装箱船和海上石油平台等。这种专业化策略使韩国在特定细分市场仍保持着一席之地。然而,韩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整体份额也在江河日下,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份额首次跌破20%,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
就连韩国引以为傲的传统优势领域——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市场,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也呈几何式增长,从2020年的14%攀升至2024年的32%,短短四年间翻了一番有余。报告分析认为,这一市场版图的重塑,很大程度上源自韩国主要船企面临的产能瓶颈,迫使全球船东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中国船厂。事态发展到甚至连韩国造船巨擘——三星重工业也开始与中国船厂建立生产协作关系,以缓解本土劳动力紧缺和船坞空间受限带来的产能困境。这种现象反映了区域造船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同时也昭示着即便在韩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细分市场,竞争格局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
欧洲造船业则坚守高端领域,固守一方天地。欧洲各国长期专注于邮轮和破冰船等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专业船舶的设计与建造。然而,这些细分市场也不再是欧洲的独家天下,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2022年,一家德国造船行业协会在公告中忧心忡忡地表示:“欧洲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其造船业的核心能力,否则将面临不可逆转的损失。”
(四)从经济到军事:美国造船业衰退的影响
此中利害,远不止经济竞争力这一层面。在和平年代,源源不断的商船订单确保了军民两用生产线的满负荷运转;而当经济陷入低谷时,海军舰艇订单则能有效对冲商业市场的萎缩。一旦战事爆发,这些商业生产线可迅速转为军事用途,大幅提升军舰的生产和维修能力,为战时需求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从军事战略角度分析,虽然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不断重塑现代战争形态,但大规模建造舰船的工业能力依然是衡量一国军事实力的基石。这一点在以海洋为主要战略环境的印太地区尤为关键。
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海军的舰船总数已经超越美国海军;在质量层面,中国在舰队总吨位和垂直发射系统(VLS)导弹发射单元等关键战力指标上也正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通过舰队总吨位的比较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之间的吨位差距已从2010年的约400万吨显著缩减至今日的不足160万吨,这一变化趋势令人瞩目。
中国在水面战斗舰艇上部署的垂直发射系统单元与美方的差距已显著缩小,2024年已达到美国海军的一半水平——而2019年这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海军力量主要集中于印太地区本土周边,而美方力量则分散于全球各地,这一战略布局差异进一步凸显了中方在区域内的相对优势。
美国政府认为这些不利于美方的态势恐将持续恶化。美国海军造船业长期陷入主要造船厂的延误、积压和成本失控的困境,直接影响海军作战能力的维持与提升。
- 原标题:“收费中国船”细则公布,三大顶尖智库的内参透露重大动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郑乐欢 
-
见完泽连斯基,特朗普:普京也许只是在敷衍我
2025-04-27 09:00 乌克兰之殇 -
俄方:涉嫌暗杀俄军高层的乌克兰特工被拘捕
2025-04-27 08:14 俄罗斯之声 -
特朗普:美国船只应免费通过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
2025-04-27 07:36 -
伊朗港口爆炸已致14死超750伤,大火仍未扑灭
2025-04-27 06:36 伊朗局势 -
“哪来的谈判?特朗普在臆想,中国会给他狠狠上一课”
2025-04-26 23:49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中方为何站出来进行反制?王毅给出答案
2025-04-26 23:04 -
CIA副局长之子在俄乌冲突中死亡,“生前为俄方战斗”
2025-04-26 22:48 乌克兰之殇 -
普京:俄愿无先决条件与乌谈判
2025-04-26 22:15 乌克兰之殇 -
俄军宣布完全收复库尔斯克,乌方否认
2025-04-26 21:42 俄罗斯之声 -
特朗普称“中方须做出实质性让步”,中方回应
2025-04-26 21:08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3名中国公民受轻伤
2025-04-26 20:51 -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突发爆炸,已致5死超500伤
2025-04-26 18:08 伊朗局势 -
“希望能有成果”,白宫争吵后他俩首度会谈
2025-04-26 17:54 乌克兰之殇 -
罗马教皇方济各葬礼举行,英法美等多国领导人出席
2025-04-26 17:28 -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2025-04-26 16:18 中美关系 -
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2025-04-26 12:52 中美关系 -
“美国百年优势,特朗普百日玩完,中国要赶上了”
2025-04-26 11:49 美国一梦 -
特朗普:我开玩笑的
2025-04-26 11:49 -
爱泼斯坦案关键证人自杀,曾称遭英王子性侵
2025-04-26 11:35 -
日本:中国不买,我们想买美国玉米
2025-04-26 11:13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三权分立,还是你们美国人会玩啊…
-
以军总长被曝与内塔尼亚胡激烈争吵:这么干局势会失控
-
“是特朗普向媒体爆料:马斯克吸毒”
-
哈马斯接受停火框架,特朗普:好事
-
江苏: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
-
“家庭主义者”卢特尼克,把欧盟鸽了
-
通话通了个寂寞?特朗普不满,克宫回应
-
“盯上”西非矿产,特朗普将会晤非洲五国
-
英前防相挑衅:台湾问题上,西方对中国简直怂包…
-
操心中国,美国“黑手”又要伸向马来西亚和泰国
-
“特朗普要想访华,先把台湾问题说清楚”
-
“对以色列感到愤怒和警惕,沙特将与伊朗保持和解”
-
特朗普又给日本背后捅刀,逼得台积电没法了…
-
“大而美”法案通过,马斯克表态
-
朱时茂自曝被骗钱,“我还是反诈大使”
-
英F-35“趴窝”印度机场20天,快被“玩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