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皓琰:当代帝国主义是如何进行数字殖民的?
(二)文化输出与信息煽动
文化输出和信息煽动一直是帝国主义获得公众注意力时间的重要手段,而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的发展使得这些手段真正实现了全天候、全球化的运用。这两种方式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意在制造可以吸引大众注意力的信息流,有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加重视注意力时间的长期稳定占有,后者则青睐于短期内注意力时间的快节奏、高频率掠夺。
自后殖民时代开始,更加频繁的文化输出便与帝国主义的全球战略利益密不可分。早在冷战刚刚结束的1990年,老布什总统就强调要建立“世界新秩序”,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4]。在其后的三十年间,基于强大的软实力优势,官方力量、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均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文化渗透的渠道。
以文化产业为例,发达国家的大片、电视节目、游戏、流行音乐等总会以更加炫目的特效和引人入胜的情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在其中隐含西方的行为导向和价值观念。瑞士竞争委员会曾在2000年做过一份电影市场的反托拉斯报告,瑞士人口在当时只有700万,但好莱坞大片却能吸引超过10万人的观看,受到的关注远超于其他影片[5]。由于受众缺乏可以与相关情结参照对比的经历和认识,再加上国家间经济差距造成的认知偏见,民众很容易就会认为应当向西方人那样行事、思考和生活[6]。
进入网络社会后,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文化资本家与数字资本家相勾结,利用传媒的力量抢夺大众注意力,给予西方文化以更多的信息曝光、广告版面和正面解读,频繁地“造星”、“造势”,这便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更大批量的粉丝团、效仿者的出现,以个人英雄主义、腐文化、二次元、偶像崇拜为代表的各类网络族群纷纷产生。
此外,在平台天然的组织力下,网络文化也逐渐走向成熟,西方国家的意志、理念会随着各类网络用语、网络符号的应用加速传播,由此也滋生了更加多元的族群形式。
信息煽动的方式所利用的则是信息的时效性。
由于富有时效性的新闻、报告、艺术成果等很容易获得网民的关注,因此大多数平台都运用了热搜机制等方法,持续地制造热点、噱头,并默许甚至鼓励旗下的自媒体进行各类“博眼球”的注意力竞争,意图长时间、高频次地占有网民的注意力时间。
在这些被制造出的热点中,很多往往毫无营养或是与网民生活毫不相关,但为了强化网民的参与感和共鸣,平台或自媒体常常采取雇佣公关公司或“水军”的方式,利用社交媒体对公众进行频繁地舆论煽动,或是“带节奏”、制造恐慌、制造焦虑,或是作态“科普”、说教。
但是,哪些该上“热搜”、什么是“流行”和“时尚”、什么是“权威”和“正义”等均可以受到数字资本家的影响甚至操纵。而由于每个网民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知识缺陷,对信息的真伪和科学性无法保持敏锐的分辨能力,因此其注意力很容易在平台和“水军”的煽动下被误导,基于某个网络事件或网络观念形成暂时性的群体性心理,从而滋生各类有着很短生命周期的、五花八门的网络族群。
正如《乌合之众》的作者、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描述的那样:“群体失去了批判的能力,他们永远在轻信,永远处于无意识的领域”[7]。
(三)人工智能推荐
人工智能推荐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广告或推销模式,主要方法是运用算法对用户进行痕迹管理,分析判断用户的习惯、喜好和即时需求,进行信息和产品的定向推荐,从而获得用户的注意力。
人工智能推荐机制对平台的算法和算力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更关键的是要获取足够多的可以用来分析的数据和信息,而帝国主义国家常年来在信息领域的大规模投入则为这一机制的运营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除了保持在通讯行业、电子行业、数据库建设等前沿信息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外,帝国主义国家还频繁地将触手伸向法外之地,持续地窥探隐私、盗取数据,形成约翰·福斯特所说的“监控式资本主义”[8]。
苹果、脸书等企业多次陷入“窃听门”、“隐私门”,美国政府的行为甚至更加恶劣,每天收集全球各地近50亿条移动电话记录,监听他国领导人手机,在2014年曝出“棱镜事件”,又在2020年被爆出瑞士加密公司事件,成为名副其实的“黑客帝国”。
这些行为使得帝国主义国家可以肆意地获取全球用户的私人动态和心理,为垄断大平台提供了更加精确化的推荐机制,而其他国家的小企业常常因为很难营造类似的体验而丧失用户关注。
与传统的宣传、广告、推销等注意力竞争的方式相比,人工智能推荐的模式显然是一次重大的推进。这些传统方法更多的是利用产品、环境等外部客观因素来诱导受众的注意力,而人工智能技术却可以大规模、自动化地改变受众的主观意识。
一方面,这种注意力掠夺的方式更具隐蔽性,完全自动化和带有自定义色彩的推荐,会让很多用户单纯地认为这是算法带来的便利,反而忽视注意力被固定和局限的事实。
另一反面,这一机制也提升了注意力掠夺的成功率和效果。人工智能推荐机制基于用户个性化的兴趣和需求,会根据不同用户筛选出更具针对性的推荐内容,所传递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因人而异。
因此,人工智能所推荐的信息和产品往往会获得用户更多的关注,其中蕴含的价值和理念也更容易得到认同,用户会认为找到了“组织”、“知音”。于是,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帝国主义可以利用算法反复分析和寻找用户的接收弱点并进行思想渗透,使大量的用户在无形间加入以西方理念和价值观为主导的网络族群。
- 原标题:当代帝国主义是如何进行数字殖民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孟晚舟引渡案再次开庭 辩方律师申请公开更多证据
2020-08-18 06:45 华为 -
美国新增28763例,累计确诊542.5万例
2020-08-18 06:4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险被无人机撞到
2020-08-18 06:30 特朗普 -
美商务部又对华为下手,他等不及“炫耀”
2020-08-17 23:26 华为 -
澳大利亚警察盘问我哪儿搞来的中国国旗,我说拼多多
2020-08-17 23:07 香港 -
蒙古国捐赠我国的3万只羊,去向明确了
2020-08-17 22:4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血统”神似TikTok,中企子公司将转移香港服务器
2020-08-17 21:36 大公司 -
“除非杀了我,否则不重选”
2020-08-17 21:16 -
王毅赴机场迎接,驻休斯敦总领馆获集体三等功
2020-08-17 20:10 中国外交 -
央视国际锐评:妄图复活冷战的蓬佩奥又在欧洲碰个灰头土脸
2020-08-17 19:39 美国一梦 -
身陷健康疑云,安倍体检后离开医院
2020-08-17 19:33 日本 -
继菲总统后 马杜罗也要当“第一个”
2020-08-17 18:00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伟大的合作”中国将向巴铁提供疫苗,覆盖其1/5人口
2020-08-17 16:39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美方打压TikTok,外交部再补充两点
2020-08-17 16:39 大公司 -
“五眼”齐了,英国业务微软也想买
2020-08-17 16:13 大公司 -
“别小看他把事搞砸的本事”,奥巴马私下这么说他
2020-08-17 15:28 美国大选2020 -
白俄罗斯这一幕,评论区被美国网民占了
2020-08-17 14:21 -
莫迪:快要大规模生产新冠疫苗,给13亿人推健康码
2020-08-17 13:34 印度惊奇 -
最新民调:拜登领先9个百分点
2020-08-17 11:34 美国大选2020 -
“日本几乎称得上‘第六只眼’了”
2020-08-17 11:32 日本
相关推荐 -
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62“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79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87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6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7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