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三位经济学家谈明年中国经济
最后更新: 2022-06-23 16:58:03【文/观察者网 王慧】2021年已接近尾声,新的一年,中国经济面临哪些压力,又存在怎样的机遇?上周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大计。
当“稳”字成为这次会议的关键词,对明年的中国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会议提出的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怎样解读“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一年。为全面理解明年中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政策、民生政策、资本市场走向等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向松祚。
三位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了当下的经济形势和明年的经济部署,勾勒出了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路线图。
以下为采访实录:
观察者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能否展开分析一下这“三重压力”?
张燕生:新冠疫情打击最大的是需求,消费、投资、生活性服务业、个体工商户都受疫情影响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整体经济恢复的不错,但受疫情打击比较大的部分,恢复较为偏软。比如说,直到今年的第三季度,消费、投资的两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3.9%和3.8%,明显低于潜在的消费和投资增长。到现在为止,个体工商户还是大幅度萎缩的情况,我们能看到很多地方的店面是空的。
“供给冲击”在国际上有三大表现:第一,供应链中断;第二,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第三,缺工缺芯缺柜造成供给短缺。国内供给冲击的突出表现是煤电矛盾,事实上中国既不缺煤也不缺电,但今年下半年大家看到的是又缺电又缺煤,这是不缺产能缺生产意愿。所以,“供给冲击”一方面受到西方国家宏观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对我国产生输入型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中国的煤电矛盾,是我国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各项改革举措不配套形成的供给冲击。
所谓“预期减弱”就是指,国内外投资人和市场主体对中国经济究竟怎么样的看法分歧大,导致不确定性风险上升。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收官之年,以解决绝对贫困为标志,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时代收官了。2021年是开局之年,代表着新30年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转换,这种转换会让中国在很多方面采取新的措施,比如说对教培行业的治理调整、平台经济反垄断加强监管、实现共同富裕等。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人们一定会产生方方面面的不理解。所以我认为“稳预期”是稳字当头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告诉大家,该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前景和机遇挑战。
图源:国家统计局
丁一凡:今年中国的需求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需增长,我们的出口最近几个月连续增长20%以上,这是疫情造成的。由于国外生产能力下降,只能从中国进口来替代。但是明年我预计外部环境会有所好转,外需相应会减少,所以就有了“需求收缩”的判断。
“供给冲击”是因为我们原来在供给方向的改革,现在还有一些瓶颈,没有那么快实现增长。“预期减弱”则是指,大家的投资意愿和方向没有那么明显。预期减弱你是能感觉到的,比如说,你现在做个调查问卷,不会有那么多人回答你说明年会有投资高潮,我要拼命投资。
因供应链瓶颈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美国圣诞树和圣诞老人供不应求
向松祚:我认为这“三重压力”是最高决策层对中国经济非常务实的判断,这一判断也是我们未来制定一切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应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是“需求收缩”。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增速只有3.9%,这是一个非常低的增速,基本上只有前些年一半以下的速度。
造成这种情况的第一个原因毫无疑问是疫情冲击。疫情冲击之下,我们可以看到餐饮、娱乐、体育、旅游、运输等行业的需求都受到很大影响。
第二个原因是就业不理想。一方面,现在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或者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很多行业也在裁员收缩。当人们对未来的收入没有稳定预期的时候,肯定会减少消费。
第三个造成“需求收缩”的原因是,过去我们的房地产增长太快,很多居民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由于买房的负担太沉重,所以收入用来消费的空间确实很小了。
第四个原因是对未来的预期。根据经济学理论,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决定了现阶段的消费。疫情什么时候结束现在谁也不知道,加上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所以自然很多老百姓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并不乐观。
“供给冲击”首先也是受疫情影响,因为疫情不仅对中国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国际的产业链、供应链影响更大,这自然会影响到中国整个生产的平稳运行。
第二个原因是,疫情之后,全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这对很多行业的产业链造成重大压力,上游的价格上涨,慢慢会转化到对商品下游的影响。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成本上升,它最终会转化为整个经济的通胀。
“供给冲击”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针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一些制裁、打压、出口管控等等。客观上,对很多企业包括上下游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预期转弱”综合了前面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的两大因素。现在不管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企业家,对未来的前景和预期都不是非常乐观,有些预期甚至可能是悲观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用的“需求转弱”,这个判断是非常客观而务实的。
10月26日,中远海运美线直客特快专线首航山东港口青岛港 图源:视觉中国
- 责任编辑: 王慧 
-
国际能源署署长:俄气或全面断供,欧洲须做好准备
2022-06-23 16:43 观网财经-海外 -
科大讯飞成立汽车科技公司,早已布局智能汽车市场
2022-06-23 16:22 -
马士基CEO:尽管受到民粹主义的冲击,但全球化并未瓦解
2022-06-23 16:17 观网财经-海外 -
“破坏资本主义的人”,正在重新统治美国?
2022-06-23 15:20 观网财经-宏观 -
湖北咸宁:购房最高补10万,可申请一次性提取父母、子女公积金
2022-06-23 15:19 观网财经-房产 -
马斯克“担心破产”:美国和德国新工厂已亏数十亿美元
2022-06-23 14:41 新能源汽车 -
戴琪:对华关税是一种谈判筹码,降了也对抑制通胀作用有限
2022-06-23 10:41 中美关系 -
李想喊出“不差库里南”,理想L9能否平替豪华车?
2022-06-22 23:11 观网财经-汽车 -
国常会:要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2022-06-22 22:32 观网财经-消费 -
普京:俄金融信息交换系统将对所有金砖国家银行开放
2022-06-22 20:49 观网财经-金融 -
全国麦收完成:川鄂豫等9省已收获3.01亿亩
2022-06-22 20:06 聚焦三农 -
中央深改委:要推动大型支付和金融科技平台企业回归本源
2022-06-22 19:43 观网财经-金融 -
八部门:这些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可减免6个月租金
2022-06-22 18:59 观网财经-宏观 -
名创优品即将赴港上市,资本买账么?
2022-06-22 17:53 -
达利欧:美联储对通胀无能为力,它将带领美国走向滞胀
2022-06-22 17:35 观网财经-海外 -
美国会议员建议:高超音速研发应搞“举国体制”
2022-06-22 15:45 -
耶伦:其实衰退也分好几种的…
2022-06-22 14:03 美国经济 -
异地储户资金流入河南村镇银行,第三方平台成“看不见的手”
2022-06-22 13:38 -
“华人首富”身家蒸发5800亿人民币,发生了啥?
2022-06-22 10:35 疯狂比特币 -
违法裁员?特斯拉遭前员工起诉
2022-06-22 09:29 观网财经-汽车
相关推荐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评论 105“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评论 78“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评论 176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评论 157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