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尔:清人塑造了三百年前的“眯眯眼”审美?
上流士大夫虽然人数不多,但往往能够起到引领风潮的作用,民间的品美风气深受士风的影响。无论是清代文人的画作,还是民间的插图绘画,其中的美丽女子经常是林黛玉一般的病态美人。哪怕是在最为质朴的木板年画里,女性角色也要符合《女诫》的要求——身材纤细,而且“行不露趾,笑不露齿”。
所以,传统的女性审美史中也不乏需要扬弃的因素,而事实上,今天中国人正在进行这样的动态扬弃:比如脱胎于日常生活的娇俏可爱、文明陶冶出的理性优雅等等,直到今日也是深受人们赞许的女性气质。但自20世纪以来,中国人新的审美观念早已超脱了古人的视野。
无论是德言容功,还是深深压迫女性的缠足品莲,许多蕴含着男权话语要求的审美意识,已经逐渐被扫进历史故纸堆。
三百年前的“眯眯眼”?
既然已经说到了清代的画作与美人,我们不妨以清朝为例,讲一讲清人的女性审美,究竟是怎样一个标准。
相较于以杨玉环为代表的讲求“脸如芙蓉胸似玉”的盛唐审美,清朝更喜好风露清愁、暗然神伤的柔弱女子。在传世的清代画作中,无论是宫廷画,还是民间画,哪怕所绘的是花木兰、梁红玉这样的女将,也有着修颈、削肩、细目、樱唇的特点。至于普遍意义上的美人,就更要符合“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了。
于是,有人便将“细目”等同于“眯眯眼”,质疑“西方人这样表现中国人,是有历史依据的”,“小眼睛、单眼皮就是原罪吗?”,“眼睛细长不配做中国人?去看看古画吧!”……对于这样执其一端、忽略艺术作品表达语境的牵强附会,网友已经做了驳斥。我们就不多说了。
网友对此次三只松鼠涉嫌辱华事件的评论
之前,笔者写过海外某杂志用绣有蝙蝠的清代官服影射新冠疫情的事件,其实道理也是相通的。蝙蝠、官服在正常状态下都没有问题,但在特定的情境下摆出来阴阳怪气,问题就大了。反过来,因为这副图片辱华,是不是我们以后都不能展示蝙蝠、官服元素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新发传染病》5月刊封面图
与其说清人塑造了三百年前的“眯眯眼”,不如说他们塑造了三百年前的“网红脸”。
对于美女,清朝人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康熙年间文人徐震的《美人谱》,其中把美女的各项标准,讲得非常清楚。首先在年龄上,从十三四岁开始,至多到二十三四。倘若过了这段时间,即便是美人,也“如花之盛开,非不烂漫,而零谢随之矣”。
其次是形体,这方面清朝人的讲究就更多了,仅《美人谱》中就有螓首、杏唇、犀齿、酥乳、远山眉、秋波、芙蓉脸等等一长串的描述,可谓从头到脚、细致入微。明末清初文人李渔即深谙此道,比如眼睛一项,他就说:“目细而长者,秉性必柔,目粗而大者,居心必悍”。身材方面,女子体态“宜窄不宜宽”,腰更是“宜细不宜粗”。
在这种审美旨趣的影响下,清代仕女画呈现出一些普遍的特点,比如“美人双眼要修长”、“画女应削肩”。在清代各个刻本的红楼梦插图中,丫鬟小姐的服装虽然不同,脸型、身段,几乎难分彼此。
《天书奇谭》剧照
这种程式化的审美,确实影响到了西洋画。乾隆年间,宫廷画师郎世宁为乾隆帝和十二位后妃精心绘制了人物像,即著名的《心写治平图》,细看画作,后妃们的五官虽然各有特色,但脸型、眉毛、眼型几乎一模一样。倘若粗略观览这幅画,很容易产生“网红脸”的感觉。对此,一种解释是,乾隆皇帝的喜好,还有后宫嫔妃们的打扮,都与当时的主流审美颇为相似,所以才显得有些“十二人一面”。
《十二美人图》之倚榻观鹊,图自故宫博物馆。
有人把清朝作为中国传统女性审美的集大成时期,还有人把一些病态化的情节归咎于清朝。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曲解了清朝。是否集大成,这有待讨论,毕竟审美在不断流变,有沉淀,有更新。而用今天的视角看,清朝的审美习俗中固然有一些陋习,甚至构成了某些西方人眼中的“东方韵味”,但显然这不是为辱华符号做辩解的借口。
陈漫事件后,BBC的报道着重描摹了“摄影师需要为小眼睛道歉”这一点。
面对中国互联网舆论对“眯眯眼”形象的普遍质疑,仍有商家和广告制作方“不撞南墙不回头”,而这次“顶风作案‘’的就是奔驰。
最后,温馨提示一下某些关注“东方韵味”的人,与其总是借“眯眯眼”、“塌塌鼻”打造“多元审美”的道德优越感,亦或是借“眯眯眼警告”造势、制造舆论撕裂,倒真的不如稍微花点心思,多找几幅拍卖价格高的古代画作看一看,仔细翻译翻译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文化”。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发现!江西樟树国字山大墓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
1921-2021党史百问汇总
2021-07-06 10:25 建党百年 -
李光耀观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2021-07-06 09: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没有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归宿就是街头政治
2021-07-03 08:41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朝鲜发掘9座高句丽古墓:有助于研究“千年强国”
2021-06-30 10:17 朝鲜现状 -
我在狱中读毛选 ————曼德拉与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
2021-06-15 09:54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机密文件首次证实: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骨灰被美军扬进太平洋
2021-06-07 09:50 日本 -
加拿大为发现215具原住民儿童遗骸降半旗
2021-05-31 06:40 -
《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弹幕这句话,让我流泪了
2021-05-13 00:25 建党百年 -
“一个共产党员与广大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时就具有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2021-05-08 08: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中国限制,稀土价格涨三倍
-
白宫宣布阅兵,正好是特朗普生日
-
耐克等美鞋企致信白宫:活不下去了,快豁免
-
砍1630亿美元!但“马斯克和SpaceX是赢家”
-
“145%关税是站不住脚的”,他们选择放弃美国市场
-
推迟谈判后,伊朗最新表态
-
“特朗普的黄金时代需要工厂,但工厂离不开中国机器”
-
特朗普再对两家美媒“断粮”
-
“美国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倒计时开始”
-
美国商会喊话特朗普:赶紧减免关税,经济撑不住了
-
“我们高度依赖中国,特朗普这么干,打残自己”
-
马斯克自比佛陀:佛陀去世后,佛教不是更兴盛了吗?
-
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
三个月了,日本被困下水道的卡车司机终于找到
-
中国批准了,澳大利亚业界“非常振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