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人建立的王朝,其成就独属于汉民族?
在现实世界,分裂分子总喜欢打民族牌,试图披上所谓“民族主义”、“民族独立”的外衣。[全文]
-
西方学者劫掠中国文物,反倒成了“大功德”?
即便是大干坏事的大谷光瑞,如今也有了诸如“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美名。或许正是出于这些好看的名头,如今总有人心怀疑虑:大学者可以是大盗、窃贼吗?[全文]
-
牢记历史就是牢记仇恨吗?
如今韩国的政客拿历史大做文章,其中的套路丝毫没有新鲜感,诸如讨好日本、追随美国的目的更是昭然若揭。但在这场由历史引发的“大戏”中,他们的入戏角度之怪、程度之深,却还是让人有些惊讶的。[全文]
-
西北能否化干为湿,绕不开一个大问题
由于气象预测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单一的模型很难形成可信的结论,因此围绕西北地区未来的气候变化,研究者还在不断开展研究。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应该相信科学,理性认识客观世界,盲目的热情可能并没有什么益处。[全文]
-
“北洋时期中国最民主”?你别说还真有人信
如果说杀人只需道歉,老年吃素还能反转风评,只怕全世界的黑帮都要乐死,监狱里的刑事犯更要大呼冤枉了。段祺瑞的这出戏,就连民国的小孩子都能识破,如今有些人竟然迷惑其中,真是令人费解。[全文]
-
吸猴脑,吃螺蛳?5000年前的中国人怎么实现吃肉自由?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肉食对于普通平民来说并不容易获取,螺蛳这样的小块头也值得一吃。西方亦是如此,据学者的推测,古典时期的雅典公民人均年食肉量只有两千克左右。[全文]
-
谁最懂赵构?秦桧,岳飞,还是乾隆?
虽然宋高宗很努力地给自己建构“中兴圣主”的形象,终南宋一朝,官方也尽量为他涂脂抹粉。但历史终究要回归事实。[全文]
-
明朝人伪造了《满江红》,“贺兰山”就是证据?
有趣的是,文学家们深入探究了“贺兰山”的历史地理意象,将其作为判定《满江红》词作者的重要证据。但在历史学家眼中,词中引用的“贺兰山”只是文学典故,不应该望文生义,没有必要把泛指当做具称。[全文]
-
清朝的“制度建设”,水平有多高?
清朝的国家制度归根结底是传统帝国模式,即便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也受到“制度上限”的约束。[全文]
-
为什么元代之后,中国人就不爱玩蹴鞠了
早在2004年,国际足联就已经宣布:中国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蹴鞠是足球的渊源。这份“历史传承”既有趣,也难免给人以古今对比的感叹。网络上甚至有人畅想,要是让古代的蹴鞠队参赛,说不定中国队更有机会进世界杯。[全文]
-
他怎就成了“中国最后一位圣人”?
2022年是王阳明诞辰550周年。围绕这位被冠以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等诸多名号的著名人物,从学界到民间,开展了许多研讨和纪念活动,把本就颇具热度的“阳明热”推向了新的高点。[全文]
-
关羽地位被拔高,离不开清廷的推崇
后金入关之前就将《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乃至当作兵法使用,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关羽的崇拜。清朝初年,满洲称关羽为“关玛法”,“玛法”即“祖”的意思,可见崇拜之深。[全文]
-
考古这十年,我们如何论证五千年文明史?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直是困扰中国学者的问题,以至于不少人提出,或许“四千年文明史”的说法更为稳妥。不过,最近十年的良渚考古发现,为解释“五千年文明史”重要问题提供了极佳的路径。[全文]
-
这道复杂的选择题,中国人做了数千年
对古代的县令、知县们来说,他们既肩负重任,又前途无量,何去何从将决定他们的人生。对于传统国家而言,职在亲民的州县官关系着朝政的治理,能否从中拔擢良相,对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全文]
-
撒马尔罕为何在中国史书上大名鼎鼎
自欧洲出发,东征的亚历山大大帝曾攻占撒尔马罕;自长安启程,向西进发的张骞也曾抵达此处。[全文]
-
“日不落”的传统手艺,续得上?
在这次托利党的上位过程中,对华政策、对华战争都是托利党攻击对手的高频词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上台的托利党人反对战争、主张对华友好。对于能够建立日不落殖民疆域的大英帝国而言,正义从来都只是幌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