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木:亚洲古地理与中华民族发祥(下)
最后更新: 2020-05-28 17:49:00[79]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北欧地区出现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件,约出现于12 500~11 500年前。“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
[80]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55~56页。
[81] 贾耀锋:《中国境内人类古文化发展的气候环境背景》,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100页。
[82] 中国海,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总称。
[83]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84] “这艘水下考古工作船由我国著名的船舶设计单位中船重工701研究所设计,使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排水量860吨,全长56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设计吃水2.6米,可以基本满足我国水下文化遗产工作的需求,并为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平台。承担建造任务的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是一家已有80年历史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他们将在14个月后的2013年年底,将这只船交付文物部门。据了解,这艘水下考古船的主要工作海域为我国沿海,包括西沙海域。”《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开始建造》,载《光明日报》,2012年10月25日,http://politics.gmw.cn/2012-10/25/content_5477011.htm。
[85] 1970 年在湖北建始县高坪龙骨洞的早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现 3 颗下臼齿,研究者认为它与南方古猿纤细型较接近。此外,在湖北巴东县、广西南宁市所收集的一些下臼齿,可能也属于南方古猿。这些统称为南方古猿化石,地层年代为上新世到早更新世,距今约 500 万~ 100 万年。南方古猿的早期类型极可能是从猿到人的过渡生物,纤细型中的进步类型可能属于或接近第一阶段的人类。
[86] 谢传礼等:《末次冰期中国海地理轮廓及其气候效应》,载《第四纪研究》,1996年第1期,第5页。
[87] 在台湾海峡海底,静卧着一道横亘海峡的浅滩。这道浅滩发端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东山岛,向东延伸到海峡中部的台湾浅滩,再向东北,经澎湖列岛而后直至台湾西部。学界通常称这道浅滩为:“海峡陆桥”或“东山陆桥”。地理位置在北纬22°33´至23°46´和东经117°10´至119°21´之间。
[88] 参阅钱方、凌小惠:《中国第四纪环境变迁对日中文化与古人类交流的影响》,载周国兴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
[89]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90] 吴新智认为:“在冰期时,中国的气候虽有降低,但是东部和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还是适于人类生存,尤其是在华南,连现在生活于炎热地带的猩猩、象、犀牛、獏、灵猫等哺乳动物连绵不断地大量繁衍,何况是人类。”吴新智:《20世纪的中国人类古生物学研究与进展》,载《人类学学报》1999 年第3期。
[91] 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页。
[92] 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页。
[93] 该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BMC Biology》(http://www.biomedcentral.com/1741-7007/6/45),来源:《宿兵实验室揭示东亚现代人的史前迁徙路线》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http://www.kiz.cas.cn/xwzx/zhxw/200810/t20081030_2385141.html。
[94] 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页。
[95] 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209页。
[96] 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210页。
[97] 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页。
[98] 转引自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204页。
[99] 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55页。
[100] 张雅军:《日本人群的种族起源和演化》,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5期。
[101]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102]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103] 参阅钱方、凌小惠:《中国第四纪环境变迁对日中文化与古人类交流的影响》,载周国兴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104]钱方、凌小惠:《中国第四纪环境变迁对日中文化与古人类交流的影响》,载周国兴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105]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106] 吴新智:《日本石器时代居民的起源和亲缘性》,转引自张雅军:《日本人群的种族起源和演化》,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5期,第30页。
[107] 长谷部言(1882—1969),人类学家、解剖学 家。生于东京。1906年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任京都帝国大长谷学医学院副教授,新泻医学专科学校教授,至1920年任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院教授。这期间主要讲授解剖学。后到德国留学,在马丁(R Martin)教授指导下学习人类学。1938年任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学院教授,主持人类学教研室,1939年创设人类学科。主要著作:《日本民族的形成》(1949)。
[108] 周国兴、张振标:《大龙潭人骨的研究——兼谈港川人与华南地区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古人类的关系》,载周国兴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页。
[109] 汤卓炜:《从ABO血型系统看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新缘性》,载周国兴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110] 汤卓炜:《从ABO血型系统看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新缘性》,载周国兴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111]汤卓炜:《从ABO血型系统看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新缘性》,载周国兴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112] 周国兴、张振标:《大龙潭人骨的研究——兼谈港川人与华南地区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古人类的关系》,载周国兴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113] 《日本基因研究称日本人是东亚大陆与土著混血》http://world.huanqiu.com/well_read/2012-11/3235637.html。
[114]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115]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116]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62页。
[117] “末次盛冰期内40~25ka BP时存在着9次短期变暖事件,其变化过程呈现出突变特征,即温度在很短时间内突然增加6~8℃(从较现代低12~13℃增加到较现代低5~6℃),降尘减少,每次变暖的持续时间500~2000年。气候这种快速波动在110~15ka BP期间共发生了23次。”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118] 盖培:《从华北到美洲——关于华北与北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联系》,载《化石》,1977年第2期,第1页。
[119] 盖培:《从华北到美洲——关于华北与北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联系》,载《化石》,1977年第2期,第3页。
[120] 贾兰坡、陈淳:《亚洲和北美洲的史前文化联系》,载中国太平洋学会主编:《太平洋》,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39~40页。
[121] 贾兰坡、陈淳:《亚洲和北美洲的史前文化联系》,载中国太平洋学会主编:《太平洋》,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122] Weidenreich (1946)发现周口店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中许多是与现代蒙古人种一致的。吴新智(1990):“山顶洞人头骨与因纽特人、美洲印第安人相似。柳江人头骨与琉球群岛港川人男性头骨相似的程度比其与山顶洞男性头骨相似的程度更大。”(均见吴新智:《中国远古人类的进化》,载《人类学学报》,1990年第9卷第4期;《中国与日本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关系》载《人类学学报》,1988年第7卷第3期。
[123] 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载于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4页。
[124] 童书业著,童教英整理:《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载《童书业著作集》第二卷,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36页。
[125] 曾五岳、尤玉柱:《福建首次发现旧石器》,载《人类学学报》1990年8月,第283~284页。
[126] 吴新智:《古人类学研究新进展》,载《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第22卷第5期,第3页。
[127] 《增广贤文》:“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128] 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61页。
[129] 参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武汉地质学院编制:《中国古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5版,第80页。
[130] 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131] 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132] 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133] 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134] “南方古猿的寿命是短促的。在南非一个地点的纤细型,约有1/3以上(35%)死于成年以前;在南非另两个地点的粗壮型的寿命更短,约有一半以上(57%)死于幼年和少年期。”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55页。
[135]人类使用火的历史现已大为提前。布雷恩(C.K.Brain)和西伦 (A.Sillen) 教授在南非Swart Krans洞穴中从距今1000万至1500万年前的含南方古猿粗壮种的角砾岩层掘出59 488件动物骨化石碎片,其中有270件变黑的标本,经过组织学和化学鉴定,被确认是火烧过的。据认为这是人类使用火的最早证据。(详见《人类学学报》1989年第8卷第3期)
[136] 西侯度考古化石中还有一些颜色呈黑、灰和灰绿色的鹿角、马牙和动物肋骨,化验表明是被烧过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137] “在元谋人化石产地地层中,发现大量炭屑,长径一般在4~8毫米之间,最大的有达15毫米者,小的有1毫米左右。这些炭屑大多分布在黏土的粉砂质黏土中,少量夹在砾石透镜体内。最密集的有两处,分布的上、下界约3米,大致可分三层,层与层之间相隔30~50厘米。耐人寻味的是,凡有炭屑的地方总是伴随有动物化石。1974年、1975年,在同一层位中找到几块颜色发黑的骨头,其中部分骨头经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鉴定可能为烧骨。这些炭屑、烧骨、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都离元谋元人牙龄化石出土点不远,并同在一个层位内,这不是一个偶合现象,我们认为,不能排除元谋人用火的可能性。”张兴永:《禄丰腊玛古猿在人类起源研究上的地位》,载《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
[138] 《下川遗址可能是2.2万年前人类栖居地》,载《光明日报》2015年3月8日,第10版。
[139] 2012年,河北张家口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现200万年前人类餐食大象的“远古人类的餐厅”,轰动一时。去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150万~160万年的石沟遗址再次发现了古人类的用餐场面。2015年4月至12月,河北省文研所在泥河湾大田洼台地及周围地区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3处。在山兑村南发现比较集中的遗址群,“面积大,范围非常广。地层比较清楚,距今三四十万年,可以从中探寻人类迁徙和生活方式。”
还有在后沟遗址发现一处人类生活遗址,距今78万年。位于周家山东坡一坍塌洞穴内,发现了近3米厚的文化层。其中很多用火遗迹,好几层灰烬,而且2平方米范围内发现8000多件石制品、动物化石等遗物。初步推断该遗址距今1万年到3万年间,属于旧石器晚期,应该是一处古人类长期居住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河北省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昨日披露新发现 泥河湾首个洞穴遗址露真容》,http://www.kaogu.cn/cn/xccz/20160127/52948.html。
[140] 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141] 转引自葛全胜等著:《中国历朝气候变化》,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142]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143] 钱方、凌小惠:《中国第四纪环境变迁对日中文化与古人类交流的影响》,载周国兴主编:《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144] 引自文焕然、文榕生著:《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145] 参阅刘明光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华北平原的成长》,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146] 译文:“从前我们的先王想创建比前人更多的功劳,就迁往山地去。用这个办法减少洪水对我们造成的灾祸,在我国立了大功。”参阅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页。
[147] 转引自[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地部三》(第一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148] 转引自[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地部三》(第一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149] 转引自[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地部三》(第一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150] 参见何新:《诸神的起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何幼琦:《海经新探》,《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
[151] 转引自[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六•礼仪部十五》(第五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页。
[152]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书第六·封禅》,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467页。
[153]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书第六·封禅》,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469页。
[154] 印度神话《等待新娘的山神》中还有人们对“地上所有山都像生物一样,不断升高变大,不管什么地方的山都不断长高”的恐惧。(见王树英编译:《印度神话传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155]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64页。
[156]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157]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66页。
[158] 201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了距今将近50万年可以初步确定为古人类用火的火塘遗址。那个时候的人不仅能控制火,还可用火加工食物,是人类踏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溪庙后山遗址发现火塘遗迹》,http://www.kaogu.cn/cn/xianchangchuanzhenlaoshuju/2013/1026/40444.html。
[159] 第四纪冰川期共有5次,分别发生在距今180万年,70万年,30万年,10万年和6.5万年前。
[160] [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但得一男半女,也绝不了郭氏门中香火。” [明]李贽《复士龙悲二母吟书》:“见今娶妻生子,改姓李,以奉翰峰先生香火矣。”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九:“你是兼祧了两房的,钱家的香火,就只在你一人身上呢!”
[161]《诗·商颂·长发》有“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意思是在赞扬商汤立国;笔者借此句式颂扬中华民族亚洲发祥的世界意义。
[16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163] [汉]刘熙:《释名》,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164] 《康熙字典》,参阅《汉典》,http://www.zdic.net/z/16/xs/534E.htm。
[16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7页。
[166] 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98页。
[167] 吕思勉:《中华民族源流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168] “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嚳三人为华族祖先。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称为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的初步基础。”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91~92页。
[169] [明]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357页。
[170] 吕思勉:《中华民族源流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171]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172] 冀昀主编:《尚书·尧典》,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3页。
[173] 毛泽东注意到了这一点,1964年,他在《贺新郎·读史》一词中曾批评说“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1975年5月29日,他在读书中评论说:“每一部史书,都是由继建的新王朝的臣子奉命修撰,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盛巽昌、欧薇薇、盛仰红:《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303页。
[174] 该文载于《文史知识》1992年第9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93年第1期。
[17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51页。
[176] 冀昀主编:《尚书·尧典》,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0页。
[177] 转引自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第七十六•皇王部一》(第一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54页。
[178] 转引自[宋]李昉:《太平御览•卷第七十七•皇王部二》(第一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64页。
[179]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80]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页。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韩京霏 
-
重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叙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遥望两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与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关系 -
“官僚主义式”政治留下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为什么施政严猛?雍正自己这样解释
2020-03-02 07:27 -
对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优势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汉景帝不吃老鼠吗?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国粉丝送礼物的韩国军队,曾被志愿军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历史的”眼光与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没有战争,西方怎能“脱胎换骨”?
2020-01-10 07:53 -
为什么我们总迷恋盛唐风华?
2020-01-01 08:44 -
古装剧里“刘海儿”泛滥,历史上到底什么样
2019-12-20 07:46 -
薛绍墓找到了,你还记得昆仑奴的梗吗?
2019-12-19 08:03 -
历朝历代都禁酒,想要畅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队罪行新史料首次公开
2019-12-13 20:55 国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台湾,“统左派”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2019-12-11 07:16 台湾 -
日本二战航母“赤城”“加贺”号残骸被确认
2019-10-22 10:27 -
4K修复版《开国大典》10月18日全国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国电影 -
反击“中国人种西来说”,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
关于这支军队的史料甚少,但英雄与牺牲的故事动人心魄
2019-09-24 10:50
相关推荐 -
义乌玩具商对特朗普翻白眼:我们不在乎! 评论 50挑起对华贸易战,“特朗普让美国娃准备:为国牺牲” 评论 108美乌终于签了矿产协议,最后一刻仍在“拉扯” 评论 251美国一季度GDP萎缩0.3%,特朗普嘴硬:关税没错 评论 128“损失惨重的100天”,他俩会掰吗? 评论 88最新闻 Hot
-
“没有好消息,但他是靠经济议程当选的,那问题就来了”
-
义乌玩具商对特朗普翻白眼:我们不在乎!
-
挑起对华贸易战,“特朗普让美国娃准备:为国牺牲”
-
内阁“鼓掌欢送”,特朗普:委屈你了
-
无罪判决被撤销,李在明参选韩总统之路再添波折
-
为什么丧亲也成了婚恋中的“劣势”?
-
日本急着跟特朗普签协议:中国都说你不可靠啦
-
美乌终于签了矿产协议,最后一刻仍在“拉扯”
-
黄仁勋劝特朗普:得改,中国紧追其后
-
爱尔兰瑞安航空想买C919,美国有人先跳起来
-
特朗普:他们都讨厌我
-
“美国鼓励印巴合作”
-
美国一季度GDP萎缩0.3%,特朗普嘴硬:关税没错
-
“如果没有人口大国愿意派遣兵力,这一计划将是死路一条”
-
泽连斯基暗示要袭击俄胜利日阅兵式?俄方回应
-
“美国负债超33万亿美元,没钱补贴欧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