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木:亚洲古地理与中华民族发祥(下)
最后更新: 2020-05-28 17:49:00末次盛冰期过后,又是大暖。距今12 000万年前的全新世(距今11 500~8000年)气温迅速升高,与此相应的降水迅速增加,全球气候已与现代相近。某些区域甚至出现较现代更为温暖的气候。如赤道西太平洋海域较工业化前高0.5~2℃,北半球中纬度的欧洲东南部、高纬度的极地等地区的气温可能高出工业化前2ºC以上,南半球中低纬度较今天高0.5~2℃,东亚地区气温升至与现代相当或略高。距今8000~4300年时,地球气候进入一个较今更为温暖的时期。北半球中纬度的中国东部、美国大部,气温高出现代2℃以上140。
全新世大暖期盛期中,中国东部地区年均气温较今约高2.5℃。其中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高2℃,长城以外地区高3℃以上;青藏高原地区增温幅度最大,年均气温可能较今高4~5℃,“与全球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可能是升温最大的地区之一”141。以浙江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全新世温暖期鼎盛期时年均气温18~20℃,较今高出2~4℃。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提供的从最终冰期开始的海平面上升图142表明,这次因气温上升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是急骤而迅速的,其间出现的海平面上升,给当时人类带来的几乎是灭顶之灾。第四纪末期汇聚在此前还袒露着的东海和南海海滨大平原的连同生活其上的东亚古人多为呼啸腾升的海水所吞没。当时海侵范围如此之大以至于大陆与今海南岛、台湾岛和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之间曾裸露着的大片海床,到第四纪末期(距今6000年)都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据中国地质科学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钱方、凌小惠介绍:
在中国长江、黄河等河流入海处的水下有古三角洲存在。黄海、东海大陆架中黄土堆积和大型哺乳动物的发现更证实了这些地区曾经出露海平面之上。如薛万俊等,利用钻探和物探资料恢复了南海北部的第四纪地质环境的演变历史,在早更新世末期,本区处于海退期,古海岸线位于现代海底水深120~160米。中更新世时本区存在七次高海面和七次低海面,其中640~620千年和390~370千年两次高海面海侵范围最大,古海岸线在今日水深30~50米处。143
当历史进入距今9000年,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中国东海海平面开始上升,至距今6000年左右,也就是中国的仰韶文化时期,据文焕然制作的《辽宁南部10 000年来海平面高度的变化》144及刘明光先生提供的《华北平原的成长》两图可知,中国黄海海平面较今天提升近15米,此间海岸线大幅向内陆西移,渤海湾的海岸线在距今7400年已向西漫至燕山、太行山脚下145。
在大洪水侵入大陆的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保存比较好的旧石器遗址多集中在高原和丘陵高地的原因;同样也会对盘庚“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146句中所包含的生活经验有更深的理解。当时,在大水中逃生除了飞翔外就是攀登高地。能带领本部族人民爬向和占领高地,是检验其领袖能力及是否值得部民尊敬的重要指标。这一来自生死的经验使中国人产生了尊岳为神的观念。杨义《易卦序论》:“险而止,山也。”147这一卦解与盘庚“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联邦”出于同一语境。同一语境下,中国古代“天子祭名山大川”148的活动,可源于中华先民“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的生死实践。
“万亿万岁,有一大水,昆仑飞浮。是时飞仙迎取天王及善民,安之山上。”149何新、何幼琦先生均认为:《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就是今日的泰山150。这个见解是正确的,因为今之昆仑山出现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后,此后中国西部的昆仑山周围不会再有大水环绕的可能,而东部的泰山则依托山东丘陆高地成为“飞浮”于大水之上的“昆仑”山。
据刘明光先生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华北平原在距今7400年只是一个海湾。最初古冲积呈扇形向东发展,从山西高原流出的永定河、滹沱河以及漳河等许多河流也开始在各自的出海口形成冲积扇。只是到距今4200年时,黄河改道向东南流入黄海时,黄河三角洲迅速向东南伸展,渐次与东面的山东丘陵和南矶的淮阳丘陵相连接。淮河水系逐渐形成,山东丘陵西侧出现一带湖泊地。距今2120年,也就是说到西汉以后,黄河再次改道向东北流入渤海,此后,黄河三角洲迅速与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冲积扇渐次相接,海河水系渐渐形成。
如果我们将时间定格于距今4200年前的历史,那时山东丘陵连同矗立于其上泰山(昆仑)“飞浮”于大水之上的景象就是真实可信的。而在这样被大水淹没的生活环境中,山东丘陵遑论泰山就成了先民们争夺最为激烈的地方,而能带领部落人民进入山东丘陵继而泰山的即能够“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的“古我先王”,自然就是人民最为敬仰的领袖人物。
由此,后来天下大定或有大功告成帝王,都要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此证明其地位的合法性。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151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有专章论述: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152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153
《国语》说“禹封九山”,古文献多将此神化,如从距今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时的感受体会,“九山”只不过是给当时对大水还心存余悸并对华北地势不熟的先民找出的最后的“避难所”。 杨义真是一语中的:“险而止,山也。”美本质上起于对人类生命的肯定,而不是出于对美的想象。现代人类对山从而对仙的赞美多出于这一生死语境。
人类规模迁徙活动在任何时候都同时是一种文化创造和再创造的活动,早期人类在适应和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第四纪的环境变化使早期中华先民在抵御自然灾难的斗争中形成了最原始的文化基因和最初的审美倾向。
对于生活在中国东部的古人类而言,海平面大规模升高无疑是一场不可抗拒的没顶之灾。这样大规模的灾难对东亚大陆及各岛国(如日本、菲律宾等)周边的古人类观念及其文化都不可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正如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或第四纪冰川气候不可能不对受其影响的人类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一样154。譬如在北纬30°以南的整个亚洲地区曾普遍流行对神鸟的崇拜,就是人们面对呼啸而来的海侵渴望获得空中救助的意识的反映。
在许多民族的远古神话中,神鸟都与洪水的传说相联系:如中国“精卫填海”的神话就是当时人们幻想借助大鸟战胜海侵的意识的反映,大鸟最后被美化为凤作为图腾供人们崇拜。比较巴比伦的洪水传说中鸽子或乌鸦探水的故事、希伯来和后来希腊神话洪水传说中的鸽子与橄榄枝的故事以及地中海人的“方舟”意识,与中国“葫芦兄妹”的故事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因为生活在同纬度的亚洲和地中海沿岸的古人类都曾经历过同种灾难,同种经历产生出同样的文化感受。
据考古,在美索不达米亚遗址底层有距今6000年前洪水层的存在;阿拉伯湾在从距今1.5万年前到6000年前海岸线曾向内陆推进了1000千米以上155。在东海发生的同样情景也发生在西亚:黑海在距今9800年前是淡水湖,其水位比现在低100米左右156,日本学者田家康写道:
由于8200年前事件的影响,西亚的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们于是移居到了适宜发展农业的黑海沿岸地区。然后,从地中海流入的海水袭击了居住在湖畔的人们。由于黑海的湖面在两年之间平均每天上升15厘米左右,人们不得不放弃村落,拼命往高处逃生。也许正是这次灾难作为洪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最后变成了诺亚的洪水传说。157
东亚最早的直立人化石,恐怕要追溯到180万年前的山西西侯度人和云南元谋人;而与中华古文化有原生关系的,恐怕应为地处中原的前者。关于西侯度遗址发掘情况,《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西侯度文化》有如下记载:
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共发掘32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经过加工的石器。动物化石中有个保存两段鹿角的步氏真梳鹿的头盖骨。它的左角靠近角节的主枝上,有一个横断面呈V形的沟槽,其上具有明显的人为切割或砍斫的痕迹。右角也有刮削痕。具有类似人工刮削痕迹的鹿头盖骨还有一件。
这两件标本表明,当时人们可能已制作骨器。化石中还有一些颜色呈黑、灰和灰绿色的鹿角。马牙和运动肋骨,化验表明是被烧光的。遗址出土有鱼类和巨河狸,证明当时这里有较广的水域。哺乳类中绝大部分是草原动物。也有适于草原和森林生活的动物。表明当时西侯度一带为疏林草原环境。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属暖温带以北的种类,则说明当时的气候比今天凉爽干燥。
据地质时代划分,西侯度文化当处于第四纪初期。与第三纪不同,这是全球性气温变冷的时期。应用同位素技术来分析古海水的温度,太平洋温度从第三纪始到末的3000万年中下降了8℃。这说明第四纪全球性变冷的趋势异常强烈。此间,每次冰期来临,气温大幅度下降,极地冰盖增大,雪线下降,山岳冰川发展。在间冰期,气候转暖,冰盖和冰川退缩,但随之而来的是普遍的海浸现象。
与云南元谋文化不同,西侯度处于现在的北纬30°、东经110°的位置,位于中原内陆,遗址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这里尽管避免了被海水吞没的危险,但却随时受着寒冷的威胁。如果说,距今1500万~170万年间的开远-禄丰古猿生存的最大威胁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所产生的地壳震动以及间冰期出现于东部沿岸的大面积海浸,那么,到第四纪的包括西侯度人在内的整个黄河以北的华夏先民生存的最大威胁则是寒冷的气候。
西侯度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显示当时那里的先民们已掌握使用火和保存火种的技术。哪里有寒冷,那里就必须有火种158。可以设想,随着一次次冰川期159的来临,黄河以北那些失去或没有火种的氏族将成批地被冻饿而死,而那些得到——甚至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盗得——并有能力保住火种的部族则相继得以存活和繁衍。由此可以说,西侯度人对于后来古华夏人的最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其石器工具的先进,而在于他们为后代传下了火种。
在第四纪,火可不主要是为了烤肉,而是为了保命;在当时,火塘里若没了烟火,恐怕整个部落就要灭种——这大概就是中原人用“不绝香火”160表达传宗接代意识的最初动因,黄河以北的文化恐怕也会由此发生断代;自然,后来的华夏文化也就不可能延续。
浚哲中华,长发其祥161。从蓝田人和北京人用火痕迹的连续性看,火种及其保存技术对于华夏民族及其文化的延续起着关键作用。有了火,就有了部族的繁衍,有了部族的繁衍,就有与之相应的火神的传说和对火的崇拜。
与鸟崇拜产生于全新世海水上升期间先民对洪水的恐惧一样,火崇拜也是产生于第四纪盛冰期间先民对寒冷的恐惧。崇拜火的部族,我们不妨在下面的章节中称之为“火族”,其文化我们不妨称之为“火文化”。
四、在火的旗帜下:炎黄部族的“南北矛盾”与中华古典辩证思维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62在中原文化中,“华族”即火族。《释文》:“火,化也,消化物也。”163。《说文》:华(華),花也,荣也,煌煌光明状。这些都是火燃状的描述。“华”“火”二字古音互通。
《徐锴说文系传》:华(華),本音和,故今人谓华表为和表164。由此,从精神层面理解的“华族”,从早期实践的层面为尚火之族,继而推论,日本族取“和”,朝鲜人取“韩”,当与中华(汉)火文化同源。
至于后来出现的“华夏”一词,就是中华尚火民族——此可视为中华民族的前身——所建立的夏国;“华”是火族属性,夏,则是国号。“夏” 《国语》:“大也。以为善福,殷富天下为大也。”165《礼记》:“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166华夏两字赋予夏国家至美至伟的语义。吕思勉先生说:“华和夏是双声字,难保本是一语。”167
而“汉族”的称谓,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是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的事168,刘邦曾被立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三郡,其主要活动地区为汉江流域。《尚书·禹贡》篇:“番冢导漾,东流为汉。”“汉”字与“华”“火”二字意形相通,均取事物的跃跃然之生动状;不同的是,前者形意荡漾于水,后者形意煌煌于火。《说文》:“汉,漾也”;漾,即汉水的别名。嘉陵江水又名西汉水或阆中水,此地有汉高祖庙169。汉王刘邦得天下名国号为“汉”,此后,“汉”的称谓便由原来的地理领域引申到人文领域,汉人、汉族、汉语、汉字,以至汉奸等。吕思勉认为:“汉族的名称,后起的。是汉有天下之后(公元前202年),外人以吾国王朝的名字,做吾国民族的名字。前乎此,则有称中国人为秦人的;后乎此,又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其理由也相同。”170
鉴于火在华夏先民生活中所具有的攸关生死的特殊作用,在上古时期,燃火便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仪式。《尚书》171中的《尧典》开篇似乎就是对燃火仪式的记录: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172
目前,书家对这段文献的解释过于理想化,这是由于这些文献在秦之后发现和编辑时加入了当时维护和颂扬统治者意识形态的需要[173]。在各家注解比较中,笔者采信张祥平先生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更贴近经历过冰期大寒劫难的中华古人敬畏火的意识。张祥平先生在《中华先民崇拜烟火图腾——<尧典>记载的人类学史实》[174]一文中用通假的方法对《尧典》这段开篇文字做出新解释,认为上述引文“很可能是当时的人们祝祷时的合唱词”。如果将句中“勋”通假为“熏”,“钦”通假“薪”,“文思”通假“文(烟火)嗣”,“让”通假“燃”,恢复四字一顿的简明格调后,其句式就是: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熏(勋)薪(钦)明,文嗣(思)安安,允恭克燃(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其意译为现代白话就是:
说起古时的酋长尧,那正是:放散熏烟,柴火通明,以文(烟火)为图腾的氏族子孙们平平安安;虔信恭敬就能够(使柴薪)燃烧起来,光辉洒向四方,达到天上和地下。
张祥平先生认为:开篇放散熏烟,柴火通明的场景,与下句“文嗣安安”及下面的“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十二字的场景正相吻合。“燃”,对于视火为生命的远古先民来说是在开启重大活动前必须进行的最重要也是最敬畏的仪式,因此,用“燃”通假“让”,更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
张祥平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以“华”为总括,其源可溯至《尧典》:“光被四表”句,而其证则在《舜典》中“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句中的“华”,是对舜最高的赞誉。毛泽东也说:“华者花也”175。花,《说文》:本作华。荣也光华也,由于崇拜烟火及其光华,所以酋长们多用光华亮丽物品作装饰及象征物。中华者,处于中心地带和中央地位的光荣之族;用现代的话解释,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韩京霏 
-
重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叙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遥望两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与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关系 -
“官僚主义式”政治留下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为什么施政严猛?雍正自己这样解释
2020-03-02 07:27 -
对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优势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汉景帝不吃老鼠吗?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国粉丝送礼物的韩国军队,曾被志愿军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历史的”眼光与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没有战争,西方怎能“脱胎换骨”?
2020-01-10 07:53 -
为什么我们总迷恋盛唐风华?
2020-01-01 08:44 -
古装剧里“刘海儿”泛滥,历史上到底什么样
2019-12-20 07:46 -
薛绍墓找到了,你还记得昆仑奴的梗吗?
2019-12-19 08:03 -
历朝历代都禁酒,想要畅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队罪行新史料首次公开
2019-12-13 20:55 国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台湾,“统左派”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2019-12-11 07:16 台湾 -
日本二战航母“赤城”“加贺”号残骸被确认
2019-10-22 10:27 -
4K修复版《开国大典》10月18日全国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国电影 -
反击“中国人种西来说”,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
关于这支军队的史料甚少,但英雄与牺牲的故事动人心魄
2019-09-24 10:50
相关推荐 -
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24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91“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73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401“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130最新闻 Hot
-
普京阅兵式演讲:绝不接受歪曲历史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特朗普:可能找中国帮忙
-
大搞家庭式腐败,甘肃省原副省长赵金云被决定逮捕
-
盖茨怒怼:马斯克就是在杀死儿童
-
微软总裁瞎操心:不让员工用DeepSe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