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军:当中国经济呈现“无热点有重点”,关键是怎么“做重点”
最后更新: 2022-12-22 11:32:34对发达国家而言,因为经济处于稳态,潜在增长率很低,大概就是1%-2%,主要靠技术进步来推动增长,所以一旦有热点,其实这个热点也不可能推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出现3%-4%的增长,只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一定波动。
但对中国来讲,我们现在的潜在增长率还是很高的,至少在6%左右,不过目前整体经济运行可能是低于潜在增长率的。如果热点是靠信贷刺激,那么最后很多信贷还是流向这些容易被估值的部门,要么地产要么所谓的互联网数字经济。
所以,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提高生产率。像现在搞数字经济,如果靠一下子的政策刺激,反而会妨碍数字经济的发展,因为它会让一些人打着数字经济的名义去炒作概念,投机行为猖獗,最终反而影响行业本身的平稳健康发展。
我觉得,关键是要考虑“重点”。对中国经济来说,无疑有很多重点,短板之处也不少,问题在于怎么去做“重点”。如果是靠国家的力量主导,把它纳入国家战略,以此希望在更短的时间里面靠砸钱进去就能有突破,那么一方面风险很大、不见得能成功,另一方面也可能挤占更多的资源。因为我前面说了一定时间内的资源总量是给定的,一个地方用多了就可能挤占其他领域的发展,所以机会成本很高,而且对金融系统也会构成比较大的危险。
所以,“重点”肯定要做,但得考虑一个问题,是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推动,还是国家引导、主要依赖市场的力量来推进?如果是前者,会跟发达国家产生更大冲突,就像“中国制造2025”这一目标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巨大关注。
我觉得还是应该用市场的办法来推动重点领域的发展,补足我们的短板,而且市场机制产生的效果远远好于我们的想象。
中国的国内市场足够大,人口规模超大,人才就有足够的量,再加上资金较为雄厚,基础设施发达,制造业能力极强,供应链韧性强劲,国内又有巨大的应用市场,这些条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这意味着中国几乎占据了独一无二的有利因素,应该更好地去调动或者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到重点领域发展。人多力量大,这比选择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来主导重点领域、把更多的钱投到少数企业的成功率更大、且风险更小。
试想一下,如果选择少数企业集中投入,一旦有战略失误或方向性错误,后果不堪设想。但如果采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可以有更高的回报率;市场更具竞争性,动力也会更强,可以有足够的试错率,避免更大的方向性错误。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漆园街道通过与光伏发电企业及农业企业合作,建成运行40MW光伏发电项目,并建设290栋农业设施大棚,将太阳能发电与设施农业有机结合。图自新华社
我之前演讲时举过光伏产业的例子,从国家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失败的做法,他们认为这过程中间已经失控了;但实际上花了10年时间,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人才提升了一个巨大台阶,可以说现在全球最好的光伏企业、最好的光伏技术、最好的人才都在中国。
有时候,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去攻克一些重点领域。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几乎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功概率最大的方法,而且跟全球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摩擦也会最小。因为市场的办法就是公平准入、公平竞争,何况我们完全具备这些条件,这些条件本身也是基于市场经济逻辑形成的。
观察者网:换句话说,国家和政府恰恰应该将市场中的一些阻碍拿掉,让整个市场更流畅地循环起来,其实这也符合我们现在讲的“内循环”。
张军:而且这么做,也是在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中履行承诺,外界会更尊重你的做法,给予正面评价。尤其当我们今天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在这方面更应有所警惕。
观察者网:其实我一开始在听到“无热点有重点”的时候,理解偏差了,我把“重点”理解为可能国家通过引导或基于国家战略目标去“创造”一个重点。所以我的疑惑是,这样做固然可以创造很多重点,但广大的普通人从这些经济活动中的获得感可能会变低。听您这样解释之后,其实通过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可以有更大层面的群体参与其中,国家经济发展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也能从中得到更好的体现,换句话说个人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会更强。
当经济发展、积累快的时候,普通人也有巨大的获得感,人们不会过分在意差距的问题,但当经济相对比较沉寂的时候,人们就会去关注差距拉大,这也会打击预期。
张军:对中国来讲,尽管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但毕竟还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大国崛起的独特现象;也就是说,当崛起到了一定阶段后,在这个阶段上它的经济总量的追赶速度会快于人均收入的追赶速度。
我们甩掉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日本的速度很快,也就十几年时间,但人均收入就不是如此;毕竟我们有14亿人口,想要在全世界排行中一步一步走上去,需要很长时间。但又因为我们经济总量大了,所以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人家会把我们看成发达国家,但其实只是中等收入国家。
而作为中等收入国家,仍然面临很长的发展道路。按照我们的目标——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非常需要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需要自身内部的市场主体的活力维持在比较高的状态,否则发展过程会很不容易。
观察者网:生产力的提升或经济增速,其实也关乎全市场的共享程度问题,好像有时候大家过于专注某些行业之后,会发现它只是局限于这几个领域内的增长,其他有些领域的增长是相对停滞的或者被忽视掉了。
张军:这个我在演讲中也曾提过,过去我们通过加工出口,使得可贸易部门快速扩张,相对而言其他部门,比如服务业以及一些传统部门没有太大变化。
当少数部门成为引领性的部门,比如出口成为引领性部门,那么资源就会开始往这个行业流动,劳动力开始从其他部门转移出来流向加工出口行业,然后通过这个行业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快速增长,并且融入全球经济。所以,在追赶阶段的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可能就是一种非平衡的发展模式,但到了一定阶段后,我们的不可贸易部门不能长期处于不发展的状态。尽管出口部门先行一步,但最终还是要跟不可贸易部门的发展协调起来。
当年,萨缪尔森和巴拉萨他们做过一个研究,被人总结为萨缪尔森-巴拉萨效应,意思是先发展出口部门,等出口部门工资提高以后,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来到这个部门,然后这个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对服务业以及国内其他部门产生拉动效应,慢慢的两边差距会逐渐缩小,以此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所以,从追赶策略上来讲,经济发展一开始走不平衡发展的道路是合理的,但是到了下半程,还是要走向更平衡的发展。我想,中国现在应该是到了这个阶段。但如果这个过程仍是国家主导,有时反而会带来更加的不均衡。
观察者网:张老师,您提到均衡发展的事情,正好最后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专精特新”部门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平衡之间的关系。我记得您曾讲过“专精特新”部门可能会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发展起来,这个现象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区域差距?
张军:中国现在有很多所谓的“小巨人”企业,工信部给了一个专用名词,叫“专精特新”企业。它们是在某一个产品上高度专业化,靠技术创新来赢得竞争力,所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些企业,而是靠市场上的资本来推动创新所形成的高度专业化企业。有点像德国的某些公司,可能上百年就做一样东西,做到业界最好。
目前在中国的二三四线城市,正在出现这种现象。这个现象引起了工信部、包括中国资本市场的关注,有很多投资者在关注它们。我觉得,这种现象有助于经济更平衡的发展。
2022年9月,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扩容达到4328家,数量接近前三批的总和,目前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总量已达8997家。图自新华网
“专精特新”企业的大量涌现,就是因为下游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平台,比如说电动汽车平台,这里面有几家大型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因为中国市场规模大,这几家电动汽车生产商的生产需求足够大,足以让电动汽车所需要的零部件中间品的供应变得高度专业化,从而支撑更多的专业化企业。
这就是亚当·斯密国富论里面的一个观点,称为“斯密定理”,即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会越专业、越精细。当然,对小型的开放经济体而言,不太可能有那么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它主要是全球采购,整个供应链在海外而不是本土;但中国完全可以做到,这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所独有的优势。
而且,这些企业的出现,并不是国家政府设计好的,而是市场慢慢摸索形成的。市场经济的魔幻之处就在这里,只要存在这种潜在的机会,一定有市场主体会去捕捉它,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气候。
当然,这也是我们前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在供应链、制造业领域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体系。这个体系有着超高效率,你想做一样东西,对很多国家来讲不是那么容易,但在中国就能办成,因为产业环节扎堆集聚,要把某一个东西做到最好相对容易。这是中国最珍贵的独特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俄官员:台积电拒绝发货已生产的俄自研芯片
2022-12-22 10:13 观网财经-海外 -
证监会:推动形成中美审计监管常态化合作机制
2022-12-21 18:15 观网财经-金融 -
宝武集团与中钢集团实施重组,中钢整体划入宝武
2022-12-21 15:47 国企备忘录 -
开设首家美国办事处,港交所能从美国吸引到IPO吗?
2022-12-21 14:55 观网财经-金融 -
再度裁员10%?知乎:正常组织升级
2022-12-21 13:47 观网财经-互联网 -
生猪价格过快下跌,国家发改委发声
2022-12-21 12:14 观网财经-消费 -
退烧药短缺会持续多久?药企:两个月内缓解
2022-12-21 11:07 抗疫进行时 -
蔚来:去年8月前部分用户数据遭窃,被勒索225万美元等额比特币
2022-12-20 18:35 新能源汽车 -
远不及马斯克期望,特斯拉柏林工厂为何“难产”?
2022-12-20 18:03 观网财经-汽车 -
亚马逊云计算获超7亿美元美军合同
2022-12-20 17:48 观网财经-海外 -
财政部: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518亿元,同比增长6.1%
2022-12-20 17:09 观网财经-宏观 -
12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和5年期均维持不变
2022-12-20 09:46 观网财经-金融 -
国家发改委解答“数据二十条”
2022-12-20 08:14 大数据时代 -
-
设备故障影响港澳多个关键机构,阿里云:已修复将进行赔付
2022-12-19 17:59 观网财经-科创 -
小米开启年底裁员,内部人士:规模没有传的那么大
2022-12-19 16:52 观网财经-科创 -
东北加入!吉林、辽宁组团出海抢订单
2022-12-19 15:39 观网财经-海外 -
迟迟未获台当局批准,鸿海放弃投资紫光集团
2022-12-19 13:48 观网财经-科创 -
官方发文“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教育板块大涨
2022-12-19 12:41 观网财经-金融 -
中财办:国际技术+中国生产+世界市场是很好的模式
2022-12-19 07:23 中国经济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