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凯桓:美国是怎样一刀一刀制裁伊朗的?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薛凯桓】
4月1日,以色列轰炸伊朗驻大使馆,欧美国家鲜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但在伊朗4月13日夜打击以色列境内多个目标作为报复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纷纷宣布要出台制裁伊朗的新措施。
4月13日夜打击伊朗使用导弹、无人机等武器袭击了以色列境内多个目标 图自网络
近年来,美西方挥动制裁大棒,四处打压他们认为的在地缘政治方面挑战西方的竞争对手,俄乌冲突以来,美西方出台了号称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制裁措施,对俄罗斯的制裁压力不断也不断加大。此外,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也有增无减,近期更是宣布对中方的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发起301调查。
作为受西方制裁的典型国家,伊朗受制裁的历史非常值得分析。尽管伊朗、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情不同,所面临的西方打压模式也有不同,但我们应当吸取伊朗、俄罗斯的经验教训。因此,梳理西方经济制裁的源流、了解制裁的具体手段和工具库非常有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制裁”概念源于对伊制裁
西方对伊朗制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英国在美国的支持下,在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后抵制伊朗石油和石化产品。不久之后,美国和英国情报部门联手推翻了时任伊朗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台,因为他主张伊朗石油国有化。
不到一年后,一个名为伊朗石油参与者有限公司(IOP)的公司财团开始重新在国际市场上出口伊朗石油。IOP的创始成员有英国石油公司(40%)、美国公司集团(40%)、荷兰皇家壳牌公司(14%)和法国石油公司(后来的道达尔公司,股权占6%)。英国对国有化伊朗石油公司的抵制和后来推翻摩萨台的政变,正是现代意义上“经济制裁”的雏形。
1979年11月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
现代意义上“经济制裁”概念的诞生,始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朗和美国因美国外交官在大使馆被扣为人质而陷入外交僵局之后。1979年11月14日,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了第12170号行政命令,冻结伊朗在美国的所有资产。1980年4月,卡特又签署了第12205号和12211号行政命令,禁止任何美国企业向伊朗出口美国产品和运送货物,禁止向伊朗提供贷款和进口伊朗商品。
美国的这一制裁对伊朗石油业造成了沉重打击。1979年革命之前,伊朗每天向美国供应超过50万桶石油,禁令颁布后,伊朗对美石油出口很快归零。面对制裁,伊朗方面态度强硬,要求美国引渡前国王巴列维回伊朗接受审判,并声称只有引渡国王才肯释放美国人质回国。
巴列维去世后,伊朗的态度开始软化。之所以态度软化,是因为其深陷于两伊战争,美国的制裁极大减弱了伊朗为战争获取物资和武器的能力。在伊朗做出让步后,美伊谈判启动,美国总统卡特于1981年1月19日签署了第12282号行政命令,取消了对伊朗的制裁。
伊朗人质危机和美国对伊制裁凸显了两个现象:一方面,伊朗迅速适应了美国对伊朗石油的限制并实施“出口替代战略”。波斯湾的紧张局势推高了油价,这使得伊朗能够弥补对美出口归零的损失。与此同时,美国试图说服日本及其西欧盟友组建针对伊朗的制裁联盟,但未能成功。日本银行继续与伊朗合作,伊朗与西欧的贸易继续蓬勃发展,这极大缓解了美国对伊制裁的冲击。
伊朗利用了美国未能建立有效的联盟、世界石油需求旺盛、石油消费者想要囤购石油以应对危机的心理,有效地化解了美国对伊朗的第一次制裁。来自美国的压力帮助伊朗新政府稳固了政权并增强了其合法性。美国特种部队旨在解救人质的“鹰爪行动”失败,也加剧了伊朗人的反美情绪,这使得卡特政府在谈判中失去了强大的筹码。
另一方面,美国市场对伊朗关闭后,即使后来美国解除制裁,美伊之间再也无法将石油交易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伊朗新政府对美国的石油出口量在1987年达到了峰值,为每天5万桶,只有革命前水平的10%。
美伊关系的第二次危机发生在1987年海湾“油轮战争”的背景下。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一方向伊朗油轮与其他商业石油设施发动攻击。对此,伊朗通过袭击伊拉克和其盟友科威特的油轮进行报复,这被称为“油轮战争”。
1987年10月29日,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第12613号行政命令,对伊朗实施制裁,禁止伊朗商品和服务出口到美国。理由是“以恐怖主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美方当时给出的伊朗“恐怖主义”具体行为是,据称在伊朗的协助和怂恿下,不明来历的轰炸机于1984年炸毁了美国在黎巴嫩的军营),以及对在波斯湾国际水域从事合法贸易的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和其他非交战国家的商船,采取“侵略性和非法的军事行动”。
上文提到过,彼时伊朗对美石油出口量已减少至革命前的10%,因此新的制裁在很大程度上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因此,美国最终还是动用了武力迫使伊朗就范。1988年4月,美国发动“螳螂行动”,这是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战。美国夺取了伊朗用于军事目的的石油平台,并成功击退了伊朗的空中和海上攻击。
1987年的制裁是一个经典案例,制裁只不过是军事行动的先兆,但美国一国的制裁并没有达到迫使目标国家改变其国家政策的目的,以美国为基础进行的“单点制裁”效果平平。
所以,在发现这种颇为原始的制裁手段起不到作用时,美国开始了“改进”制裁措施的漫漫进程,制裁开始从“点”向“线”进发。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岳冠东 
-
外交部美大司司长吹风:“过剩”的不是中国产能,而是美国的焦虑
2024-04-27 08:33 中美关系 -
中方:发展到今天,让人怀疑反对国际调查另有隐情
2024-04-27 08:11 -
“美国施压日韩荷再收紧对华限制,这次把手伸向工程师”
2024-04-26 23:56 美国一梦 -
-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2024-04-26 22:47 中美关系 -
不满加沙政策,美国务院第三人辞职
2024-04-26 22:33 美国一梦 -
印度学者拱火:美国忙不过来,日本别管远方的乌克兰,先关注台湾
2024-04-26 21:46 日本 -
-
印度外长又狂怼尼赫鲁
2024-04-26 21:06 龙象之间 -
变调了,“美政府决定不制裁”
2024-04-26 20:43 巴以恩仇录 -
佩洛西甩锅普京,扎哈罗娃:这是对美国人的侮辱
2024-04-26 20:26 俄罗斯之声 -
“中国主导地位摆在那,美国这么搞要完”
2024-04-26 19:13 三八线之南 -
-
侵占数百万美元国有土地,乌克兰农业部长被捕
2024-04-26 18:15 乌克兰之殇 -
“美国去死”宣传册,疯传美国高校
2024-04-26 18:14 -
越南国会主席王庭惠辞职
2024-04-26 18:05 -
普京5月访华?外交部回应
2024-04-26 16:20 中俄关系 -
哈马斯与法塔赫今天在北京会谈?中方回应
2024-04-26 16:18 巴以恩仇录 -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2024-04-26 16:08 美国一梦 -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2024-04-26 16:06 中美关系
相关推荐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64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19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49“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50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