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妮妮:“科学”与“人”的平衡点——关于垃圾分类与个体的参与
关键字: 日本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垃圾分类标准【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潘妮妮】
“垃圾分类”不简单
减少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和垃圾的科学处理(包括循环利用)是当代垃圾处理理念的三个环节。
在这三个环节中,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是最本质也是最有效的环节,能够实质减轻环境的负担;而对垃圾的“科学处理”是针对部分生活和工业垃圾的有效补救措施——毕竟现代经济发展依赖不断地再生产,故生活垃圾的减少有其限度——同时也能够显示一个技术和经济强国的牌面,能够给民众带来情感上的愉悦,垃圾处理能力有时候甚至构成富国与穷国或城乡差异的分界线。
夹在这两个环节中,“垃圾分类”的贡献——如果纯粹从“科学”和“功能”的角度看——就显得不那么高大上,它主要是服务于垃圾的科学处理——或者有利于高效燃烧减少排放,或者有利于高效获取循环使用的材料。
因此,近年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甚至还有人认为分散的、依赖个人能动性的日常垃圾分类存在着大量“不科学”之处,需要依赖集中性的技术机制来进行处理,从而质疑垃圾分类存在的必要性。这种极小众声音的合理性本身并不需要辨析,但它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注意到一点,即依赖于个人的垃圾分类的意义并不能全用“科学”和“效率”来衡量。
在垃圾处理的三个环节中,生活垃圾的减少有赖于“组织化”的工业生产和商业模式,垃圾的循环利用依赖于技术的突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两者都依赖高度的组织、规模、资本驱动和国家政策扶持。而“垃圾分类”是这个体系中“人”直接参与的环节。换言之,减少生活垃圾总量环节和循环处理环节在逻辑上是单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而垃圾分类环节则体现出多中心的参与性“治理”模式。
因此,在垃圾分类问题上,一方面要符合前后两个环节的客观“科学”标准和需求,同时另一方面要促进居民“自觉自愿“地加入到这一日常的繁琐活动中,形成一个主动参与的空间。垃圾分类管理的一大内涵,就是把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垃圾处理事务中来,从国家和大型企业/公共机构的集中性职权向社会分流,加强多元”治理“的逻辑。
垃圾分类(资料图/视觉中国)
日本的“多元参与”
我国的垃圾分类政策并不是刚开始实施,实际上多年以前我们就能看到若干城市街头出现的分类垃圾箱,但大多数的时候甚至可以用“形同虚设“概括,而当下推行政策的力度和决心显然有所加大。
在促进自觉垃圾分类的问题上,日本往往被作为“多元参与”的成功案例被加以参考。
日本自1960年代反公害运动以来就注意垃圾处理问题,但主要的方法是加大国家和资本投入,以加强垃圾焚烧的力度。其不良影响是带来大量的废气并招致严重的对焚烧场的邻避运动。
而垃圾分类始于1980年代,与当时泡沫经济垃圾种类和数量增多、国家治理思路转变和循环技术的发展相关,经过多年的发展,相关政策及实践其实也并非一开始就完善,而是经历了长时期大量的调整和妥协,才基本形成了当代日本人较为普遍的“自觉”意识。
那么结合前人研究和笔者个人体验,比较当前我国垃圾分类政策中一些社会接受度不那么顺畅的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只有找到“科学”的垃圾分类标准与普通人日常活动之间的平衡点,才可能促进自觉的参与。而要实现这个平衡,有两点很重要,且这可能是目前我国的试点政策中存在的有待改进部分。
首先,让“科学”垃圾分类标准与一般人的直观认知相结合是一个具有优先性的要点。
事实上,尽管几乎所有人理智上都清楚,从长期的、整体的群众利益角度,垃圾分类是必要的,但是毕竟是繁忙的日常生活中突然加入的新生事务,垃圾分类标准的直观化可以有利于减轻心理障碍和日常负担。在日本,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标准比较直观,同时根据区域的不同,有着地方化的灵活特征。
基本上,由于日本最初实行垃圾分类主要还是考虑到垃圾焚烧的便利,减少垃圾气体排放,同时回收塑料和金属容器,因此,它的家庭基础性垃圾分类相应的就是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和金属/塑料容器(还包括并不是日常丢弃的各种大型垃圾);而一般公共场合(如车站,日本的公共垃圾箱数量极其有限)的基础分类则是带包装盒的食物残余、纸制品和容器。这个“基础包”与一般人已有的认知经验是比较契合的,学习和接受起来并不是很困难,因此也就不会轻易让人产生自暴自弃的感觉。
日本名古屋至东京高速路休息处的分类垃圾箱。(图/视觉中国)
但是实际上,如果从纯科学的角度而言,这个标准在科学上是存在缺陷的,例如公共场合丢弃的有包装盒的食物残余,显然必须再通过人工做二次处理;“可燃”和“不可燃”垃圾中也同样包括需要再分类的物品。但是如果这一标准再进一步向科学“细化”,就很可能因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过远而引发畏难情绪,从而削弱参与的自觉性。
在当前试点城市分类政策中,由于当前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应该说已经比上个世纪的日本的普遍情况先进,相应地在对待垃圾分类上有更多标准化的科学操作要求。例如互联网上近日较多的关于“厨余是湿垃圾,而粽叶不是”,以及“小骨头是湿垃圾而大骨头不是,‘大’是比拳头大,但是是谁的拳头?”的抱怨,还有关于“沾了猫砂的猫粪便要如何处理”的疑问与讨论。虽然这些不满和疑问有一部分纯属玩笑,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的垃圾分类标准仍然主要适应“科学”标准——例如机器对不同尺寸的骨头的处理问题——而忽略了群众在刚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时的接受度问题,没有留下充足的平衡或者过渡的空间。
网络上处理一杯没喝完的奶茶的步骤。 “垃圾去哪儿了” 微信公众号图
- 原标题:潘妮妮:“科学”与“人”的平衡点——关于垃圾分类与个体的参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泠
- 最后更新: 2019-06-18 08:23:33
-
猛龙夺冠庆典发生枪击4人受伤,总理特鲁多在场
2019-06-18 07:54 -
大使随笔:弘扬中朝友好,共创美好未来
2019-06-18 07:44 朝鲜现状 -
庭审中,埃及前总统穆尔西突然去世
2019-06-18 07:42 -
波音777X因发动机问题推迟首飞
2019-06-18 07:11 波音危机 -
来!跟着“莫迪”学瑜伽
2019-06-17 23:41 观网看片 -
关税战惹民愤,美企恳求特朗普政府有点常识
2019-06-17 23:05 中美关系 -
受访时幕僚长几次咳嗽,他发飙了:再咳就出去!
2019-06-17 18:48 特朗普 -
这家曾力挺特朗普的品牌也倒戈了
2019-06-17 16:33 美国经济 -
疑在切尔诺贝利拍“不雅照”,俄模特道歉后又改口
2019-06-17 14:24 -
以色列揭幕“特朗普高地”:感谢承认对戈兰高地主权
2019-06-17 14:20 特朗普 -
五角大楼正遭遇高官离职潮
2019-06-17 12:09 美国政治 -
阿根廷遭遇史上最严重停电,政府:不排除网络攻击
2019-06-17 11:22 拉美左翼 -
我运9电子战机飞越宫古海峡 或支援辽宁舰
2019-06-17 11:13 中国航母 -
波音CEO承认“沟通失误”,1500亿美元航空产业阴云密布
2019-06-17 10:30 波音危机 -
特朗普“忠诚喉舌” 的高光时刻
2019-06-17 10:14 观网看片 -
美军证实“伊朗向美军无人机发射导弹”,政府讨论增兵
2019-06-17 10:07 伊朗局势 -
美企:能代替中国货的东西,不存在
2019-06-17 10:02 美国一梦 -
中国创业氛围展现吸引力:美国生物医药人才来了
2019-06-17 08:39 医学 -
伊朗:将不再履行伊核协议对核原料储量限制
2019-06-17 08:05 伊朗局势 -
伊朗召见英国大使:只有你们站了美国,给个说法?
2019-06-16 23:13 伊朗局势
相关推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61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38“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42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评论 140“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评论 95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