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蓝:中国航天的成功秘诀——科学决策
如果说航天飞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是认识不足,那么一个个以取消告终的航天飞机后继飞行器(包括运载工具和载人航天器)就不可能都是认识不足了。HL-20、Shuttle-C、X-30、X-33、X-34、X-38、OSP等等,这个列表够长了。虽然说各种项目也验证了一些技术,但后继飞行器终究是难产,NASA决策失误导致的低效和浪费不输前苏联。
半途而废的航天飞机后继者项目,图片来源:NASA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2004年,小布什总统宣布了美国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战神一、战神五火箭和猎户座飞船的研制。2008年,奥巴马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后立马取消了星座计划,仅猎户座飞船得以幸免。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又捡起了重返月球计划。他甚至在2019年下令要求NASA提前到2024年登月。这不是长官意志吗?拜登好像对航天不太关心,登月计划得以延续。但最新消息说,2024登月的目标已经难以达到了。总之,一个总统一个政策,航天计划总是处在不确定中。
为什么美国会出现这个情况,其实稍稍剖析一下就明白了。首先,NASA的预算是国会每年一次审批的,长期计划必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总统的个人意志(以及背后的利益)就更不可预测了。
第二,国会并不代表真正的民主,也不代表科学,它更多代表了议员们背后的利益集团。无论是小布什星座计划中的战神火箭,还是现在的SLS,都继承了航天飞机的固体发动机和氢氧发动机。这恰恰是航天飞机中最为昂贵、也是被诟病最多的部分。但它们以“采用成熟技术以减少风险”的名义保留了下来。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保护相关承包商的利益。对那些议员来说,则可以通过保护这些公司所在地的就业和相关产业链来获取政治资本。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能指望他们做出尊重科学、符合国家和人民长期利益的决策?
中国航天的决策机制和前苏联、美国有着显著的差别。其实在中国航天发展早期,无论技术路线还是管理体制都和前苏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中国研制成功自己的导弹和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卫星后,也曾有过一段长官意志主导的大跃进时期。由于远远超过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那时上马的许多高大上的航天项目,无论是曙光号载人飞船,还是环球导弹和反导系统,到后面都难以为继,不得不取消。
改革开放后,我们认真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回归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路线。中国航天也形成了一套尊重科学、尊重专家、充分发扬民主的决策体系。
我们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例看一下我国的决策过程吧。
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了发展高科技的建议。国家组织200多位专家,经过半年三轮极为严格的论证,最终编制出一个覆盖七个领域、15个主题项目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即863计划。航天是其七个领域之一,包括“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代号863-204)和“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代号863-205)两个主题项目。
1987年,在原国防科工委的组织下,开始对我国载人航天总体方案和具体途径进行全面论证。航天部、航空部、国家教委、中科院、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等系统60多家科研单位参加了这场大论证,提出了从航天飞机到飞船的各种方案。整个论证过程没有太多行政干预,思想相当解放,视野相当开阔,是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前所末有的。
1988年7月,专家们得出的主导意见是:我国目前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和投资力度研制航天飞机。带主动力的航天飞机要解决火箭发动机的重复使用问题,难度比较大。推荐多用途飞船方案和不带主动力的小型航天飞机方案。
1990年5月,863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最终确定了“投资较小、风险也小、把握较大”的飞船方案。1991年6月,专家委员会正式向中央专委建议在20世纪末建成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实现首次载人飞行,在2010年后建成自己的空间站(三步走战略的雏形)。
至1992年8月1日,中央专委先后七次召开专门会议,听取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汇报。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代表中央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总体技术方案,三步走战略浮出水面。三步即突破载人飞行、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长期有人照料空间站。
此后30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顺利,从未遭遇重大技术困难,计划也从未有过大的修改或调整。现在,三步即将走完最后一步,30年前定下的目标已经完全实现。这充分说明当时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总结一下,中国航天决策的特点是:通过专家主导、充分发扬民主、进行大范围多层次的反复论证,提出需求合理、目标明确、技术和经济可行的方案,最高决策者再在此基础上根据宏观目标做出符合国家和人民长期利益的决策。
其实,这样的决策方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协商的政治制度,以及广泛调研、民主集中的决策制度是一脉相承的。这样的制度既避免了长官意志,又不会受民粹和利益集团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新一代运载火箭、月球探索三步走战略、北斗导航系统等,也都是这样的路子。这就是中国航天成功的秘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全球超算500强榜单揭晓:日本蝉联冠军,中国上榜最多
2021-06-30 21:35 科技前沿 -
Facebook胜诉反垄断指控,市值突破万亿美元
2021-06-29 22:28 大公司 -
俄罗斯向全球推销首款攻击无人机
2021-06-29 20:13 俄罗斯之声 -
中国首个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开始安装
2021-06-29 08:27 科技前沿 -
对变异毒株无效,礼来医药双抗体疗法被喊停
2021-06-28 23:09 医学 -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2.4纳米单发激光脉冲相干衍射成像
2021-06-27 08:11 科技前沿 -
载人登陆火星,中国科学家打算这么干
2021-06-26 15:10 航空航天 -
我国科学家在哈尔滨发现14.6万年前新人种“龙人”
2021-06-26 11:13 -
破镜可以重圆? 浙大团队找到无机块体材料制备新途径
2021-06-26 08:15 -
共筑港口智能体,加速港航产业升级
2021-06-25 21:59 F5G进行时 -
“北京明白”火了:声音听起来平静,内心无比激动
2021-06-25 16:02 -
从学生到老师,三峡做到了
2021-06-24 15:30 超级工程 -
中科院发布国产RISC-V处理器“香山”,将于7月流片
2021-06-24 13:47 科技前沿 -
“采用别人的系统,再大再漂亮,也会不堪一击”
2021-06-23 15:45 航空航天 -
韩前法务部长官秋美爱宣布角逐下届韩国总统
2021-06-23 14:28 三八线之南 -
空间站通信链路速率与地面5G相当
2021-06-23 12:54 航空航天 -
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启用
2021-06-23 10:27 -
科学家首次证实银河系在踩刹车:暗物质或使其自转速度减慢
2021-06-22 19:34 天文 -
嫦娥六号将继续使用香港团队研制的采样机械臂
2021-06-22 16:42 航空航天 -
水电设备皇冠上的明珠,拿下
2021-06-22 11:06 水电
相关推荐 -
“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28“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54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0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714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59最新闻 Hot
-
100多架飞机大战后,印巴局势怎么走?
-
美国又炒作,我驻古巴大使发文驳斥
-
美英谈成了,“英国让步”
-
冲突愈演愈烈,莫迪首发声
-
“美国在欧洲的广泛军事存在并不是必然的"
-
印度两座水电站已重新开闸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
夸大对华关税效果,她被打假了
-
突发!巴称击毙约50名印士兵,印称摧毁巴第二大城市防空系统
-
弹射座椅大厂泄露了印巴空战战损“天机”?
-
巴总理:关键时刻,感谢“亲爱的兄弟”埃尔多安
-
日本地铁出现随机杀人事件,男子挥20厘米菜刀砍伤2人
-
“斯洛伐克几分钟前才被通知…现在知道国际政治是啥了吧”
-
“俄罗斯要价太高,但...”
-
乌克兰议会批准美乌矿产协议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