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卫星通信40年:罗马是怎样建成的?
中国三大运营商都在做NTN的地面试验,并已获得成功。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厂商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发相关产品。中国的星链-星网还未开始组网发射,理应在设计上有更多超前的考虑。即使明年第一批卫星暂时不具备存量手机直连功能,也不会让我们等待太久。[全文]
-
商业火箭头部公司已然浮现,谁会成为中国的SpaceX?
航天越来越成为中美两国的游戏。我们已经在商业航天领域做到了第二。我们没有理由不乐观。[全文]
-
印度再次自豪感爆棚,这个航天项目将拿下世界第一?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却又长期落后的人口大国,印度太需要在航天这样的高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历史性成就来鼓舞士气了。[全文]
-
中国可复用火箭的出现已无悬念!有机会赶超星舰吗?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成功。去年12月14日,卧薪尝胆研发四年的朱雀二号遥一箭发射失利,和首发入轨甲烷箭失之交臂。在中美竞争加剧和火箭复用成为未来趋势的大背景下,朱雀二号的这个胜利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全文]
-
大学教授进入太空,这是一段重要历史的开始
载荷专家则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运行和实验操作。他们一般从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中选拔,不再需要超强身体素质和丰富战斗机飞行经验。载荷专家更可以认为是飞船的乘客,他们没有编入隶属军方的航天员大队,上空间站就是为了完成实验工作。[全文]
-
星舰首飞爆炸,我们除了上网看还能怎么看?
SpaceX猎鹰九号的出现使得我们和美国已经缩小的差距又一次拉大了。我们的可复用火箭还没首飞,星舰又将横空出世,差距可能再次拉大。加快可复用火箭的研制,已经成为中国航天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全文]
-
小行星防御计划:中美的差距在哪,有望合作吗
中国小行星防御长期落后,差距巨大,现在才算正式起步,但我们的起点非常高。上亿公里探测范围的行星雷达、天基监测预警系统和小行星防御探测器都是只有航天大国才有实力来完成。一旦实现,我们马上就能从“远远落后”变成“世界领先”。[全文]
-
“我们一举超越俄欧印日,几乎赶上美国,已是‘奇迹’”
火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开拓新边疆的重要目的地,是大国竞争的必争之地。“天问一号”和“祝融号”是中国在这个宏大棋局中走出的第一步,开局堪称漂亮。不管发生什么情况,“祝融号”终将在火星上一直沉睡下去,它身上的那面五星红旗,将永远和火星同在。[全文]
-
海湾国家缘何对中国航天投下一张信任票?
如果有一天,那些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的中东土豪们乘坐着中国制造的飞船,来到中国制造的太空酒店,惬意地喝着阿拉伯咖啡,凝视着舷窗外地球上麦加的灯火,那是怎样的一幅有趣景象?[全文]
-
中国空间站梦想成真,未来有四大期待
中国空间站的设计寿命是10-15年。但按照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经验,我们空间站的最终寿命也一定会大大超期。我们期望中国空间站成为国际上独一无二的“航天母舰”,成为试验新型天地运输系统的目的地、探索月球和火星的试验场和出发地。 [全文]
-
中国航天这十年:空间科学项目大发展
自启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计划,中国这十年来的航天发展是比较顺利的。 只要实现重复使用,都能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很多以前不可行的项目就会变得可行。 在地球不足以支撑人类的时候,我们就要利用地球之外的资源,这也是人类移往太空动力。[全文]
-
在液体火箭赛道上冲刺,中国民营航天即将翻开新篇章
所有火箭公司都清楚,要真正立足市场、体现价值,必须有大中型液体火箭,最终还必须是可回收的。SpaceX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中国的大部分民营火箭公司从一开始也都规划了液体火箭。只是液体火箭研发门槛高、周期长,需要资本市场的长期支持。[全文]
-
可复用航天运载工具,中国能后来居上吗?
在垂直起飞、水平降落方式上,美国已经放弃,我们通过两次升力式亚轨道飞行器的试飞,已经遥遥领先。在水平起降方式上,大家都在暗中发力。腾云可能先于美英合作的云霄塔试飞,但后者的单级入轨更先进,胜负还有待时日。[全文]
-
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高潮,基建狂魔走向太空
未来的某一天,当一个中国制造、璀璨夺目的“天空之城”从星空中划过的时候,人们也许会想起2022年的那个夏秋,他们的前辈们是怎样迈出太空基建第一步的。[全文]
-
海南商业发射场开工,中国的巨型星座不远了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建设或将正式开启中国和星链系统的竞争,而且政府创造、推动的大规模需求,足以支持多个商业发射场。正像马斯克说特斯拉的真正竞争对手将最可能出现在中国一样,星链或SpaceX最主要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竞争对手大概也会是中国。[全文]
-
国际大变局如何催化中俄空间站合作
中俄虽然政治关系良好,但金融、经济、知识产权等造成的不确定因素始终存在。中俄在重型直升机、CR929宽体客机等项目上遇到的问题离开地球依然会出现。所以,在合作一开始就充分考虑双方的不同需求,做好最坏打算和备案,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