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天予:世界史中的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
关键字: 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自由主义马克思与巴黎公社自由主义的演变从世界史的角度,我们今天面对的严肃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的评判: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缺陷及其后果,是否意味着整整一个时代已经过去、马克思主义从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任何回答,必须首先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文献浩如烟海,马恩本人的著作就不下几十卷,如何入手?并且,他们在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如国家、民族、人性、公正、经济规律、历史演进、决定论等等,有不少并不自洽的表述。怎么办?注意两点:一是马克思的思想是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在这个吸收各种思想资源,对其加以消化、改造、整合的过程中,难免(特别是接触的早期)也接受某些原始文本的影响,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甚至恩格斯等人在思辨哲学、人本主义和实证主义等方面的影响,在自己的思想和著作(特别是不准备发表的手稿)中留下痕迹。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马克思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通常我们理应更重视他后期、更为成熟的思想和表述。此外,马克思的不少论述有其特定的语境。比如,被普遍认作马克思唯物史观经典表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他对基础与上层建筑间关系的阐述带有决定论的意味。其实,这是马克思为了表明与唯心史观的决裂,特意强调经济的制约作用。离开了这一特定语境,就无法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在其他著作中,如《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对政治、文化等因素有着充分的估计,全无任何决定论、还原论之嫌。只有把马克思的基本思路与他在特定场合的特定论说分辨清楚,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容。
在下面几章展开更深入的讨论之前,先列出几个普遍认同的要点: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目标,是自由、民主,进而消灭阶级、走向共产主义,实现人类的解放。第三,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上反对形而上学(二元对立、还原论等等),坚持辩证思维。第四,马克思主义的重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雇佣剥削)及其内在矛盾(追逐利润导致生产过剩、利润无法实现和危机)的深入分析和批判。
记住这些要点,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就会比较容易。苏东易帜后马克思主义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2008年的危机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被危机、战乱、环境和其他无解之局所困扰的资本主义的存在,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从世界史中消失。
唱衰马克思主义的杀手锏是过时论。19世纪马克思主义依托的是工会和大众政党领导的工人运动,20世纪依托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两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基础是工业资本主义,而其社会载体或行动主体则是高度集中因而容易团结和组织起来的产业无产阶级。然而在后工业时代,信息、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使产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减少,生产单位大量分散。这些变化,似乎彻底摧毁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社会和阶级基础。[7]
那么,在世界史和全球化的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基础究竟何在?支持它的社会力量到底是哪些?回答可以分为两部分。
首先,产业工人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正有极大的扩张,亿万无产化或半无产化的农民工正在形成经典的工人阶级。即使在已把制造业大量转移出去的发达国家,产业经济向信息知识经济的转轨,也并没有改变资本控制、剥削和压迫劳动的基本事实。产业工人虽然减少了,但从事整个社会生活再生产的劳动者,从传统蓝领到各行各业的中下层白领,从司机门卫邮递员到保洁工护士教师,仍然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按占领华尔街运动些许夸张的说法,他们是人口中的99%。所有这些劳动者,仍然遭受资本的控制剥削和压迫。他们对自己异化了的生存条件和状态,深感不满,亟欲改变。这些劳动者,虽然岗位各别、工作地点并不在一起,但由于电子媒体(手机网络)的存在,思想交流快捷频繁,便于沟通联合和组织。因此马克思主义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基础,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壮大了。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在金融资本时代迅速激化:危机频仍(生产过剩的危机,利润难以实现因而利润率下降的危机,信用危机,债务危机,以及由于消费经济恶性扩张导致的资源环境生态危机),整个经济结构极度脆弱,很难抵挡来自或左或右颠覆力量的冲击。这是马克思主义存在、发展和实现革命理想的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问世以来,有过高潮和低潮,前进和后退,发展和蜕变。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化表面上凯歌行进的今天,它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汹涌潜流。
这本小书讨论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说到底是个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的问题,其答案,用哲学词汇来说,只能是扬弃。马克思主义发源于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有很多重要、正面的元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应把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妖魔化,连它好的东西也一并抛弃。但也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质的区别,看到前者对后者的批评是内生的,也是颠覆性的。
自由主义的许诺是,只要有市场经济和代议民主,就能人人自由幸福。马克思主义则指出,自由主义按其本性,只能从抽象的个人出发;由此而来的种种制度建构,必然掩盖实际存在的经济剥削和政治从属关系;从而使得改变现状、实现许诺成了自欺欺人的幻想。
但真要扬弃,也不太容易。特别是,在接受自由主义的一些正面元素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自由、民主、法治等词汇。既要使用这些词汇又不致陷入自由主义的概念框架,其前提是紧紧把握两大思想体系间的根本区别。下面各章,以此为原则,对两者在一些主要领域的纠葛,作一辨析。
[1]旧有的浪漫派保守派之外,各类新保守派层出不穷。如布卡特(Jacob Burckhardt)反对个人从作为道德源泉的共同体中挣脱出来成为自主的个人;施米特(Carl Schmitt)以主权至上的新霍布斯主义对抗议会民主;施特劳斯(Leo Strauss)用古典传统社会的自然权利和美德否定历史进步对传统秩序的冲决,以及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反对必然导致envy[羡慕],jealousy[嫉妒]和resentment[怨恨]的大众民主(网络语言"羡慕嫉妒恨"实有经典出处)。他们各自对自由主义的某种批判态度,吸引了国内不少追随者。
[2]这里的新政治经济学(New Political Economics)指近年来兴起的、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不同的一种研究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学派,主要利用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来考察社会政治现象。,乃至"分析马克思主义"等,各种建立在方法论个体主义基础上的哲学社会学说,即使不都是自由主义理论预设的体现、应用或推广,其间互为援手、相得益彰的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
[3]逻辑上,自由主义的无个性文化可以解释现实历史中的消费文化。六十年代起盛行于西方的欲望消费文化很快就为性消费所主导。如果说情爱因有特定依恋对象而不失个性,生物性欲中则个性痕迹所剩无几。
[4]见第二章
[5]见第三章
[6]详见第二章。
[7]农民革命和反帝反殖斗争,对于世界史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来说,虽然重要,却不是主干。简述毛泽东的贡献时,没有提他在"农村包围城市"等等方面的贡献,理由也在这里。
(文章转自《人文与社会》)
- 原标题:曹天予:世界史中的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