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贝茨、余慧雯| 我们永远走不出地狱:一个美国家庭逃离加沙的故事
最后更新: 2024-05-09 03:15:02【文/安娜·贝茨、余慧雯 翻译/陈佳芮】
莉娜·贝塞索躺在冷冰冷的地砖上,拉紧毯子,等待炸弹的降临。
她的丈夫、两个女儿、10岁的孙子和莉娜87岁的婆婆都躺在一个房间里,房间内寂静无声,所有人都惴惴不安地等待着进入梦乡。
夜晚是最难熬的,这已是他们被困加沙的第八个夜晚,莉娜知道会发生什么。隆隆声越来越大。她感觉大楼在颤抖。黑暗中,她只能辨认出周围家人的身影。他们还能活过今晚吗?他们会死在别人家的废墟中吗?她胸口发紧。她想:“我得回家。”
7000英里之外的盐湖城,正是莉娜的家,她本该在那里打理她的花园,计划感恩节的晚餐,为圣诞节购物。
当天早些时候,莉娜收到了美国国务院的一封电子邮件,称埃及和加沙之间的拉法口岸将对美国公民开放。于是,一周内,她和家人再次收拾行李,冒险跋涉前往边境口岸。
11月1日,人们通过拉法口岸进入埃及一侧。(图源:美联社)
他们第一次过关时,过境点遭到了以色列的空袭。他们看到大门前发生了爆炸,就像火山喷发一样。“突然间发生了巨大的爆炸,”莉娜回忆道。“每个人都在想,‘我们再也逃出不去这个地狱了’”
这一次,莉娜她们被告知过境点将在中午开放。但三个小时过去了,过境点仍然关闭,没有任何官员出现。莉娜一家站在过境口,有时也会走到附近的咖啡馆坐下,尽管他们担心再次遭到空袭。但是如果他们走得太早,就可能错过过境的机会。在其他人离开后,他们等了很久,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在返回避难所的路上,莉娜在一条短信中写道:“爆炸声就在附近。”
几周来,莉娜每天都向《泰晤士报》编辑发送短信和语音消息,记述她在加沙的遭遇。据当地卫生官员统计,自以色列反攻一个多月以来,已有超过11,000人死亡。
贝塞索一家躲避空袭,惊恐地蜷缩在黑暗中,被迫成了战地编辑。每天、有时甚至每小时就要向外界发送最新消息。这些信息详细描述了一个家庭是如何在本世纪最激烈的轰炸中幸存的。莉娜和她的女儿们在恐惧和希望中徘徊,她们一方面乞求祖国的帮助,另一方面又对美国的所作所为愤懑不平。因为美国支持以色列军事攻击不仅会杀死如此多的平民,还会威胁到被困加沙的数百名美国公民的生命。
在莉娜第二次离开加沙的尝试失败后,她在一条信息中写道:“我感觉自己被国家抛弃了。”
美国公民
莉娜,57岁,出生在约旦的安曼。1973年,7岁的她和兄弟姐妹父亲母亲一起移民美国。他们是巴勒斯坦难民,因此他们投奔了在美国上大学并住在盐湖城的叔叔。
虽然一家人在家里经常说阿拉伯语,但他们也融入了犹他州的生活,甚至皈依了在犹他州占主导地位的摩门教。(莉娜成年后又皈依了伊斯兰教)。
1984年高中毕业后,莉娜前往中东,探亲访友。在那次旅行中,她也去了加沙,并在那里遇到了她丈夫哈姆迪(Hamdy)。他们结婚后生了五个孩子,并最终决定在犹他州和加沙两地分居。
莉娜忙于抚养孩子,并对中东日益紧张的局势忧心忡忡,她已经12年没有去过加沙了。今年,他们最小的女儿朱莉娅(Julia)即将高中毕业,莉娜认为这是母女俩去欧洲和中东旅行的好时机。莉娜的丈夫、孙子和其他的几个孩子,都是美国公民,但都已经在加沙逗留了很久。
在加沙,大家欢聚一堂,欢乐自在。朱莉娅在位于加沙北部高档社区的家族大院里度过了一段时光。她在海滩上骑马,与多年未见的表兄弟和朋友们一起玩耍。苏海拉(Suhayla)是朱莉娅的祖母,也是家族的女主人,住在家族大楼的一层。当她的孩子们结婚后,他们就搬到楼上的房间,开始自己的生活。整栋楼住着几代贝塞索人。
暑假期间,朱莉娅回到美国,为大学一年级做准备。她的母亲和姐妹们留下来更新了两本过期的护照,并计划尽快赶回美国。
图源:网络
今晚轮到我们了吗?
10月7日,哈马斯发动袭击。看到报道时,莉娜和家人也感到非常震惊。加沙的人们能预料到以色列会作何反应,但贝塞索一家却毫无准备。
她说,整个街区都在震动,空袭的炮火把门窗震得哐哐响。有一次,袭击如此近,以至于震碎了入口处的大窗户,将一扇门炸飞了。
每天晚上,他们望着黑暗,只能看到爆炸发出的橙色光芒。一天,莉娜从厨房的窗户望去,看到附近一栋被炸毁的建筑冒着浓烟。她说,轰炸不断。他们被困住了。
“一旦天黑下来,空袭会越来越猛烈,你就会想,‘他们正在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轰炸,’”她在一个紧急电话里说道。“‘今晚会轮到我们吗?’”
亚丁(Aden),莉娜10岁的孙子,平时顶着一头乱蓬蓬的卷发,阳光开朗,但现在却哭个不停。
莉娜只想逃离这场战争。她听到街上有人在哭喊。她给犹他州的一个朋友打了电话。她告诉她:“我感觉自己生活在墓地里。”
10月13日,天空落下传单。以色列正敦促该地区的人们往南逃。但莉娜听说,许多朝那个方向逃的家庭,在途中因空袭丧生。而她庞大的家族又该何去何从呢?
就在全家撤离房屋前,莉娜的女儿、31岁的苏珊(Suzan)在慌乱中最后一次穿过房屋和围墙外郁郁葱葱的花园,用手机拍了一个视频。
苏珊说:“我感觉就像1948年一样,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她指的是巴勒斯坦人所说的“纳克巴”,即阿拉伯语中的“灾难”。在当时的战争中,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逃离或被逐出他们的家园和土地。
一家人驱车南下,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旅程,穿过被夷为平地的社区和街道。莉娜不知道他们最终会到达哪里。当地时间下午2点47分,她发了一条短信:“我们找到了一户人家,他们让我们进去了”后面是五个哭泣的表情符号。
难民
空袭的声音已经远去。几天来,莉娜第一次睡了一会儿。但公寓里挤满了同样躲避空袭的人。她的丈夫哈姆迪给加沙南部一个多年未见的老相识打电话,问他的朋友是否可以收留他的家人。
他们搬进了新公寓,全家人一起睡在客厅里,大部分人睡在地板上。莉娜想到了她在盐湖城的家人,两个已成年的儿子和19岁刚上大学的朱莉娅。
“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家疗伤,抱着我的女儿,告诉她我有多骄傲,因为我真的为她感到骄傲。我想亲眼看着她毕业,看着她成为新娘,看着她的孩子们”。
莉娜说:“早上,因为炉子没有燃料,他们就用冷水‘冲泡’雀巢咖啡,‘就像你在喝咖啡’一样”。她嘱咐孩子们要节约饮用水,只有在感觉快渴死的时候才喝一小口。他们也几乎从不洗澡。
莉娜36岁的的女儿,西琳(Sireen)描述了这种感受:“你拥有了一切,但随后又一无所有了。”
他们知道,与加沙的许多人相比,自己是幸运的。医院被围困,食物和水也日渐短缺。莉娜说,她看到周围的人都在“为这场病态的战争付出代价”。在往返边境的路上,莉娜看到了受伤的家庭和严重烧伤的儿童。她说,有时她能看到孩子们睡在街上,吃着地上的食物残渣。
十月底,她发短信说:“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哭泣。”
至少,贝塞索一家还有栖身之所。他们可以借用楼下邻居的炉子,通过莉娜的手机与外界联系。多亏了邻居储备的干豆和大米,他们从未断水断粮,虽然总是不够吃。以前,他们会炒10个鸡蛋给孩子们分享。现在每个人只能分两个鸡蛋。后来,母鸡不再下蛋了,他们认为这由压力造成。
莉娜说,“到处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一种腐烂的、无处不在的恶臭让他们无法逃避。当苏珊冒险去街角的一家商店时,她看到街上躺满了尸体。
- 原标题:我们永远走不出地狱:一个美国家庭逃离加沙的故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
“他被指控受贿10亿卢布”
2024-05-08 23:08 俄罗斯之声 -
震撼场面!上万名塞尔维亚群众走上街头 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到访
2024-05-08 22:39 中国外交 -
日产CEO:中国车企强大了,我们陷入生存游戏
2024-05-08 22:38 新能源汽车 -
“这么对中国,欧盟很快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24-05-08 22:34 新能源汽车 -
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国事访问成果文件清单
2024-05-08 22:24 中国外交 -
习近平出席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的欢迎宴会
2024-05-08 22:23 中国外交 -
“我们这些操作不得人心,所以拉美国家才更愿意找中国合作”
2024-05-08 22:03 美国一梦 -
“美禁令未必有效,57%含新疆棉样品被标仅用美国原料”
2024-05-08 21:48 -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2024-05-08 20:59 观察者头条 -
两名乌军军官涉嫌企图暗杀泽连斯基被捕,美俄回应
2024-05-08 20:44 乌克兰之殇 -
美撤销部分企业对华为出口许可证,商务部回应
2024-05-08 20:19 华为 -
习近平同武契奇共同会见记者
2024-05-08 20:17 中国外交 -
泰国新卫生部长上任首日:重新考虑大麻合法化政策
2024-05-08 19:53 禁毒战争 -
习近平宣布中方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首期6项举措
2024-05-08 19:22 中国外交 -
两年资金外流30亿美元,乌克兰农民为逃税竟出这些“奇招”…
2024-05-08 18:40 乌克兰之殇 -
-
两国元首共同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
2024-05-08 17:55 -
以代表威胁:若联大通过,美国将停止资助联合国
2024-05-08 17:00 巴以恩仇录 -
习近平检阅塞尔维亚仪仗队
2024-05-08 16:53 -
习近平:相信这次访问必将开启中塞关系崭新的历史篇章
2024-05-08 16:45
相关推荐 -
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62“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79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87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6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7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