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燕菁: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和城市对接,而不是给农村产业单独定价
最后更新: 2024-01-03 14:16:39观察者网:您在《大崛起》一书中也谈到了乡村振兴,历史上我们经历过几次大的改革,像土改、“一大二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那么城镇化或者说城镇改造是否也可以算一次重大的乡村改革?
赵燕菁:乡村振兴这个题目很大,我们做研究也不是什么都懂。我长期在城市工作,肯定不像一直深耕农村的研究者理解得那么深入。
但在中国,城市和城中村、城市和乡村是互动的关系,并不是乡村自己振兴、城市给点补助那么简单的事。
真正要乡村振兴,靠传统农业根本不可能,试想如果传统农业能赚钱,那过去为什么有那么多农民工进城?
怎样才能让乡村振兴?我个人的观点是必须城市发展得好,和农村连接起来。任何一个产业发展起来以后,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才能共享产业链的增长,而不是只在某个环节上增长。
比如农业、种地怎么赚钱,我们不是简单说农业不赚钱,就像餐馆的食物也在食品产业链中,关键问题是能否通过某种方式将产业链传递到农村去。假设一条产业链从顶端到农村一直是贯通的,农村自然能参与城市分工,就可以获得更多收入,所以我觉得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在于农村的产业能否和城市的产业对接起来,而不是单独给它一个定价。
比如现在农村搞民宿,实际上就是和城市消费对接上,城里人给了它很高的估值。农村人谁会去住邻居的房子,对吧?这里的山水对他来讲都是一样,但对城里人来说不一样,城里人愿意支付高价值,这就是农村参与城市分工。再比如独库公路,你说它有多大价值?但当城市里面的富裕群体都愿意去的时候,它的价值就和当地的交通公路完全不一样。还比如,种葡萄不赚钱,但要是像普罗旺斯,因为旅游、酒庄能赚钱,那么种葡萄也就跟着赚钱了。所以关键是农村的分工能不能接入高价值的产业链。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文田片区的小户型保障性住房楼群(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不能孤立地谈论乡村振兴,尤其是不能靠转移支付去实现乡村振兴。完全靠补贴的乡村是没法振兴的,可以让它不死,靠输血维持一口气,但想振兴是不可能的。
虽然我不懂农村,但我觉得城市的发展要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条件。如果政策方向不对,那城市就像吸血鬼能把农村吸干,最后农民全部进城、耕地全都荒弃,农村也就完蛋了。但反之,如果能把城市的一些功能分裂出去、产业链延伸到农村去,农村就能活起来了。
有人说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话也没错。城市人口提高就是农村人口减少。但大家一定要知道,城市人口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们永远在一个城市里面待着,他们会在不同的时候分布在很多不同的空间。一个人住在北京,但有时候会去郊区,有时候去新疆西藏,我们看待人口不能静态地去看一个绝对的数值,虽然乡村人口在减少,但可以通过流动人次的增加来使它变得有活力。
比如三亚本地人口不多,但去玩的人很多,每一个人到了那边住上一星期,加起来可能有好几百万人满街走,同时期有进有出,也就意味着长期维持着几百万人,这也是一个大城市的体量了。
其实,乡村也是如此,不一定要把原来村里所有人都留住,而是大家你来我往,保持着一种进出的流动状态,就可以保持活力。乡村是有生存机会的。
观察者网:浙江省在2020年就出台了允许租房落户的政策,提出农民工过来租房的话可以享受租售同权,但到2022年3月底,全省租房落户的只有917人,可见政策和实际落地之间还是存在很大落差,怎么看这种现象?
赵燕菁:这个政策就是租购同权,你在当地租房也能享受跟当地人一样的权利。目前关于同权,本地人和外地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教育、医疗。医疗相对还好一些,北京的、上海的医院也是全国的人都可以来看,但教育的确是个大问题,而且短期内要实现同权恐怕是比较难的。其实这就是公共服务的落差,人们最关心的主要是教育,长期来看需要制度设计上的安排。
我们国家的一个特点是,大部分公共服务都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而不是中央政府提供的,像教育、医疗这些都是。我们国家不是收直接税,而是间接通过企业纳税,所以分不清楚你是否交税,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要保留户籍的原因。
美国不需要户籍,不是什么民主自由,而是因为美国人在这个城市纳税就有权利在这里上学;如果搬到另一个城市纳税,你就能在那里就学,这是纳税人的权利。
全国各个城市的税收情况不一样,公共服务水平也不一样,在此情况下如果公共服务相对好的城市敞开接纳流动人口,大家全都涌过去了,哪个城市能扛得住?于是,就不得不做区分,谁能享受谁不能享受,那么用什么办法来区分呢,就是户口。如果你不能解决户口问题,也就不能同权。
假如全国各地的教育都由中央政府提供,地方政府就无所谓了。你觉得缺学校就建,反正钱是中央出,但现在是钱由地方政府出,然后一群享受公共服务的人来了,而税收又缴纳到别的地方去了,这怎么养得起?它就不平衡了。
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不出好的办法,就别出馊主意。同地同权、人口自由流动等等说起来好听,但制度上眼下还解决不了。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日本的教育是由中央政府支付的,公立学校没有太大的好差之分,老师也都差不多,所有学校、包括重点学校的老师常常轮换、随机分布。但日本全国才多大地方,我们国家如果这么轮换怎么可能?再者,如果说同权,那么有些偏远地区老师的工资和北上广一样,财政就完蛋了。
所以,不管哪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当然有人会说,中国也可以改直接税,但其实直接税也没那么简单,代价也是很大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 赵燕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
跨境交通瘫痪,内地游客在香港滞留一夜!梁振英:是会出事的
2024-01-03 09:10 香港 -
内蒙古一高校青年政治学院干部酒后打死妻子?警方通报
2024-01-03 07:35 -
重庆市民宗委党组书记陈文森被查
2024-01-03 07:34 廉政风暴 -
多地漫展免费零食内藏刀片、药片等异物?济南警方回应
2024-01-03 07:02 -
福建舰亮相《新闻联播》,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公开
2024-01-03 06:58 中国海军 -
内蒙古一高校干部被曝酒后家暴打死妻子,学校回应:已刑拘
2024-01-02 20:21 -
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钟自然被查
2024-01-02 17:08 廉政风暴 -
青岛保税仓库大火致19人死亡?官方回应
2024-01-02 12:04 网络谣言 -
国台办主任宋涛发表新年寄语:坚定方向,开拓前行
2024-01-02 12:04 台湾 -
河南宁陵通报学生坠亡调查情况:未发现其生前在校受欺凌
2024-01-02 11:29 -
内蒙古首家非公企业人武部成立,三名自治区党委常委揭牌
2024-01-02 10:59 习主席带领我们强军 -
两部门:积极支持深远海养殖用海
2024-01-02 10:22 聚焦三农 -
男子借给朋友61万,4年后竟无法要回,法院:已过3年诉讼时效
2024-01-02 10:08 -
新年旅游火爆:出入境人数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2024-01-02 09:43 节日谈 -
江西:生育医疗费用报销不设起付线
2024-01-02 08:47 -
中核集团牵头!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立
2024-01-02 08:36 能源战略 -
摸清经济家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场登记正式启动
2024-01-02 08:27 中国经济 -
坐稳了! 气温“过山车”又要发车了 小寒节气或再迎寒冷暴击
2024-01-02 08:26 -
刷新认识!杭州小古城遗址发现一系列重要商代遗迹
2024-01-02 07:14 考古 -
广东一乡镇公示8名“躺平者”,当地回应
2024-01-02 07:05
相关推荐 -
“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85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105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97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74最新闻 Hot
-
“共和党人气坏了,但碍于特朗普只能保持不安的沉默”
-
美媒放风:特朗普考虑大幅下调对华关税,或降至50%-65%
-
“纯关税壁垒最粗暴,欧盟快和中国谈吧”
-
总计7亿欧元,欧盟对苹果、Meta“罚酒三杯”
-
“俄乌都得在领土上让步,再不同意美国就退出”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涉及稀土,马斯克:正与中方协商
-
美国着急放风“即将与日印达成协议”,其实只是…
-
通用电气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哥伦比亚总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我的签证吊销了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