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著VS租客,谁是才是城中村真正的“主人”?
房价高不是坏事,但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它打下来,而是你要提供廉价的住房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因为你的房价上升,有人买不起房子,这个是你要解决的问题。[全文]
-
千万不要低估城中村,没有它就没有今天中国制造业的地位
作为一个城市,一定要把第一代农民工当做自己的资源。现在大家开始抢人口,不要光抢博士、抢院士,还要抢这些农民工。虽然他们这代人可能需要财政支持提供一点公共服务,但他们的下一代人就是这个城市增长的动力,所有的消费都得靠他们支持。[全文]
-
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政策如何跟进?
原来以解决刚需为核心的政策,要让位给升级、改善型需求,要让有钱人把钱花出去,尽快完成市场出清;原来交给市场的刚需,则要全部移交给保障住房,要将原来只对困难群体的“重点保障”变为全覆盖式的“全面保障”……[全文]
-
城中村是不是保障房?我的看法是……
近期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文件,使原本不受关注的城中村改造成为房地产新政的核心。而我们要理解本轮房地产新政中的城中村改造政策就必须立足于“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核心论断上。[全文]
-
备受推崇的“海绵城市”,适合中国城市防洪防涝吗?
我在长期的实践经历中得出的经验,这些方案和标准很难应对中国“短历时、强降雨”气候的特征。果不其然,很多按照这样标准建设的“海绵城市”刚完工没多久,就被“超标”但并不罕见强降雨所击穿。[全文]
-
遏制经济衰退,要马上救活房地产?
只有房地产、股市、国债、汇市同时发力,才能协助地方政府、企业和家庭快修复资产负债表,整个社会融资的能力才有望快速恢复,从而遏制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和经济增速的下滑。一旦资本市场恢复,政府就可以逐步退出,收回救市的成本。同时要鼓励企业投资,逆市投资。[全文]
-
反对土地财政的声音占优势,但我依然坚持到底
很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我也知道。有的人认为地方政府明知道无法偿还,还拼命借债,如果最后由中央政府替你兜底,这会造成道德风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一的想法是没错的,但在宏观上,这样做就有很大的问题。[全文]
-
房地产是中国在全球资本竞争中的一手好牌,不能打烂了
过去20余年,中国经济史诗般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资本。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会远超任何其他国家。鉴于房地产税对中国核心资本市场的影响巨大,攸关全局,它的出台也就需要特别慎重。[全文]
-
“中国经济日本化”?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
“泡沫竞争”是场“胆小鬼博弈”,一旦陷入博弈,就必须参与到底。我们从日本泡沫经济中学到的经验是,泡沫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利用泡沫。正确的做法不应是自残式地捅破泡沫,而是要把高泡沫带来的廉价资本投入到正确的产业方向。[全文]
-
再辩债务:“已经透支”还是“仍存缺口”?
中国必须依赖美国的消费,才能保住产能,否则再好的超级工厂都得关门。但是美国反过来,必须利用中国的产能才保住债务。所以,如果没有中国的资产,美国发出的债务全是垃圾,市场上只有钱没有商品了。[全文]
-
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是经济处于通胀还是通缩?
没有支撑信用的抵押,不会生成贷款,也就没有了消费的工具——货币。市场上的钱因为家庭部门买房,银行才把这笔钱贷款出来,创造出本来不存在的货币。[全文]
-
美国芯片封锁不断升级,中国可从专利和人才入手
此次中美科技战正好爆发在大量华人集聚的高科技领域。任正非就注意到“卡芯片脖子的其实不是美国人,是我们中国人!”这为中国技术引进提供了重大机会。[全文]
-
地方债要不要救?怎么救?
中国房地产泡沫不可持续这一点没错,但美国的国债和股票市场也同样挣扎在泡沫破裂的边缘。“国债置换地债”虽然不能带来真实的财富增加,但只要中国的债务不突然灭失,中国的经济就还有翻盘的希望。[全文]
-
债务是2023年中国经济重启的关键
在需求萎缩周期,加强供给侧反而不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过剩更加严重。中国的产业链、实体经济在中国经济中远比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重要,但反过来也意味着实体经济不是中国的短板。中国经济真正的短板是债务端,这是由全球化里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全文]
-
中国房市和美国股市,为何成为中美博弈的关键战场?
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决定胜负的是资本市场。美国的股票市场很明显是世界上最有力的资本市场,中国的房市却由于我们没有财产税,是好过美国房市的资本属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中美竞争中,结果就取决于中国的房市和美国的股市之间的竞争。[全文]
-
全球化背景下的资产负债表危机
资产负债表两端相等意味着虚拟与实体必须共生。打击虚拟经济,最终也保护不了实体经济。当前的中国经济问题表现在实体经济,原因却出在虚拟经济。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互为表里的共生关系。[全文]